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欣赏书中的“八桂文化名山寻访”系列。这八篇散文,虽然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篇幅,但却是牙韩彰的重心所在。它们集中创作于2018年和2019年,并以系列形式出现,可见牙韩彰的有意为之;而它们又被编排在书前,加以强调,也足以体现牙韩彰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这些文化散文也的确是牙韩彰的得意之作,值得细细品味和圈点评论。
一
牙韩彰用生花之妙笔,描绘了这八座名山之本形,展现出它们的自然美。他写了青秀山的“青”与“秀”、独秀峰的“雄”与“奇”、叠彩山的“斑”与“爽”、西山的“绝”与“韵”、伏波山的“状”与“石”、鱼峰山的“似”与“潭”、八角寨的“色”与“险”、象鼻山的“形”与“神”。在景物描写上,他有意注入感觉,使山之美更显生动,令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例如,他在《青峰赤壁丹霞魂》中写道:“八角寨最雄伟壮观又惊险刺激之处要数东北角的‘龙头香。站在高危险峻的‘龙头香眺望远方,丹霞怪石林立,峰峦巍然耸峙,仿佛鲸鱼闹海欢腾,神奇的景色美不胜收。而俯瞰‘龙头香下的深渊,垂直300余米,下面行人如蚁,山道如练,绝壁悚然,令人头晕目眩,惊恐不已。”此处山景仅随作者视角变化,在仰俯瞬间,便能产生或“眺望远方”,“美不胜收”,或“头晕目眩,惊恐不已”的迥异,让读者感同身受,体验到“探险游”的魅力。这样精彩的片段穿插在各篇作品当中,比比皆是,好似遍地珍珠,熠熠生辉。我们手捧书本,即可领略到广西名山之优美,获得了随文登山、神游远方的旅游乐趣。
然而,牙韩彰的写作重点并不在于景致之真切描绘。他把浓墨挥洒到了名山文化上。山景描写只是他进行文化发挥的地理基础,表现为外在美,能够给我们过一把眼瘾,而文化才是体现名山气质与品位的内在美,表现出来的就是“灵气”,可以在读者心间久久回荡。他在这一系列散文第一篇就开宗明义说:“有人有文就出名,有诗有书(法)即出彩。”这句话其实就是解读牙韩彰“八桂文化名山寻访”系列散文的关键。在创作中,牙韩彰不是对名山文化事象作广告宣传册式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人,写历史或传说中的名人及其背后的文化,以展示名人给名山带来文化的无穷韵味。准确地说,这一系列散文就是写名山中的名人、名人后的名山。人,就是八桂文化名山之魂!
牙韩彰对八桂文化名山的叙述与描写,让我感到熟悉的陌生,不觉拍案称奇,啧啧叫好!这完全得益于他对名山文化挖掘之深,表现角度之绝。他写这些散文所下功夫极大,反复阅读相关的史籍,并在细心梳理的过程中发现精彩的细节,以增加历史文化的鲜活与真实,并且从人们忽略之处下笔,这必然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例如,第一篇《青秀山:阳明先生过化之地》是从青秀山那句“阳明先生过化之地”的题刻入手,挖掘“过化”二字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联系到王阳明在南宁短短五个月内讲学教化百姓的德政,并由此升华到“阳明先生开办书院教化百姓之举,却如一缕春风,永远吹拂在南宁广袤的大地上,澎湃于邕城民众的内心世界里”的主题思想。这样“过化”就成为独特之文眼。牙韩彰从这两个字散发出去,成就了这篇洋洋洒洒的美文。这背后就是他对王阳明在南宁、在青秀山的历史文化的深入开掘,从而使得这篇散文获得众多翔实史料的支撑,具有深厚而迷人的文化魅力。《伏波山名,与将军何涉》也對伏波山文化做了别开生面的抒写。牙韩彰在讲述众所周知的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后,笔锋忽然一转,从伏波山还珠洞旁钟亭的大铁钟和回廊的千人锅入手,写了个“做贼一生”的孔有德将军。这就是鲜为人知了,因此成为该文扣人心弦的悬念。接着,他对这位将军的生平进行了生动介绍,得出了颇有广西特色的“反骨仔”的新颖评价。然而,牙韩彰并没有将文意止于此处,而是继续提升,紧扣当下发展旅游的理念,提出在开发文化名山上,对于历史人物的利用,“文的没有,武的也行”的想法。这样兜转一圈,文路通至当下,便与我们的生活勾连起来了,形成了名山历史文化的切近性,使我们不仅看到了风景美,体会到文化味,而且还获得了旅游发展的新理念,真是开卷有益,耳目一新!
