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最是桃花情满天

时间:2023/11/9 作者: 躬耕 热度: 14416
杜思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日的风,软软地抚过山巅河流,在大地上柔情地奔泻,催开一束束桃花,映红了佳人的脸庞,催开了情事万万千。衣袂飘飘,长发如云,人们走出家门,踏青寻芳,谱写了万千佳话。“一枝红艳露凝香”,桃花,这大自然美丽的信使,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竞相绽放,争相媲美,艳如绯云。

  公元815年(唐玄宗元十年),西安郊外的道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在人群中,因积极改革获罪被贬任朗州司马的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回到长安,随友人一起出城踏青赏花。他们来到玄都观内,游人如织,桃花灼灼,诗意飞扬。刘禹锡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动,浩气激荡,挥笔写下“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桃花》原名《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这首诗的意思是,大路上尘土飞扬、人流滚滚,都是去看桃花的。玄都观里上千株桃树缤纷盛开,那是我被贬谪走之后种上的呀,世事无常,小人得志。看似写桃花,实则讽刺的是当今朝廷不思进取的当权派。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其诗作流芳于世众多,而描写桃花的七言绝句,则与其起落沉浮的命运紧密相连,让人慨叹不已。诗毕,刘禹锡拈须,仰天呵呵大笑。不料这一首诗却招至当权者的忌恨,既然你不思悔改,那就去更远的播州任刺史继续反思吧!浮云蔽日,长路漫漫,这一别就是十四年!刚正不阿一心向善的刘禹锡肯定知道自己写下这首锋芒毕露的诗作会有什么后果,但他初心不改,而是以诗言志,向权贵发难,再次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公元828年,十四年后(唐文宗大和二年),刘禹锡再度被召回朝廷,此时已年近花甲的他,受此打击,大多人会三缄其口,但刘禹锡永远是不改初衷的。多年的流放生涯丝毫没有让他的理想消退,让他的斗志磨灭,反而是愈挫愈勇。那一天他再次来到玄都观,昔日缤纷盛开的桃花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满园的菜花。上百亩的庭院寂寥空荡,以前种桃的那些道士们早已不知何处,而备受打击矢志不渝的刘禹锡却再次归来。他心中感慨不已,于是又提笔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短短几句诗,充满着乐观主义情绪和胜利的喜悦之情。但谁又想,世事难料,松了口气的刘禹锡因再次讽刺招至一小撮奸诈小人忌恨。谗言加上昏君,刘禹锡又被朝廷派往洛阳,做了太子宾客的闲官。

  因诗获罪,文字狱当头,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苏东坡乌台诗案,大清朝文字狱等随手可指。封建社会昏庸的政治和诲疾忌医的世态,让一群铁骨铮铮一心向善的文学大家戴上了文学镣铐,文人获罪不在少数,这实在是历史的作弄,让苍茫尘世失去血色,寂寞荒凉。如今政治清明,民心向善,诗人站立于时代的前沿放声高歌,用文学引领春风,春天的桃花一片绯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