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学人积淀 作家技巧 乡贤情怀

时间:2023/11/9 作者: 广西文学 热度: 14530
读牙韩彰散文集《屈指家山》,我的读后感可以概括为三个短语:学人积淀、作家技巧、乡贤情怀。

  容我逐一说来。

  先说学人底蕴。“八桂文化名山寻访”这个系列表现相当突出。在“八桂文化名山寻访”这个系列中,牙韩彰共写了青秀山、独秀峰、叠彩山、西山、伏波山、鱼峰山、八角寨、象鼻山八座八桂名山。虽然以山为名,但牙韩彰关注的却是使山成名的人。这些人皆是历史人物,如王阳明、董传策之于青秀山,颜延之之于独秀峰,康有为之于叠彩山,释宽能之于西山,孔有德之于伏波山,刘三姐(刘三姐为传说人物)之于鱼峰山,张孝祥、范成大之于象鼻山。写历史人物,首先面临的就是要了解历史。牙韩彰笔下的这些历史人物,有的非常有名,有的不那么有名,有的历史记载丰富,有的历史记载简略,但牙韩彰皆能引经据典,将那些散佚各处的历史事实集中起来,理清历史事实的来龙去脉,说清历史人物的整体样貌。可以想见,为写这些文章,牙韩彰做了不少爬梳文献的功夫。不过,爬梳文献,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它需要学人的素养。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牙韩彰受过较好的学术训练。这里我没有必要引证牙韩彰“八桂文化名山寻访”系列散文中的例子,却不妨列举牙韩彰在《“方形水槽”林玉屯》一文中不经意间说到的一个事实:他在大学学习期间,曾借阅过目前仅存两本的手写油印本《凤山县志》。据牙韩彰说,这部黄光国主编的《凤山县志》,如今已成珍贵文献。从这样的学术经历,还是可以看出牙韩彰的学术素养与学术积淀,以及由这种学术素养和学术积淀造就的学人底蕴的。

  次说作家技巧。学人作文,往往流于枯涩,不易通俗。牙韩彰的散文,虽然有学人底蕴,但却没有学人文章的枯涩。何以如此?就我阅读其文的体验,我觉得关键在于他善于写人,而且善于将人写活。这其实是牙韩彰自觉的追求。在《湛若水:与阳明先生齐名的人》一文中,他写道:“要把他(湛若水)写活过来,那真是太难为我自己了。”虽然难,但牙韩彰并不畏难,而是知难而上。在这篇文章中,他的办法是将湛若水与王阳明对比着写,借王阳明的耀眼光辉,照亮湛若水生命的闪光点。他的这个办法是成功的。至少,读了这篇文章,原来对湛若水这个人物一无所知的我,也获得了关于湛若水较深刻的印象。可见,牙韩彰是很注意琢磨如何将人写活的写法的。对比固然是写活人物的一个办法,生动的语言则是写活人物的必由之径。对此,牙韩彰同样有深刻体验,在《粤西奇山 形神兼备》一文中,他说:“无论文章还是诗歌词赋,凡是接地气冒热气有温度的生动语言,总是比故作高深、玩弄玄奥的句子容易流传和出名。”这里,他说的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的传播效果,但这也是牙韩彰本人作文的自觉追求。《我携春色上山来》这篇文章讲的是董传策与青秀山的故事,文章末尾写到董传策“绳下过争,竟为农奴所害”,这里不妨引述牙韩彰的表述:

  可能是做官动嘴皮子惯了,没意识到罢官归乡就是打回原形,现在又变为了平民一个,再也不能像担任高官时对下人呼来喝去了,结果造成“窝里反”,被手底下的人“收拾”。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不要过于严苛,不要动不动开口就“叼杠”(桂柳话,指责之意)人,还是要记一下这两句话“得容人处且容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里传达的是从人物命运引申出来的道理,但作者使用的是通俗的语言,甚至使用了“叼杠”这种桂柳方言,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董传策的结局,也平易浅显地讲述了做人的道理。

  三说乡贤情怀。虽然上面我论及的多是牙韩彰“八桂文化名山寻访”的系列文章,但我更欣赏的其实是牙韩彰有关他的故乡的那些散文,如《“方形水槽”林玉屯》《面对故乡,我只有谦卑和低语》《半工半读》《三六九圩沙爱街》《风趣凤山》《“三通”之后盼什么》《田园将芜归不归》,等等。为了行文的方便,我愿意帮牙韩彰这些散文作一个命名:回望家山。

  我为什么更欣赏这组散文?这是因为我觉得“回望家山”这组散文比“八桂文化名山寻访”更有价值。

  何以见得?

  第一,“回望家山”这组散文有更鲜明的牙韩彰的个人印记。“八桂文化名山寻访”这组散文多是利用文献史料写成,这些文献史料许多已被别人写过,少数或许尚未被写,但迟早都会有人写。相比之下,正如牙韩彰本人所意识到的,“如果没有我这篇《重返故乡》之作,我的家乡林玉屯还不知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名字传给山外的人知晓”。“如果我不写这篇东西,这所学校在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消失是不会有任何疑问的。”是的,读完牙韩彰“回望家山”这组散文,我相信牙韩彰的说法。也就是说,“回望家山”这组散文只有牙韩彰能写,非牙韩彰写不可,是牙韩彰第一个或许也是最后一個写出了林玉屯、沙爱街、沙爱“五七”中学的历史。

  第二,“回望家山”这组散文值得写、有必要写。读这组散文,牙韩彰的高祖父母的经历、牙韩彰父亲修水泥蓄水池的故事、十亩平地丰产的奥妙、交公粮的提心吊胆、牙韩彰大姑妈送红薯的关爱,这些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牙韩彰所说,“类似的故事可不是我们沙爱街的专利,甚至也不是20世纪的专利”。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些故事、这些人物是高度林玉屯的、高度沙爱街的。我甚至认为,像牙韩彰家族迁至林玉屯及其高祖父母的经历,在牙韩彰的笔下,具有人类学的意义。而牙韩彰的少年人生,则是中国当代史的一个极其生动的注脚。如果没有牙韩彰的书写,这些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的故事必将随风而逝,这些八桂人、凤山人、林玉屯人的历史也就失去了记忆。

  说到乡贤情怀,读牙韩彰的散文,我能够感受到牙韩彰对故乡那份深沉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既表现为对“家乡到现在仍然极少为外人所知晓”的焦虑,也表现为对“乡亲们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理解。正如他本人所说:“对家乡的事我是比较上心的。”这种“上心”可以表现为为家乡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也可以表现为通过写文章使家乡出名。这种努力在有些人看来或许急功近利,但如果读到牙韩彰《面对故乡,我只有谦卑和低语》中开头的这番话:“一个没出过名人的家族或村庄,最后的结局,必然是默默失语于时间的长河而无声无息,外人既不知其来路,更不知它将要走向怎样的未来。”或许会理解牙韩彰的深谋远虑。为了写这篇读后感,我专门百度搜索“屈指家山”的含义,没弄明白,又请教年轻后学孙艳庆博士,他告诉我,“屈指家山”的本意是掰着手指数故乡的人和物,比喻对故乡的牵挂和眷念。是的,牙韩彰的《屈指家山》,蕴含的正是一个走出了大山的中年乡贤对故乡的拳拳之心。

  黄伟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广西特聘专家,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人:小说的聚焦》,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