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多年前,我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南部苗乡中学任教。有一年清明节,碰上周末,同事杨老师要给故去多年的父亲立碑。正好我班上的辍学女生小玉,也是杨老师那个寨子的,我就和小荣老师相邀一起去家访。小荣老师的妻子开酒坊酿酒卖,我俩便抬了一桶五十斤的米酒,当作礼物,送给杨老师家。
在隆林的蛇场、德峨、克长等几个乡镇交界处,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扎云山,主峰斗烘坡,海拔一千九百五十一米,是隆林境内最高的山。杨老师家就在这山脚下,一个叫上凉井的苗族小寨子里。
我和小荣老师中午出发,两人用一根木棍抬着酒桶。开始的一段路是比较平坦的坝子,全是耕地,油菜花、紫云英、三角麦等冬种作物长得正热闹。过了坝子就开始爬山,翻过一座石山,前路又是一座石山,随着山路越走越长,石山越爬越陡,酒桶也越来越重。走走停停,等我们赶到上凉井时,已经是傍晚,太阳落山了。
寨子不大,散落在石山旮旯里,大部分是茅草房,三五栋木瓦房,如鹤立鸡群。沿着泥泞的村道,在寨子里七拐八弯,好不容易才找到小玉家。那是一间低矮的茅草房,屋顶上的茅草年久失修,有的地方已经腐烂,长了青苔,青苔处还长出几棵不知名的野草,在晚风中摇曳。
小玉正好从山上回来,背上的背篓装满了猪菜,上面还搭了一捆青草。她向前弓着身子,用手拨开盖住了头脸的猪菜,才看清前面的路。沾满黄泥巴的解放鞋,一只露出脚指,另一只鞋帮与鞋底早已裂开,用麻线捆绑着。她抬头见到我和小荣老师,愣了一下,脸上露出了一抹羞涩。
身后传来嘚嘚的马蹄声,小玉父亲赶着马也从山上劳动回来了。他刚四十来岁,可却有六十岁的模样,两鬓白发,黝黑的脸膛布满皱纹,身上是一件破旧的土麻布对襟短衣,土麻布大裤筒,打着赤脚。他背上的背夹(一种背柴草的木架子)是一座小山似的干苞谷秆,那是农村烧火煮猪潲的好燃料;马驮的是四个装满山泉水的塑料桶,那是全家一天的生活用水。
“爸,这是老师。”小玉抓住马笼头,向她父亲介绍我和小荣老师。
“啊,是老师呀,快进家坐。”小玉父亲一边跟我们打招呼,一边蹲下来,把背夹靠着竹篱笆墙放好,我和小荣老师走上前,一起帮忙把马驮抬了下来。
小玉父亲让小玉去喂马,他招呼我们进屋。屋子中间是客厅和火塘,凹凸不平的泥地板,打扫得还算干净。屋子的左右两边,用竹片编成的篱笆围成卧室。卧室的门敞开着,几块木板拼成的床铺上躺着一位老人,床头的木柜上,搁着一只用来煨药的瓦罐,飘散出浓郁的草药味。
也许觉得老师来家访后就能继续上学了,小玉做事轻松有力。她迈着轻盈的步伐,把马牵进栏里,抓起铡刀,把青草切成小段,倒进马槽里;又拿起潲桶,从屋里的大铁锅舀满猪潲,一路小跑去喂圈里嗷嗷叫唤的猪;放下潲桶,又顺手抱了一捆柴火进屋来,烧火煮饭。
