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画中画面构成的基础意蕴解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5736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传承的五千年历史文明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要数中国画艺术,其融汇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于其中,形成了别具一格且意蕴深远的意境内涵。只是,即使构图再恢宏,内容再繁杂,中国画的意蕴彰显都离不开基础构图元素即点、线、面的运用与结合。对此,本文以研究中国画中画面构成的基础意蕴为始,探究中国画中点、线、面应用的深刻艺术内涵。

  关键词:中国画 画图构成 基本元素 意蕴解读

  绘画艺术将或真实、或抽象的事物与情感凝练于画作之中,呈献给欣赏者直击心灵的艺术佳品。在此其中,中国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思想内涵,其画作的艺术特色于当代画坛中别具一格,无论是意蕴气度,抑或是描绘手法,都呈现出华夏民族的艺术之魂。深入研究中国画的意蕴内涵不难发现,即使创作特色有别其他作画方式,中国画的画面基本构成仍脱离不了点、线、面的基础应用。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就此提出了“一画论”来归纳中国画的基本构成。针对“一画论”,不同的专家学者有其不同的看法与解读,但从根本角度而言,“一画论”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道法进行了完美的画作诠释。其分解中国画中复杂多变的构图意象,本源化中国画的创作意蕴,以归于基础构图元素的视角,来深刻地阐述由点而始,从线至面的构图发展,进而放大了中国画中基础构图元素的重要性。对此,本文基于石涛的“一画论”,对中国画中点、线、面三方面基础构图元素进行意蕴解读,以此来探究中国画中画面构成的基础意蕴。

  一、“点”于中国画中的意蕴解读

  “点”在中国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以现代画家潘天寿所言,“点”是一切画面的开始,是画作之母,是诞生一切的根源,因为只有点动才能成线,才能拓展出面。其实,中国古代画家对点的作用已然非常认可,古时作画中,点被称为“点苔”,以衬托与装饰画作为用。清代唐岱曾经形象地比喻画作点苔,其言:山水若不点苔,犹如美女未佩花枝,虽仍美艳,却少了动人的妩媚,终究失色不少。此外,中国成语中“画龙点睛”一词也生动地诠释了“点”在画作中的重要性。那点睛一笔正是点的精确用法,若这一点巧妙,游龙便能飞腾如天,若这一点出错,这栩栩如生的画作便就毁于一点,再无修复可能。由此可见,“点”的运用在中国画中十分重要,其不仅是构成画作的基本元素,也是灵动画面的点睛之笔,巧妙地应用“点”这一元素,青山如黛便会浮现眼前,丛林鸟兽便都栩栩如生。

  二、“线”于中国画中的意蕴解读

  “线”相较于“点”,是画作中由“一”生出的“二”,其无法取代“一”的存在,却可以补充“一”的不足。因此,在中国画的绘画构图中,人们看到的线成为了勾勒事物本来面貌的元素,其利用点与点的连接,将中国画中所要体现的事物生动而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画作之中。当然,“线”既然弥补了“点”在原本成像上的不足,因其线条的流畅性与灵动性,线其本身能承载的气韵与意蕴便逐步丰富。了解中国画作画基础的人都应知道,中国画除完美的绘制构图之外,其气韵的彰显与意蕴的融汇均是画作创作的根本。而其气韵是否很好地凸显,全凭作画者“线”的应用是否流畅,“线”的意蕴是否精准。以傲雪之梅的作画为例,雪中梅花的风骨全凭枝干的绘画凸显,这其中的线条应用,应具备足够的力道与韧度,并配合合适的角度、精准的笔墨,以便确保梅花傲雪的英姿跃然纸上。整个作画中,线的风骨与韧度要精准掌握,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线”的作用,提升画作的意蕴与气度。

  三、“面”于中国画中的意蕴解读

  相较于“点”与“线”,中国画中的面不简简单单是“线”的衍生。若“线”是“点”的“二”,那么“面”对于“线”来说则是“二”所生的“三”,并由此产生的“万物”。“面”之所以于中国画中如此特别,其原因在于“面”的本身不仅仅侧重于绘画的画面,其还包括画面与留白之间的艺术,色彩与纯色之间的协调。可以说,以水墨为主基调的中国画,在其构图之中,墨色的画面与白色的纸张之间形成了完美的阴阳协调,犹如道家的太极八卦一般,互相交融,彼此渗透。只是,正如汉朝刘安所言,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所以这相得益彰的水乳交融会因创作者的思想与诠释差异而拥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也正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即使描绘同一处风景,画面构图的不同,所诠释的人物思想与性格理念也会有所差异,而其尽由“面”所构成的画呈现。

  综上所述,中国画作意蕴博大精深,每一位作者需诠释的思想与意蕴都各不相同。然而,其在运用基本构图元素的过程中,所侧重与选择的均是举出画面构图元素本身的意蕴思维,巧妙地领悟并应用这些意蕴思维,便可创作出自身意蕴深远的画作艺术。

  参考文献:

  [1]徐芳,张华静.形式和空间:现代中国画构图的特征及法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2]吕成喜.构于心 化于境——关于中国画构图学理论的再思考[J].美术大观,2015(06)

  [3]杨静.源于心之声的宣泄——中国画构图特色解读及意境探析[J].艺海,2015(11).

  (作者简介:杨春玲,女,大学本科,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研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