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备,历来众说纷纭,聪明的评论家们都习惯把他归入枭雄的行列,这样的归纳是大而无当的,不足以区别众多英雄人物的个性和特色。因为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从原始社会到奴隶时代,从奴隶时代到封建时代,从封建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其中的帝王将相又有哪几个不能归入枭雄行列?换句话说,在有着枭雄称呼的队伍里,早已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如此归纳刘备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已经不足以彰显刘备的英雄风采。我想所谓英雄,除了身上共同的英雄性格之外,一定还有其他一些个性的特征在彰示着什么,也在区别着什么。他们的个人魅力,也因此而异彩纷呈,栩栩如生。
比如刘备,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义,英雄之魂,和英雄之魄。他还有些什么呢?在读遍有关刘备的故事后,我忽然发现刘备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他的政治才能和领导天赋,而是他兄弟情深的另一面。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对着兵败要自杀的张飞说出了他的肺腑之言:“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再续?”作为异性兄弟,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会很受用。所以当即张飞就哭了。这个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一声大喝,独退曹家百万雄兵的张翼德,一生只流过血,何尝流过泪?也被刘备的一席话说得稀里哗啦的流下了眼泪。类似的情节也发生在赵云的身上,赵云为救阿斗的性命,血染征衣。刘备一气之下,就把阿斗扔在地上,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一句让赵云极为受用的话:“为汝这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有人考证刘备没有扔孩子这一动作,但是刘备一定说过与之相类似的话,则是不争的事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的怜才爱将之心。如果只以传统英雄模式去推算刘备,你会觉得刘备说这些话是为了收买人心,拉拢人心。我们不能否认有此嫌疑,但是把这种政治的目的说成唯一的,也未免太武断,太功利了一点。如果只以收买人心为目的,没投入真感情,我不明白刘备哪来那么多的泪水去交易,去买卖?史书记载,关羽死后,刘备旦夕号泣,茶饭不思。谁劝都没用,急匆匆地为关羽兴兵血恨,如果也是做给手下人看的,谁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开这种玩笑?不可否认,刘备这个人虽然城府深,脸皮厚又非常伪善。但是他对兄弟之情一直看得很重。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曹操不能例外,刘备也一样。鲁迅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话。和曹操一样,刘备也是性情中人。只是没有曹操表现得那么张扬而已。他们的英雄形象也正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有血有肉,而不呆板,僵硬,不近人情。
刘备戎马一生,却始终与关羽、张飞保持着极度亲密的关系。他们“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名为君臣,恩犹父子。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刘备呢,“冲冠一怒为兄弟”。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情义,吴宇森的《英雄本色》诠释得最好,而刘备与关羽的兄弟之情也在历史的穿针引线之下与之谣相呼应,让我们男人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召下,黯然神伤,为之泪下。
远了,远了,那一段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岁月,近了,近了,那一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君臣之义和兄弟之情。
刘备“冲冠一怒为兄弟”,虽然输得一败涂地,但是却赢得了神州大地无数热血男儿的尊重。英雄的事业终归烟消云散,而英雄的情义却是历久弥新。
儿女情短,兄弟情长,而英雄气之短长又恰好介于两者之间。这是我读刘备史最大的心得体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