小玉父亲坐在我们面前,一泡接一泡咕噜咕噜地抽着水烟筒,默默听我和小荣老师说话,良久才缓缓开口说,“老师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我也想让小玉继续读书。只是年前,小玉妈嫌家穷,偷偷跟人跑去云南,不回来了。现在小玉她奶奶又病了,家里种有几亩田地,还养有一匹马、一头牛、几只羊、两头猪,平常三亲六戚和寨上的红白喜事,不但要封礼,还要去帮忙,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啊。小玉年纪虽小,但样样农活都会,她回家能帮很大的忙,过两年再招个上门女婿,生活就不会这么苦了。”
看着这个沉重的家庭,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小玉的书费学费,学校可以减免一些,加上困难学生助学金,可以解决了。但是种田种地、养牛养马养羊养猪,这些困难,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小玉一边烧火煮饭,一边竖起耳朵听我们谈话,眼里闪烁的光芒,随着谈话的深入,又慢慢地黯淡,消失了。
二
白天走山路太累,第二天九点钟了我和小荣老师才睡醒。一起床,全寨子的男人早已围着两桌热气腾腾的饭菜等着我们。
“上桌!上桌!”杨老师招呼我们。饭桌边每个人都绽着笑脸,气氛很热烈,我和小荣老师被拉着按到座位上。刚吃到一半,一位大叔走进来说:“我家煮得了,请老师到我家去坐坐。”
我和小荣老师面面相觑。杨老师笑着解释说,“这叫作‘转寨子’,是我们苗族招待贵客的最高礼节,你们是老师,是贵客,难得来一趟,全寨子所有人家,都请你们去做客,全寨子的男人,都来陪你们喝酒。”
当老师十多年,家访无数次了,“转寨子”还是第一次。我和小荣老师还没回过神来,又有一个男人走进来说,“我家煮得了,请老师到我家去坐坐。”
我和小荣老师在村民的簇拥下,出了这家,又进了那家。虽然山里人自酿的苞谷酒度数较低,但是一碗一碗地喝,是人都会醉的。
小玉父亲也来了,笑眯眯地说,“我家也煮得了,请老师到我家去坐坐。”
我愣了一下,眼前出现的是那个破烂的房子和小玉难过的表情,不禁脱口说出:“你让小玉继续读书,我们才吃得下啊。”小玉父亲佝偻着身子,像个犯错的小孩,不知所措地搓着树皮一样粗糙的双手。
杨老师背着人,小声对我说:“他家年前没有杀年猪,为了请你们吃饭,杀了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还借了隔壁家一只腊猪脚来煮,酒也是来我们家借的。你们不去吃,就是看不起他,以后他在寨子里就没有脸了。”

德峨镇张家寨 (黄恩瑞 摄)
我心里五味杂陈。苗族同胞热情好客,重情重义,不惜掏空家底,甚至举债待客的行为,让人感动又感慨。想了想,诚恳地对小玉父亲说:“本来你要请我们的这餐饭,也是有困难的,但是你想办法煮得了。小玉继续上学,有困难,我们也可以想办法克服的。”对于小玉的复学,我还是想作最后的努力。
“老师讲得对,小玉应该继续读书。有困难大家帮衬,一起克服。家里有小孩读书缺少劳动力的,种田种地时大家搞互工,种完一家,再种一家;养牛养羊的,一头牛几只羊,要一个人管,十几头牛几十只羊,一个人也管得过来,相邻的人家把牛羊合群,轮流放牧。大家同意的上桌,喝酒!”杨老师提出建议,得到了周围人的热烈响应。看得出来,杨老师在寨子里的威望很高。
“古笛!拥亚!(苗语:兄弟!好啊!)男子汉,大丈夫!说话算数的喝酒,说话不算数的打一碗水喝!”
