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中国人物画中“线”的发展与变革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5159
摘要:“无线非画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线”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特点,体现了中国画的本质精神、审美取向和民族文化传承。此外,“线”是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架构,也是中国人物画的形式语言,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畫家都在用线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当代中国画中,“线”仍然在发展,并且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第一,时代发展,“线”表现出同以往不同的形态,样式增加,也表现出用“线”意识的变革和发展。第二,人物画中的“线”无论以什么形态出现,都是表达内容。第三,“线”的本身意义,是具体条件下的独特情感表达。对“线”进行深刻的解读与认知,就会理解“线”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线”的形态,本身就是绘画内容的一种表达。进一步思考“线”的本质和其用意,会更好地理解线的价值与独特魅力。

  关键词:人物画线的形式 线的内容 发展

  一、传统人物画中“线”的发展与演变

  “线”是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传达情感的媒介。从最早的岩画、彩陶上的图案、文字书法到当代绘画,“线”的魅力和作用丝毫未减。在中国画中,“线”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程式方法,形式不断完善成熟。中国画中的十八描就是典型的代表。

  (一)十八种白描的形成

  中国画的先人经过几代人的总结,总结出十八种白描的表现方法,称为“十八描”,这是中国古代画家描写人物衣褶的基本方法。不同的描法表现不同的人物,表现出各自的体态和性格,随着发展描法的不断更新而更加丰富。

  东晋画家顾恺之在继承的基础上拓展了线描的语言和方法,创造了“春蚕吐丝描”(高古游丝描)。线条均匀又有节奏,像春蚕吐丝一般连绵缠绕,刚中有柔,强调自然随和,“线”在运动中,具有一种连绵不断的气息。他的作品《列女仁智图》很好地表现出了“高古游丝描”的特点。画家以劲挺而有力、细而连绵不断的用笔方法进行人物的刻画,衣褶线条流畅而飘逸,生动而优美,并通过刻画出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表现内心的丰富情感,线条准确生动并且充满动感。线条经营周密而流畅,轻快而朴实,产生了独立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义。唐代人物画家辈出,线描人物画也得到更好的发展。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以厚实刚劲的线条,真切地表现出封建帝王的个性和特征。周昉、张萱在他们的作品《簪花仕女图》和《捣练图》中,使用有力遒劲的铁线描,生动地表现了唐代妇女的典丽、华贵和雍容。吴道子画中的线条有力、中锋、圆转,线条有粗细变化,用笔特别注重顿挫,行笔流畅,表现出来的衣褶有迎风飘动之感,形象生动。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描法,有“吴带当风”之称。宋代李公麟在继承顾恺之和吴道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描法,追求简洁明快,其“铁线描”“游丝描”,节奏多变,用“线”内敛而有力量,只用几根线条,就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明代陈老莲笔下的人物造型带有很多夸张的因素,设色古朴,强调线条长短粗细组合中的节奏和秩序,有古拙感和很强的装饰意味。清代任伯年,他的画注重表现出线条本身的美,线条灵动有弹性,刚中带柔,传达出一种有节奏和韵律的视觉感受。

  总之,从战国的帛画开始,“线”就有着独特的地位,“十八描”代表着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个高度,并在历史中延伸发展着。

  (二)写意画中的线条

  以唐代王维为代表的文人画开始以书法的线条介入中国画语言,人物画更有了突破性发展。五代石恪的画突破了工细精致的画风,线条粗犷,刻画人物形象传神生动。南宋画家梁楷把写意人物画画风推向新高度,《泼墨仙人图》体现出古代写意人物画语言的特点,绘画语言纯粹,用笔简练,笔意概括,用粗阔的线条塑造形象。随着写意人物画的发展,人物画语言也在改变。清代的任伯年,其在教堂学习过西画素描,可以写生,能准确地画出人物瞬间的状态和神态,使人物造型准确和深入,用线更加简逸灵活而更有内容,他被认为是20世纪人物画探索的先驱者。

  总体来讲,古代人物画呈现出程式化、抽象化、符号化的特点。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框架之内,笔墨语言发展十分成熟,但程式化的技法形成了僵化的模式。轻视对象,线条也就缺乏内容,线条也就成为人物画中的装饰。现代人物画必然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重新展开。

  二、写实性人物画在用线上的革新

  在20世纪,人物画家从现实感受去描摹,从而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完成了传统语言与西方艺术相融合的跨越。

  (一)徐蒋系统的建立

  20世纪初,封建王朝覆灭,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写实人物画也在这时兴起,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之后徐蒋系统也建立起来。

  徐悲鸿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引进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写实造型在他的作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愚公移山》可以很好地表现出他的主张和绘画特点,写实形体用线性起伏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线条能表现出丰富的内部结构。人物造型刻画精细,结构准确,线条和笔墨有了很强的写实能力,线条能体现人的肌体、量感。写实方法介入造型,使中国人物画的笔墨语言开始向塑造形体的方向发展。