八桂名山文化还有诗文以及山歌。牙韩彰十分熟悉这些诗文,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引用巧妙,天衣无缝,既增强了文气,又不枯燥乏味。《亦文亦政叠彩山》开头就点明叠彩山“不仅是文化名山,而且还是一座政治名山”。这“政治名山”的概念已经让人眼亮了,但他对政治家诗文的引用则更亮,尤其是对陈毅元帅名作《梅岭三章》的妙用。牙韩彰不是把诗句直接写上去就OK了,而是说“那句‘断头今日意如何,那句‘此去泉台招旧部,那句‘此头应向国门悬,还有那句‘捷报飞来当纸钱,陈毅元帅那万丈豪情,那生死等闲事耳的气度,谁不深深折服!”这样的“那”句式,就把严谨的格律诗句变作了当下活泼的散文句式,而排比手法又使它们保留了格律诗的朗朗上口,顿显亲切而有气势。在这样的铺垫下,牙韩彰才进一步推出陈毅那句刻在“清凉世界”景点的“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这样的诗句引用,把叠彩山写得文采飞扬。在这系列散文中,如此的诗文佳句还真是篇篇都有、句句出彩。此外,牙韩彰还对民间歌谣情有独钟。他在《鱼峰山上姐成仙》中将山歌写进了文中,使之与经典诗文相提并论,又是有别于其他作家的特点。我认为,一方面这是他作为壮族作家的本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他要彰显本土特色的心机再现,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十分了得!对这些诗文与山歌的妙用与铺陈,也反映出牙韩彰令人悦服的横溢才华与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所以,他在这里,既是寻访名山,更是寻访名山中的历史文化,所呈现出的文化韵味,就是强烈的文学性与知识性。审美和求知都是人们读书之目的,而读者在审美中收获知识,能不亦乐乎?
二
散文是不好写的文学体裁,弄不好就会写成散散的文。它的显著特征是形散神不散,而要做到这一步,就要看作家独具匠心。牙韩彰这组散文的艺术水准比较高,在认真描写和轻松述说中流露出呕心沥血的创作讲究。例如,《西山五绝,以佛圣为盛》写西山文化。牙韩彰在开头交代了发生在西山所在地桂平的明代大藤峡起义和清代金田大起义,并说它们“虽跟文化无关,却也有些趣味”。然而,文行至后,他又写了20世纪的两位总统孙中山和李宗仁均到访过西山,为西山历史文化增加了分量极重的全国元素。最后,他以一句“这些舞枪弄棍的人物,开头已经很不好意思地说到了侯大苟和洪秀全,结尾最好就不要再说了” 的调侃巧妙收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使全文结构浑然一体。牙韩彰似乎在不经意间写了西山四位有全国影响的大人物,其实却是他刻意的艺术构思。由此可见,他的散文创作是严肃的,有意地把握着整篇文章的句句行行,为最佳艺术效果服务。
文学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性。这组散文独特性是显著的。
一是独特感觉。牙韩彰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角,凸显个性化特征。他把自己的感情、体悟、见解等都融入作品里,把笔下之山写成了自己眼中之山,进而为八桂文化名山涂满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打上了鲜明的作者烙印,营造出别致的审美感觉。例如,《“南天一柱”独秀峰》对独秀峰有着与前人不一样的描写。牙韩彰把自己上大学时就住在独秀峰旁的经历写进文中,“整整四年时间”,“与独秀峰朝夕相处”。这种关系使他对这座名山就像对上铺同学那样的熟悉,饱含着深厚的兄弟般情谊,所以他笔下的独秀峰就有了以往所没有的韵味:这是牙韩彰的独秀峰!此文最妙就在于写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五次登山被阻,“只好在峰脚盘桓”,无法欣赏到峰顶风光。徐霞客的这个遗憾,与牙韩彰随时都能登山观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他在峰顶独秀亭四望桂林全城的景致描写加了许多分。牙韩彰请徐霞客做垫脚石来抒写独秀峰之美,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扬扬的得意与骄傲,令人印象深刻,成为该篇最亮丽的看点。这种独特性还表现在牙韩彰所发议论之独到。例如,《亦文亦政叠彩山》对当下有的企业家在名山崖壁乱刻字提出批评:“唯一要时时警觉的,就是不要一看见石山崖壁就马上手痒起来,非要在那里敲打刻字不可,如今还想那样做,就大煞风景了。”又如,他评价董传策的《青山歌》:“不像其他一些人故弄玄虚,把诗歌写得只有自己看得懂,他这首诗带有口语诗的味道,很接地气……就属于我等小民百姓也读得下去的通俗易懂之作。”这种夹叙夹议的独特评论也是令人过目难忘的。
