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格罗塞的艺术整体观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1112
◎郭金良

  ?

  论格罗塞的艺术整体观

  ◎郭金良

  摘要:格罗塞对艺术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揭示了艺术的审美性、情感性、自律性与社会性特点,并将艺术的这四个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本文就从这四个方面阐释格罗塞的艺术整体观。

  关键词:艺术整体观艺术审美艺术表现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以大量的篇幅具体分析了原始民族的造型艺术、舞蹈、音乐、诗歌、人体装饰等艺术类型,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自己对艺术的基本观点。

第一,原始民族的造型艺术(绘画、雕塑)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格罗塞在对原始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的研究过程中,阐明了生产方式对艺术文化的根本意义。指出文化与艺术的关系:“艺术的起源,就是文化起源的地方。”[1]26而“生产方式是最基本的文化现象,和它比较起来,一切其他文化现象只是派生性的、次要的”。原始民族的生产方式必然对原始艺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的生产方式,原始造型艺术在材料和形式上,基本是来自大自然,基于对自然的模仿。艺术的呈现取决于原始民族人们的敏锐观察力和手艺上的灵巧,他们并不懂透视法,也不懂色彩的搭配原理以及造型手法,而是创作者长期的生活实践。格罗塞认为基于狩猎生活时期的生产方式,那时没有专门的画家,他们的创作动机可以说是完全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冲动及乐趣。

  格罗塞运用大量的实证材料来论证艺术与生产方式的关系这一观点,后人评价格罗塞对艺术产生的基本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有某些相通之处,当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也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第二,艺术与情感的紧密结合

他指出,我们所谓审美的或艺术的活动,在它的过程中或直接结果中有着一种情感因素——艺术中所具有的情感大半是愉快的。直接得到快乐,是艺术活动的特性。[1]38这种观点与列夫·托尔斯泰注重艺术的“传达感情”的观点相一致,也与希尔恩对艺术冲动的解释相呼应——艺术冲动必须被当作每一种情感状态的自然倾向的结果,这种情感状态外在地显现其自身,这样一种显现的效果是提高快乐的程度和解除痛苦。[2]724

  格罗塞指出,原始舞蹈的产生与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有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现代的舞蹈不过是一种退步了的审美的和社会的遗物罢了,原始的舞蹈才真是审美感情最直率的、最完美的、最有力的表现。在原始社会,凡是激发人们感情的事情基本都用舞蹈。这说明了艺术的情感性特征是如何在原始舞蹈中产生的,而且是如此的强烈、直白。

第三,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格罗塞认为,艺术与审美活动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并以此来区分艺术与游戏。他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艺术品的审美性、社会性、情感性等特征并不是同时具备,才能说它称其为艺术。不同的艺术种类偏重于不同的艺术特性,比如,原始民族的画身,主要目的是美观,是一种装饰,并非像其他学者说的,是一种原始的衣着,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某种身份、勇敢、忍耐、标记等的社会性的功利性。

  希尔恩在论艺术的起源与恋爱冲动的关系时认为,性选择与恋爱的冲动对艺术的起源有着重大意义,而佛洛伊德直接把艺术与美的本质归结为性欲的升华,说:“‘美’和‘魅力’是性对象的最原始的特征”[3]。这说明了“美”来自人的本性需求,艺术的审美性并不需要与社会性及情感性同时出场。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并非是要达到它本身以外的目的,这与康德美学的“为艺术而艺术”有异曲同工之意义。

  格罗塞所说的这种艺术的审美特征的自身性而非功利性的特点,正是艺术的审美特性的内在本质。希尔恩将这种艺术的非审美因素排除出来以探求艺术的起源,恰巧证明了艺术的审美活动也是艺术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艺术是一种社会表现

格罗塞认为,艺术家从事创作,不仅是为他自己也是为别人,虽然不能说艺术的创作目的完全在感动别人,但是艺术家所用的形式与倾向,则是取决于公众。希尔恩说:“艺术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因为艺术在其最内在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活动”。这与格罗塞的“艺术是一种社会表现”[2]707如出一辙。例如,原始人的捕猎、战争前的集体舞、部落图腾祭拜、代表成员在部落中身份、地位的外在装饰、巫术的实施等,这一切有着社会性质的艺术活动,是原始人的基本生活状态。

  格罗塞对艺术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揭示了艺术的审美性、情感性、自律性与社会性特点,并将艺术的这四个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特质。

  参考文献:

  [1]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张玉能,陆扬,张德兴,等.西方美学史(十九世纪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172.

  (责任编辑王曦)

  作者简介:(郭金良,男,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