  在徐悲鸿之后,蒋兆和的笔墨语言更具有突破性,代表作品《流民图》有着里程碑的性质。从造型与笔墨的融合上讲,创造了写意和写实相融合的新路子。《流民图》以形体结构为出发点,形象和用笔紧密结合,发展了“骨法用笔”的意义,用线概括,并把皴法加入线条,使西方写实造型和抽象线条协调得很好。徐悲鸿、蒋兆和主张师造化,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二)徐蒋系统的发展

  在徐蒋系统的指引下,当代艺术家开始了自己的探索。线条不仅限于表现形象的轮廓,还能直接表现出对象的速度感和运动感,寻求表达对象所在空间的准确和形体结构的准确。黄胄的舞蹈题材作品,能很好地把运动中人物的神情神态变化,以速写爽利的线条直接用到国画当中,节奏韵律和空间变化表现得很出色,同时表现出民族性和生活气息,关键结构和关键部位的线条做流畅果断的复线,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画面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生动感人。浙派人物画将传统文人花鸟画的写意性用线和西方写实造型相结合,方增先以写意画和行草书法的线条,实现了体面结构对应转折自然随形的水墨变化,粗线勾勒,流畅自然,线条滑润,整体抒情性强,是造型与书写性兼容的语言。

  由此看出,西方现实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人物画创作兼顾了传统,又向现实主义精神发展。

  三、“线”的形式与内容

  历史的發展到了今天,人物画发展以独特的语言承载时代的情感。

  (一)线的形式变化体现用线思维的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线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变化越来越多样,这体现了画家对“线”思维的拓展,用“线”意识的变革。

  当代,线的形式在前人用线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呈现出时代的特色,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线条形式更加自由多变,打破了以线立骨的惯例,笔痕间留“白”代线、把线作为构成因素等方法出现。中国画中的用“线”是跟用“笔”分不开的,用笔是界定中国画的规则之一,用“线”的形式有变化,多体现在笔法运用上,可以说是有笔就有线。画家要有“用笔”的意识,中国画讲“骨法用笔”,强调用笔也同时说明了中国画中“线”的重要作用,“骨法用笔”也是对线的质量的要求。赵奇作品《人群》系列,运用宋代山水的用线方法,使人物像石刻一般厚重有力,平面化的处理使形象富有体量感,突出了人物与大地血脉相连的内在特征,流露着画家的真实情感。王迎春、杨力舟合作的《太行铁臂》,将山水中的斧劈皴运用到人物画中,使人物与太行山脉融为一体,突出军民将士铸就太行铁臂的主题。

  (二)“线”的形式也是内容

  线条本身就是内容,也能体现出画面内容和表达的情绪。古人的“十八描”,如“高古游丝描”“柳描适”,适合表现宫廷仕女华贵典雅的绫罗绸缎等服饰柔软轻薄的质感;“钉头鼠尾描”多用于刻画英雄、壮士、武夫等粗犷威猛的人物形象;“柴笔描”“减笔描”适合刻画性格豪爽的人物等。“线”的形式直接包含着内容,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这样的。在当代也能体现出这一点。画家赵奇以皴法顿挫的笔线,雕凿出对人群和土地的深情。“刀刻般的斑剥、斧凿的线条与布满画面的锈蚀斑点,是画家的匠心处理,是历史的表情。”作品《人群》系列敏感而严峻的笔线,如刀斧般深深地刻在人物充满皱纹的脸上,用一条条线、一般般墨迹,默默地注视着自己身边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以平视的眼光深情地为他们造像,这也是画家心灵的造像。

  中国画家一定要对“线”有深刻的解读与认知,画家对“以线造型”更加注重,也要知道“线”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塑造,“线”本身也传达着情感,直接影响作品内容和表达,中国人物画家应把握住这点,用“线”的自身情感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

  总之,历史的发展告诉了我们,从古到今,不同时期“线”的形式会发生变化,那都是由社会生活的内容、情趣所决定的。中国画中的“线”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其目的都只有一个——表达内容。但“线”的形式本身也可直接为内容服务,所以说中国人物画中的“线”不仅是一种绘画语言形式,它的形态本身也是作品的内容,是具体情况下的情感表达。

  四、结语

  中国人物画经过十几个世纪的发展,对“线”的运用和高度把握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的,“线”同时可以切入当下,表达内容。同时,我们要对“线”有深刻的解读与认知,“线”承载着中国传统,线的形式本身也是绘画内容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审视用线的本质和用意,体现它本身的价值与魅力。“线”是构成中国画的主要形式语言,它承载着中国文化,体现着艺术家的情感表达。“线”就像一根根颤动的精神触角,饱含着艺术家的思维与信仰。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赵奇.关于绘画艺术的思考[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蒋勋.美的沉思[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7]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崔宇,男,硕士,辽源市群众艺术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