二是独特叙事。这表现在他采用故事化方式讲述历史,有意对史籍作通俗演义,从而使作品具有了说书之妙趣,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例如,《我携春色上山来》写董传策被发配到南宁的经历,有严嵩的腐败和嚣张的叙述,有董传策“清正刚烈”,“年轻气盛、容易激动”的交代,有他上疏弹劾严嵩的行动,还有“这一天他的同僚张翀、吴时来也分别上奏告严嵩的状”的巧合;然后,有严嵩先怒,“又去煽起龙颜的怒”的说明,有惹得“上怒”(嘉靖皇帝发火了)的描写,有他们三人被抓进大牢,“被讯惨毒”而“终不变”的情节。最后,这三个倒霉蛋都被贬至地方。于是,董传策就到了南宁。这个过程就被牙韩彰演绎得跌宕起伏、绘声绘色、活灵活现、精彩纷呈,有事件,有行动,有巧合,有细节,有表情,还有合情合理的推测,让读者感受到了在瓦舍勾栏听书的审美乐趣。能把枯燥史籍写成精彩故事,就是文学家的真本事,在这一点上,牙韩彰是做到了。牙韩彰在叙事时还有意戏剧化。他从八桂名山历史文化中发现了戏剧的元素,故意搞事,设计冲突,创造出生动而有趣的戏剧效果,增加了名山文化的看点。例如,《粤西奇山? 形神兼备》专写桂林象鼻山的题刻。牙韩彰从水月洞范成大的题刻“与张孝祥在北壁的修改版形成鲜明的‘南北对峙”中发现戏剧冲突,进而把它演绎成“800多年前的南宋两大文人就为此打过一场隔空对仗的笔墨‘官司”的传奇,而“成为象鼻山景区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这两位压根儿没有在桂林谋面的著名文人的笔斗,为这篇佳作增色不少,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是独特语言。散文是否写得好看,语言的表述很重要。这组散文的语言风格是牙韩彰式轻松与幽默,饶有趣味,充满桂味。牙韩彰在《粤西奇山? 形神兼备》中说:“无论文章还是诗歌词赋,凡是接地气冒热气有温度的生动语言,总是比故作高深、玩弄玄奥的句子容易流传和出名。”这既是他对文学语言的理论认识,更是他的创作追求,闪烁着文学自觉之光,也展現了自己的语言特色。所以,我们在他的散文里,看不到“故作高深、玩弄玄奥”的文字,却享受着“接地气冒热气有温度”的语言美妙。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幽默调侃格调的创造。他在自我调侃与自嘲中营造出愉快的语境。例如,他写自己与刘三姐雕像的合影:“现在再看,有些唐突佳人了,刘三姐身着壮族衣服,头上盘个‘柳州姑娘会梳头的美丽发髻,飘飘欲仙,无限光彩,而我当时正值饥饿年代,营养严重不足,瘦骨嶙峋,完全一副穷酸样、少年轻狂,实在不知高低深浅啊!”这种对比所造成的幽默,令人忍俊不禁。第二是当代流行词句的妙用。例如,他写:“洪秀全‘高考挂科,也懒得补习再考了,跑到广西桂平来发脾气,冲天一怒,披头散发,找来一帮人,拿起长矛大刀,跟拿着公章但整天逗鸟斗蟋蟀的一帮留长辫子的八旗子弟干起仗来,最后居然还真让他攻下南京,过上了几年的皇帝瘾。” 洪秀全领导横扫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就这样被牙韩彰在含笑中娓娓道来,生动再现。而“‘高考挂科,也懒得补习再考了”的当代流行词语,便是激起读者会心一笑的笑点。这样的词句充满于他的散文里。例如,清代封疆大臣唐景崧、岑春煊等被他戴上了“老干部”的帽子。所以,牙韩彰的散文怎么不让当代读者有滋有味地读下去?第三是地方语的有意穿插。牙韩彰在行文时还自然地加入广西口语。例如,他就董传策的悲剧向当代人提醒:“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不要过于严苛,不要动不动开口就‘叼杠(桂柳话,指责之意)人。”这个“叼杠”一词,顿时把广西特色飙出来,让广西读者感到亲切,让全国读者感到新奇。这样来自生活、彰显本土特色的语风,当然是“接地气冒热气有温度”的。第四是文白相间,雅俗共赏。要谈历史文化,必然涉及文言古句。而牙韩彰的办法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交织运用,或先引用后解释。例如,写范成大说:“‘近岁或以一时燕私,更其号朝阳,邦人弗从。意思是:水月洞原来的名称好好的,你张孝祥跟几个朋友搞一餐私人宴会,一高兴就随意把它改了,当地人并不接受。”或先描写后引用。例如,看到老将马援跑马一圈:“光武帝不禁赞叹说:‘好硬朗的老家伙啊!光武帝的原话是‘矍铄哉,是翁也。”这样的文言加白话,或白话加文言,既明白易懂,又凸显真实,还妙趣横生。“八桂文化名山寻访”系列的这种语式所创造出的典雅又通俗的语效,加强了轻松幽默、韵味独特的语风,彰显出牙韩彰体语言的独特魅力。
《屈指家山》这本书里类似“八桂文化名山寻访”系列的文化散文其实还有《湛若水:与阳明先生齐名的人》《起敬滩、伏波庙及伏波将军的岭南缘》等篇什,因为没有标明“寻访”之几,所以我就不把它们纳入“八桂文化名山寻访”系列的论述范围了。总之,这是一部讲述广西故事,抒写八桂文化,值得一读的好书。
王建平 笔名王者,1962年生于内蒙古兴安盟,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散文随笔30多篇、文学评论40多篇、剧本3部,出版《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第一辑)·王建平卷》《艺谭纵横》等著作。曾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