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因分析
(一)重视语言知识,忽视兴趣培养
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例如有的学校把英语学习的重点放在词汇的背诵和语法的讲授上,这种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需要及对英语口语的练习,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缺失,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和英语学习的消极情绪。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集中注意力时间每次只在15分钟左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满堂灌式的讲授英语语法、让学生熟记单词等,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恶心循环,英语学习的效果也很难令家长和教师满意,学生也无法运用所学进行英语口语的交流。
学习兴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因此,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如果无法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对英语学科学习的强烈兴趣,就很难取得英语学科教学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学习动机弱,学习压力大
小学阶段是各个学科打基础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对语言最为敏感、且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力强。但据调查显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往往内部动机远远低于外部动机。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部动机弱,势必对英语的学习提不起十足的兴致和劲头。
同时,由于当前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导致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大、充实、紧张,课余时间少之又少。久而久之,一部分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出现对英语学习的障碍。
(三)文化差异导致英语学习障碍
对着英语学科的难度逐渐加深,很多学生通常会从最初的主动学习英语向被动学习转变,学习积极性由于常出现错误而受到打击。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对学生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中西方文化知识背景的渗透,而是一味地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缺乏技能的训练和口语的表达,使英语学科的学习逐渐成为学生身上背着的一块“大石头”。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文化”的教学目标及要求,明确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跨文化交际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由于存在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学科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一些文化不同而导致的错误,例如对英语短语的误解、对人称代词形式的混淆与遗漏以及疑问句的词序等等。
(四)教学环境的影响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学习掌握的特点是要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在我国,许多学校在英语方面的教学往往是“哑巴英语”,重知识的学习,忽视口語的联系和交流,这种学习英语的方式也被成为“中国式英语”。究其原因,因为缺乏和谐的氛围和教学环境,在英语课堂上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用英语沟通交流,更何况是平时。
教学环境的缺乏是小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障碍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小学生学习英语障碍的对策
(一)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师生间的自由交谈、情感交流,让学生大胆猜想,主动开口说英语。这样既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英语,利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兴趣。
(二)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1.利用有利的社会环境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工具,其社会价值与日俱增。许多人由于熟练掌握英语进行交际而获得成功,这种社会文化背景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之一。
2.创设积极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教室的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英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室的情境和环境,使学生从感官上感受英语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的兴趣。同时,可以尝试在校园中用英语打招呼,做英语方面的游戏等等,通过优化语言环境,使学生产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消除文化差异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应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语言本身学习一样,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沟通交流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五小学 )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