“太好了呀,小玉读书的事解决了,大家快点上桌吧!”小玉父亲重新露出笑容,高兴地招呼大家。
“干杯!”所有人都端起了酒碗。
三
苗寨的日子,一天重复一天,似乎没什么变化。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里,却开始了一日千变。上凉井苗寨看不到茅草房了,泥泞的路也看不到了,一座座崭新漂亮的砖混楼,一条条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再也找不到当年贫穷落后的痕迹。小玉父亲得到扶贫政策的扶持,养起了黑山羊。小玉也得到“雨露计划”等助学金,一路读到大学去,那间破败的茅草房变成了一栋三层楼房。2020年11月,隆林各族自治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曾是广西四个“极度贫困县”之一的隆林,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夏天,隆林热闹起来,大家茶余饭后或微信群里,都在谈论移风易俗的事。从县城到乡村,各种文化墙、宣传栏、显示屏展示的,也大多是移风易俗的事。全县干部职工都签订了移风易俗责任书。巡回宣传队、文艺队等工作队组建起来了,三字经、山歌、快板、小品唱起来演起来了。工作队队员进村入户,用壮语、苗语、彝语等各种民族语言,跟群众宣传移风易俗的好处。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处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五个民族,具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古朴奇特、浓郁的民族风情,被称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重殓厚葬大操大办、丧事宰牛过多、治丧时间过长、早婚早育、彩礼过高等陋习,这些像一道道枷锁,沉甸甸地锁压在人们身上心上,大家都苦不堪言,只是没人敢去冲破,因为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古礼,一辈辈人都这么承受着,并且互相攀比,愈演愈烈。2021年夏天,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乡风文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终于有人站出来,敲破这层坚硬的壳了。
我们老师也加入到移风易俗劝导工作队里。我和同事一起,又一次次去到上凉井苗寨。
小玉的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这十来年里,她一直与药罐子为伍,因为有小玉父亲精心照料,人虽然病恹恹的,倒也没什么大碍。可毕竟是九十多岁的人了,像风里的烛火,随时都有被吹熄的可能。落了几场秋雨后,她又病得卧床不起了。
每次见到小玉父亲,他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们都知道他的烦恼。移风易俗工作从夏天到秋天,虽然困难重重,但成效也一点一点显露出来了,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党员干部以身作则,那些顽固的陈规陋习终于被砸出了口子,并且越裂越大。就在不久前,有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的母亲过世,他带头丧事简办,那场白事,仅杀了一头猪、一头牛,总开销不到三万元。这是很令人触动的,要知道,那家人亲戚多,若按苗族传统风俗办,那一场白事,至少得宰二十多头牛,外加几十头猪、羊、鸡鸭,还要请道公、八音(唢呐)队吹吹打打几天几夜,花费十几二十万元是少不了的。
小玉父亲也看到了周围的人在改变,可他是个孝子,想着老母亲辛苦一辈子,等她仙去,还是想按传统习俗,好好操办一场。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过世,属于寿终正寝,是“喜丧”,儿孙要戴红孝,丧事要热闹,不杀上几头牛怎么行呢。过去生活苦,饭都吃不饱,有客人来,不也照样借肉借酒招待吗?现在生活好了,虽然杀几头牛负担很重,但想方设法借,总是能借得来的。

当地村民也加入到移风易俗宣传工作中来 (林斌 摄)
我们知道小玉父亲的想法,上他家好几次了,跟他说移风易俗的事,说到小玉奶奶百年之后的打算,他又像很多年前那样,拿起水烟筒,埋头咕噜咕噜地抽,老半天不说话。他家门前的空地上,堆放着一大堆从木材加工厂拉来的废板皮,桉树、松树剖开后的味道弥漫在空气里。那些大小、厚薄、长短不一的板皮,被他锯成半米左右一节,整整齐齐码堆在屋檐下。那些是拿来当柴火烧的,也许是备着等小玉奶奶百年之后办丧事用吧。
