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亲历纸媒辉煌的年代

时间:2023/11/9 作者: 椰城 热度: 15745
◎马 珂

  报刊在我国有着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起源于西汉、盛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而创办于清代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月刊。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报刊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改变了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促进了新文化运动,更重要的是开创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在传承文化、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及监督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提升读者认知和拓宽读者视野的同时,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2017年出版的《中国报刊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报刊进入繁荣阶段。到90年代中期,一大批都市报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纸媒行业的迅猛发展。

  有幸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20年代初期,我先后在海南、北京等省部级报刊从事采编工作二十余年,亲历和见证了纸媒辉煌的年代。

《海南纪实》月刊创造奇迹

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应运而生。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怀揣理想和信念蜂拥而至,迅速把海南岛变成一块炙手可热的土地,“十万人才下海南”成为当年的一种时尚、一种现象。

  大批人才的汇集,让海南岛充满生机,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当年10月,一本由著名作家韩少功担任主编的月刊《海南纪实》横空出世。杂志立足于新闻纪实,坚持以内容为王。一上市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为满足市场需求,杂志社多次加印,仅创刊号就累计发行了60余万册。

  首战告捷,让编辑们信心倍增。他们把热点、解密、揭秘及可读性作为选稿重点,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取独家特稿,并尝试自办发行。第三期杂志出版后,发行量一举冲破了百万大关。此后一直有增无减,创下中国期刊界的发行奇迹。《海南纪实》一度被广大读者称为“中国纪实”。

  由一群优秀的闯海文化人于建省初期创办的《海南开发报》和《海南经济报》,也是当年风靡一时的纸媒。报纸上刊登的最新政策、开发动态、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工程项目及人才信息等,成为蜂拥到海南投资创业及“十万下海人才”求职的指南。走在当年并不宽敞的海府路上,道路两旁依次生长着枝干挂满根须的榕树。随处都能看到头戴椰叶斗笠、手上托着《海南开发报》和《海南经济报》出售的年轻大学生。

  

  (作者采访刘少奇之子刘源将军)

  我的一位湘西同乡,1988年秋季到海口闯荡,因海岛上人满为患,临近年关还求职无门,决定回家过年。临行前去报社批发了两大捆《海南开发报》,沿途在轮渡、火车及站前广场售卖。在保证了两天三夜的旅途食宿后,到了家乡还有盈余,进门前给父母兄弟都买了礼物。

  2003年,我应《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胡洪侠(现任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之约,在海口中国城茶楼对韩少功作文化访谈,为该报采写整版特稿《韩少功:养鸡种地写小说》时,聊及他和当年的《海南纪实》,韩少功感慨颇多。

  他说自己当初带着几位湖南老乡到海口创办《海南纪实》的时候,也没想到会那么火爆。因杂志定位于新闻纪实,力图关注热点问题、挖掘新闻内幕,揭秘和解密历史事件,创刊号就卖出了60多万份。后来的发行量更是节节攀升,要同时在三家印刷厂印刷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广州有位书商,每次都要8万册。杂志出刊时他开来一辆大卡车,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时没有百元面值的钞票,一捆捆十元面值的人民币数得大伙儿手指发麻。不到一年,杂志社就买下十多套房产供员工居住。

  198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压缩整顿报刊和出版社的通知》,创刊刚满一年的《海南纪实》停刊,杂志社的十多套房产和其他财物,全部上交给了海南省作家协会。

海南报刊异军突起

建省办经济大特区的上世纪90年代,是海南纸媒最辉煌的时期。除《海南日报》《海口晚报》等党报以外,《海南特区报》《海南法制报》《海南农垦报》《海南声屏报》《海南青年报》《海南价格报》《大特区信息报》及《天涯》《椰城》《金岛》《五指山》《现代青年》《东方女性》《东方养生》《特区时空》《特区法制》《大特区人》等公开和内部报刊达100余家。当年内部报刊也可申请邮发代号和广告经营许可证,与公开发行的报刊争妍斗艳,抢占市场。

  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坚持以内容为王是各报刊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为办出特色,吸引读者和广告投放企业的眼球,各报刊纷纷打起了策划战。组织精干力量,从新闻主题的确定、报道计划的制定到报道形式及人员的配置,可谓精挑细选,倾尽全力。

  《追踪客运乱象》 《海南古文明寻踪》《海南旅游市场调查》等一篇篇纪实特稿占据着各报刊的重要版面,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

  我供职的《海南法制报》拥有采访法治报道和大案要案的优越条件,作为政法版的责任编辑,我每期推出《天涯警笛》和《大案要案》两个专版,亲手采写了一系列警示性和可读性较强的大稿特稿,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时间,我成为多家报刊的约稿对象和特约撰稿人,同时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为保护自身权益,发稿时我用过“胡沅”“张正义”“叶成仁”(分别意为:家乡湖南沅陵、伸张正义、椰城人)等笔名。在《海南法制报》工作的年岁,我被同行戏称为“是个进看守所、监狱、强制戒毒所次数最多的人”。

  在白热化的纸媒竞争中,临时撤换稿件是常有之事。我在一家大型政经类月刊兼职时,清样和胶片均已制成,负责发行的书商临时提出头条稿件换成公安机关追捕逃犯的内容。称换稿后可多发行十多万册。总编要我担起这份责任,希望我连夜成稿,并定好次日上午八点从海口飞往长沙的班机送稿。当晚我买回一个大蛋糕、两盒香烟通宵赶稿,整合以往的采访案例,夹叙夹议,写成一万多字的特稿,完成了总编的重托。

