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学创作 通感 错位分析
一、文学创作中的通感分析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被称之为移觉,就是实现感觉的转移。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实质就是以感觉对感觉进行描写,也就是将不同的感官感觉联通起来,用另外的形式进行表征。[1]比如这样一句话“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这句话就是利用了通感,将嗅觉转化成了视觉。仔细分析这个句子不难发现,通感的运用不仅仅是实现感觉的转移,更为重要的是将原本难以触摸感知的对象变得立体生动了。紫藤萝的香味无形无状,要对其形成认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利用通感,将这种无形无状的香味转化成可见的紫色,就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紫色的香气这样一个比较实体化的印象,有利于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对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是需要多加注意的,因为不同的描写对象能够实现的通感转化是存在一定的局限的,并非不加限制随意转化。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当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就是将嗅觉转化成了听觉,将荷花的清香描述成了渺茫的歌声,这不仅突出了香味的迷人,也突出了香味的缥缈。在这里,如果将其转化为味觉,写成“……仿佛唇齿间流转的葡萄美酒”,这样虽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荷花香气的诱人,但是却显得有些俗气,与荷花高雅纯洁的品质不相符合。而作者利用歌声来对其进行通感处理,就符合荷花本身的品质,使得描写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要对其中通感的运用进行分析,明确使用通感的好处所在,以及其表现出的实际作用。在一些古诗文中,对通感的运用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这些诗句实际上也对通感手法进行了运用,这在学习的时候往往被大多数学生所忽略了,进而仅仅是对诗句的表面意思形成了理解,没有完全了解到其内涵实质。[2]
二、文学作品中的错位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错位可以被理解成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又以将小说的因果链进行改变,使得小说的情节不按照原本的预定情节进行发展,从而产生新的故事性,推动整体故事的走向和进程。错位的运用,可以让故事情节出现多样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会超出读者的理解和预期,进而让读者感受到意外的惊喜,使其能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在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对于错位的运用可以说是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现代读者基本上都有比较丰富的阅读积累,对于一些故事桥段都已经比较熟悉,若是按照正常的逻辑开展故事,那么读者很容易就能猜到故事最后的结局,从而早早地对故事丧失兴趣。而错位的使用,将原本的故事因果链予以打破,加入新的元素或是逻辑构建新的因果链,将故事从原本的发展方向引到另一个方向上。不仅如此,错位技巧的使用,可以给作品增添更多的新元素,从而让故事具有多面发展的属性,即可以朝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进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样就给作品创作拓宽了思路,使得作品在故事情节的营造上能够更加丰满和充实。
在对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对于错位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由于自身积累不够的问题,因此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辨别出错位技巧的使用,从而跟随故事走向就不知不觉地阅读下去。这样的阅读行为使得只是了解了故事,没有了解文学技巧。所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善于发现错位的使用。如某一故事线的断线,某一些新故事线的加入,某一人物在故事中的突然变化等,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错位。除了在创作技巧方面,错位还可以理解为文学作品中对某些人物刻画的一种表现,诸如情感错位、人性错位等。[3]
三、结语
通感和错位在文学作品中是比较常见的两种创作技巧,这两种技巧存在较大的差别,实际表现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对于读者而言,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还需要深入其内里,发现作者所使用的通感、错位等写作技巧,分析这些技巧在作品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晶芝,朱淑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雪莱诗歌通感隐喻探析[J].外语学刊,2013(03).
[2]周裕锴.“六根互用”与宋代文人的生活、审美及文学表现——兼论其对“通感”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1(06).
[3]邵惟韺.词汇化通感与修辞性通感——英汉语通感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03).
(作者简介:李庆庆,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