再次上小玉父亲家,我们叫上了杨老师,他退休了,住在县城儿子家里,见我们说去上凉井动员小玉父亲,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杨老师说,小玉父亲脾气有些倔,但是个实在人,也是村里有名的孝子,把道理讲通,他会想得通的。
我们又坐到小玉父亲家门前,屋檐下的废木板仍然整整齐齐地码堆在那里,只是空气里的味道没那么浓了。小玉父亲把水烟筒递给杨老师,杨老师接过来,低头咕噜咕噜地抽上几口,然后才说:“百善孝为先,你想按原来的老风俗来办事,是为了孝顺老人。但是,生前把老人照顾好才是真正的孝顺,如果平时对老人不好,过世后丧事办得再风光,人家也同样戳脊梁骨的。你对老人很孝顺,这么多年了,大家伙都看在眼里。再说了,小玉奶奶也不希望你为了她的后事,把家里搞穷的。”

隆林跳坡节盛况 (杨姣 摄)
小玉父亲低头不说话。杨老师眼睛看向那堆废木板,接着说,“杀一头牛要花两万元左右,而且今天你家亲戚杀一头牛,以后你就要挨还一头牛,你家刚刚脱贫,还不算太富裕,要还那么多头牛,压力是很大的。丧事简办可以大大减轻你家和你妹她们家的经济负担。”
在苗寨工作多年,我们对苗族风俗也是了解的。小玉奶奶有小玉父亲一个儿子,另还有六个女儿,按当地苗族传统习俗,家中长辈过世,主家要宰杀两头牛,女婿等亲戚各家要宰杀一头牛,一场白事下来要宰杀十几二十头牛,花费是巨大的。一场白事过后,很多家庭都要欠债几年几十年,要几辈人才能还清这些牛债。
杨老师又说:“你看学校里的老师,为了你的事,来来回回跑了多少回?党委政府下那么大力气搞移风易俗,还不是为了我们老百姓好吗,减轻我们负担。现在大家都新思想新观念了,你还死抱着那些老古礼不放,这哪成呢。”
小玉父亲说:“道理我都懂,可只有我一个人想得通也不行呀,还要其他亲戚也想得通才行。”

形式多样的移风易俗宣传 (林斌 摄)
“你几个妹的思想工作我来做,你想得通了,她们也会想得通的。”杨老师说。
小玉父亲轻叹一声,眼睛又看向那堆废木板,心里头似乎有什么东西放下了,紧锁的眉头渐渐展开。他抱着水烟筒又咕噜咕噜地抽了起来,在烟雾弥漫中,重重地点了点头。秋天很快过去了,几场雪把德峨的山野变得银装素裹时,小玉的奶奶走了。那场白事,小玉父亲果真只杀了一头牛。
四
隆林有很多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特别是苗族跳坡节。我虽然是隆林人,却还从没参加过这个古老盛大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九这天,和几个朋友邀约着,一大清早就往德峨镇赶。远近村寨的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三两两地走在路上,惹得远道而来的摄影师们咔嚓咔嚓地不停按着快门。坡场上到处是欢乐的人群,各种各样的游戏和竞技活动,年轻人围着篝火,尽情唱歌跳舞,热闹非凡。直到天色已晚,我们才从人群中依依不舍地挤出来,驱车离开,觉得意犹未尽,索性又掉头往张家寨去。
张家寨距离德峨镇八公里,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苗族小寨子,坐落在青山石壁之上,村民住房是清一色的木瓦结构,据说始建于明末清初,历史非常悠久。
我们把车停在寨门前的广场,步行穿过建在高高的石阶前、两边都是石崖的寨门,沿着长长的石阶,拾级而上,进入寨子。虽然还是节日期间,寨子里却没有想象中的喧闹。村巷清幽,炊烟袅袅,弯曲幽深的石板路,经过春雨的洗礼,愈发青幽静谧。村中,那棵绑着红布条、刻满沧桑的百年核桃树,似乎在向人们述说寨子的故事与过往,树下闲散的几只鸡,让寂静的寨子增添了活力。
“老师!”我们和三三两两的游客,徜徉在幽静古朴的寨子里,忽然一个苗族姑娘跑过来,抓着我的手臂惊喜地叫了起来。
“你是?”
“我是小玉!”
“小玉?”当年瘦弱单薄的小女生,眼前是青春靓丽的大姑娘,我都不敢认了。
“你大学毕业了吗?”
“毕业了呀,我是来这里创业的。”小玉一脸自豪。
我很高兴,跟着小玉往她开的农家乐走去。农家乐就在寨子里头,一栋三层半的吊脚楼改造而成,干净整洁。一楼是陈列室,展示苗家各种非遗文化物什;二楼是餐厅;三楼及半层是客房。
二楼在地基外架上悬空的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小玉指着靠椅介绍说:“这靠椅苗话叫‘嘎息’,因苗族姑娘经常坐在‘嘎息’上挑花刺绣,向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风姿而得名‘美人靠’。‘嘎息’也是一家人劳作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的多功能凉台。”