承租报刊亭致富的年轻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海口,报刊亭在大街小巷可谓星罗棋布。各式各样的报刊摆得层层叠叠、满满当当。报摊前人头攒动,早上送来的报刊,下午就能售罄。

  

  (那个年代随处可见的报刊亭)

  乡友刘斌的堂兄是海口一家刊物的编辑。1994年,刘斌从家乡湖南到海口投奔堂兄希望谋份差事,因没上过大学,没有文凭,找了多家单位仍未成功。堂兄要他去邮局承租报刊亭自主创业。半年下来,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钱袋子日益鼓胀。三年后再见他时,他已在海口市区承租了十多家报刊亭,招聘了十多位报亭女员工,并给她们租下一层楼作为集体宿舍。刘斌也在海口购买了房产和汽车,还与他招聘的一位报亭女员工喜结连理,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海口报刊市场的繁荣,也引来了无数外地书商。法制类报刊因有大量可读性案例,成为书商们争抢的对象。我担任《海南法制报》月末版版面总策划时,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的书商每到出报日期便纷至沓来,往往要晒制好几套拷贝片交给他们去当地印刷发行。

在北京见证报刊大战

1999年,我应邀到北京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报京刊不计其数。北京地铁站是人流量最大的场所。地铁站内设有报刊亭,但摆卖的报刊十分有限。能否进地铁站销售,是衡量一份报刊是否受到读者青睐与追捧的标准。

  在报刊大战的硝烟中,北京催生了“厚报”“增刊”,一期报纸多达几十上百个版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杂志也出版系列“增刊”,一本正刊附带着几本“增刊”销售。

  在京城激烈的纸媒竞争中,各家报刊都拥有一批调查记者和卧底记者,大家以各种招式和手段挖掘内幕新闻,以求读者和广告投放商的赏识。

  初到北京的我,自然无法与“京都名记”们抢夺资源。但报社需要让读者眼前一亮的特稿。为了立足,我只好另辟蹊径。先是通过一位居京多年的湖南籍表演艺术家结识了评剧大家新凤霞的女儿吴霜,采写了《吴霜回忆父母吴祖光和新凤霞》,然后通过吴霜找到在样板戏《红灯记》中饰演李玉和的钱浩梁及众多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名家大咖,在报纸上开设“名家访谈”系列,受到读者欢迎。加上其他版面的可读性文章,本报在地铁站与时年火爆的《体坛周报》 《北京青年》等摆放在一起任人挑选。

  为多出吸引读者眼球的特稿给报纸添彩,后来我又通过新结识的新华社记者找到前国务院副总理陈云的夫人于若木,通过她介绍了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前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家属、子女和后代,在报纸上开设起“红色专访”系列,对王稼祥夫人朱仲丽、毛泽东儿媳邵华、刘少奇之子刘源、周恩来侄女周秉德、胡耀邦之子胡德华等逐一进行了面对面的专访。其中,最难忘的是去北京西皇城根南街九号院拜会前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和他的夫人韩芝俊老人。当年华老虽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热爱劳动。在他居住的四合院里,栽种着各类葡萄。因身患糖尿病,华老待葡萄成熟后亲手摘下,自己不吃,送给警卫员大快朵颐。

  

  (作者采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

  在北京从事近四年的纸媒工作后,我返回家乡湖南,转行至湖南电视台做起了电视工作。尽管离开了报社,却对曾付出过青春和热血的纸媒念念不忘。时不时会端坐在电脑桌前,静静地敲打出一篇篇文稿,呈现于某些报刊之上……

纸媒终究是纸媒

最近,又从网络上看到几家报纸和杂志停刊或休刊的消息,而且“纸媒消亡论”也被一些人翻出来重唱了一番。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的确给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杂志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今,全国已有百余家纸媒停刊或休刊,尤以2018年为最。但纸媒终究是纸媒,有它深厚的群众根基和网络新媒体无法替代的价值与地位。

  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出现,对同行业的产品产生冲击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完全没必要动辄拿“黄昏论”“消亡论”来说事。纸媒始于唐代,之所以能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如此漫长的洗礼和考验而走到今天,根本不是说消亡就能够消亡的。

  与纸媒相比,尽管新媒体具有成本低、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便于检索等优势,但从更高、更深的层面讲,纸媒却拥有网络新媒体难以具备的属性与特质。

  首先从政治属性上说,“党的喉舌”决定了报刊的权威。党中央或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或重要文章,均在主流报刊首发。其次是纸媒具有的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即公信力。而公信力的树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漫长的努力。

  原创性和思想性也是纸媒具备的优势。报纸杂志刊发的稿件,绝不是对文字的简单拼凑与整合。它不仅肩负着思想传播者和舆论引导者的责任,还是社会的瞭望者与监督者。

  再者,报纸杂志不仅拥有强大的策划和执行班底,还有专业的采编队伍,可以挖掘到新闻背后的独家故事。而网络新媒体往往不具备纸媒的这些特性。据权威部门统计,网络上发布的文稿,80%以上来自纸媒。另外,还有纸媒从业者的敬业精神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也是新媒体望尘莫及的事实。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