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艺术课程。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往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挖掘学生的绘画潜能,从而培养绘画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设置过于宽泛,也有些不切实际。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落实,越拉越多的人意识到美术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局限于培养绘画界的“明日之星”,而是应通过美术教育的实施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多种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记忆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和帮助。
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的经验,笔者发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性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素养以及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二、“游戏性”教学在美术课堂上的应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猎奇性强的特点,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主动性和兴趣。将学生喜爱参与的游戏活动适当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活跃美术课堂的气氛,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维所曾说:“游戏是由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的活动。”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将游戏引进课堂,能够使学生更有欲望和动力地投入美术课堂的学习中,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先激趣再授课”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游戏性”教学的意义
1.游戏能够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有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游戏活动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2.游戏能够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阶段美术课堂教学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而敏捷、细致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集中的注意力做保障。通过开展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目光和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玩儿中培养观察能力。
3.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表现欲增强,积极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通过游戏,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参与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游戏性”教学原则
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游戏,并不意味着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玩儿”,而是通过游戏这一被学生所认可、所喜爱的手段引导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在美术课堂中获得成长和收获。因此,引入“游戏性”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把握尺度,不能让游戏在美术课堂上“喧宾夺主”,产生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性”教学的注意事项
有人曾对课堂中引入游戏教学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说课堂游戏是一道美味的菜肴,那么既好吃又具有營养的菜肴才有利于学生的发育和成长。”因此,课堂中游戏活动的本质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情况。
1.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
游戏虽然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游戏本身与教学内容不相关,那么积极营造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并不见得有任何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作用。因此,教师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应紧密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真正将游戏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2.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地选择游戏,而不是“一概而论”,无法将游戏本身的功能性发挥到最大。
总之,“游戏性”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促进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爱上美术。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