“农家乐的收益如何?”同行的朋友问出了我也关心的问题。
“还行。”小玉说着腼腆地笑。看她自信的表情,我猜收益应该不错。
小玉介绍说,这个农家乐是她们几个大学同学一起搞起来的,读大学时,小玉发现外地的同学都很喜欢隆林的特色小吃,辣椒骨、腊肉、黑粽子等,阿爸寄到学校来的隆林小吃,每次都被同学抢光。外地同学还特别喜欢苗族服饰,她带到学校去的苗服,同学们试了又试,喜欢得不行。她开玩笑说,等毕业了要回隆林开个农家乐,既展示隆林的美食,又展示隆林的服饰,没想到立即有几个同学响应。隆林现在通高速了,交通便捷,城里人往返容易,来隆林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
小玉说,农家乐得到了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加上几个同学的家里都是经营餐饮业的,父辈们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张家寨的这个农家乐除了经营住宿和餐饮,还收集、展览散落民间的苗族农耕、生活用具,还原苗族妇女抽纱、纺线、织布、刺绣、蜡染等生活状态,同时制作苗族传统服饰,供游客观赏、体验和购买,还做农副产品销售、电商直播带货……小玉的脸蛋红扑扑的,越说越兴奋,她感叹地说:“真的非常感谢老师,要是当年你们不去家里说服阿爸继续送我读书,我现在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欢迎各位老师到我们苗寨来游玩,请坐,请坐。”一位穿着崭新苗族服装的老伯过来招呼,我一眼认出是小玉父亲。他满面红光,精神矍铄,竟像是比以前年轻了。
“杨叔,你不在老家放羊,怎么跑到这里来当店小二了呢?”我笑着打趣他。
小玉父亲笑哈哈地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小玉在这里创业,我当父亲的肯定要来帮忙啦。说来也要感谢你们,小玉能读书,我家不用欠债,都是你们一次次上门劝说的结果。”
“那要感谢党委、政府,还有你们自身的努力,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是咧是咧。”小玉父亲笑眯眯的,不住点头。
“那家里的羊呢?和别人家合群轮流放牧?”
“我们家养的羊比较多,不合群轮流放牧了。”
“那你来这里帮忙小玉,谁放羊?”
小玉父亲又不自觉地搓着双手,呵呵地傻笑着,好像怕别人听见似的低声对我说:“不瞒你说,这几年生活好了,我给小玉找了个后妈,她在老家放羊呢。”
“好哇!杨叔,你这是枯木逢春,梅开二度啊,恭喜!恭喜!今天我要补喝你的喜酒!”我情不自禁地拍着小玉父亲的肩膀,大声嚷嚷,惹得大伙儿都朝我们这边看过来。
小玉父亲像个小年轻一样脸红了,连连拱手,说:“托大家伙的福。”虽然我的调侃话让他闹了个大红脸,但他却一点也不生气,满脸笑盈盈的幸福模样。
谈笑间,富有隆林苗家特色的菜上齐了:春笋炒腊肉,香而不腻;乌鸡烧黄豆,鸡肉味美滑嫩,黄豆酥脆鲜香;手抓羊排,讲究原汁原味,煮的时候不放盐,每人一小碟椒盐或蘸水,手拿羊排蘸着吃,原始粗犷;苗家菜豆腐,也称“连渣捞”,是用蔬菜和豆腐(用酸菜汤水制作)混合而成,细嫩浓香,亦菜亦汤,是苗家日常最喜欢食用的主菜之一。当然,少不了两道招牌菜:羊瘪汤和辣椒骨。
羊瘪汤是将新鲜的羊血、羊肠、羊肚、羊肝、羊筋切碎,混合煮熟,再加羊胆汁和薄荷叶而成,清香味美,健胃祛病,因此,羊瘪汤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用来招待贵客,还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呢。
辣椒骨是将新鲜的猪骨(或牛骨、鸡骨)砍成小块,加上辣椒、花椒、草果、生姜、食盐和米酒等,舂碎,装罐密封两个月以上。辣椒骨辣而不烈,香气馥郁,鲜醇油滑,可当菜吃,也可作佐料。
杯子里的玉米酒,也叫“苞谷烧”,是用高山优质玉米和中草药配制的酒曲,采用苗家传统古老工艺酿制,澄亮透澈,酒香四溢,被称为“土茅台”。
酒至半酣,小玉和几个苗族姑娘,穿着绚丽多彩的苗族盛装走了出来,一身象征着苗族人向善、向美心灵的洁白耀眼银饰,让她们更动人了。伴随着优美的芦笙舞乐曲,姑娘们迈着婀娜的舞步,端起酒碗,唱着歌来:
“远方的客人啊,来到苗寨要喝酒哟,酒不劝客喝不醉,苗家阿妹来敬酒。你喜欢,喝一碗;不喜欢,喝三碗;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不喝你莫来!”
除了喝醉,我好像没有别的办法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