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蕴含着自己的故事。如四川的“白玉”,西藏的“也要走”,新疆的“叶尔羌”,湖南的“苍梧”,这些名字都是历史故事的化石,以其灵性和隐秘的色彩,吸引着人们去想象和神往。
而在我们广西北流,有个全世界唯一的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共生的地方,那就是坐落在民安镇的铜石岭。有一条清澈的河流穿过铜石岭,这条河流名字叫圭江。在漫长的岁月里,潺潺圭江水流淌着铜鼓王的传奇,每一道水波荡漾的涟漪都是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
被称为“世界銅鼓王”的铜鼓,出土于北流六靖水冲庵,面径165厘米,鼓重300多公斤,堪称“世界之最”。而这个“铜鼓王”便是铜石岭的产品。“铜鼓王”的出土有着传奇般的经历。清代北流石科乡有个农民,上山砍柴草,把扁担竖着往地上拼命一捅,但闻土中发出异样的声响,扁担也捅不下去了。于是拨开泥土,赫然出现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铜鼓,村民还以为是神器,便计划抬到附近的六靖圩冼太庙来供奉。谁料抬到水冲庵时,绳索突然绷断,甚是奇哉!最后索性向庵中菩萨占卜,决定留在水冲庵,大概是抬铜鼓的乡民略施小计,要铜鼓留在自己乡里吧。于是每年冬天,各地村民都在水冲庵举行祭鼓祈神,敲起铜鼓,山鸣谷应,响彻云霄,乡民从四面八方云集敬神。这个“铜鼓王”现在展览于广西博物馆,两次赴京展出,见者叹为观止,为广西赢得了声誉,更让北流人骄傲!铜鼓王的赫赫盛名慕名前来了一批又一批考古学家和游客,只为一睹铜鼓王的声威和造访它的发现地。
铜石岭分大小二山,远望则像只有一山,圭江自南而北绕过山前。此山层变耸秀,巍峨壮观,石皆紫铜色,最高峰凤凰顶海拔421.9米。大铜石岭三面绝壁可从东闸门、西闸门攀登山顶。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山脚是石灰石,山腰是紫红石,山顶是风化石变成的泥土。
二
曾经,我一度消失在故乡的汽笛声里,消失在捉蜻蜓采野花的放学路上,消失在乡间小路吃酸梅粉、摘杨桃、捉迷藏的快乐里,消失在撂下书包就可以捉小鱼的池塘边。在外漂泊多年以后,我不想在别人的故乡里继续迷失,不想让那无名的痛,仍在心里蔓延。于是,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北流,并邀请了十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家乡采风,我要让他们知道我心心念念的故乡是怎么样的。
那是一个深秋的上午,前一天还在下雨的北流,雨却出奇地打住,天放睛的铜石岭,似乎是为了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的到来。
过去,一直期盼着,有机会来铜石岭看看,终于如愿以偿,且是与友人相伴而行。从历史悠久的民安街的缤纷里穿过。在车窗掠过的是闹的集市,观看这种熙攘,嗅到一丝熟悉的味。街上有箩筐、篮子等物件在贩卖,还有让人嘴馋的家乡小吃,看着心生温暖,这就是我钟意的小镇,我就喜欢这清简又清简的日子。
黛色青山,丹霞山石忽隐忽现,铜石岭用一股暖暖的秋意将我们包围。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形容出那些荒草的辽阔和寂静。铜石岭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像一种引领强大的暗示,让人此身将恒久沐浴恩泽并终生朝向山顶。
铜石岭是汉代冶铜和铸造铜鼓遗址,然而世事早已经物是人非,曾经的王朝已经灰飞烟灭,独留这样一座巍峨壮观、骨骼清奇的石山,述说曾经的故事。岁月更迭,谁会预料事隔千百年后,会有怎样的情形,那份繁华是不是一页尘封的过去罢了!
山路弯弯,绵延不断,放眼望去,只见首途,不见旅终,一如生命,明明知道就那么多定数,却又因一时看不到边沿,不管痛苦还是幸福,总在自已需要的时候刻意成全。想过,未来什么才是答案,原来只有经历过才能给自己答案。我仿佛听到了呼唤,驻足,看云舒雾卷,青叶翠枝,如好奇的孩子,让突兀和耸立的山峦充满双眼,使我清醒地触摸天的高远。
面对陡峭的铜石岭,想到自己刚刚的疲惫不堪与步履蹒跚,但心中希望只要不灭,每一个驻足停顿都是下一站的起点;每一次友人的鼓励,都将我的激情复燃。生命的意义关键也就在折腾,一如大树成长中的叶青叶黄,花开花落,蜕去的表皮装不下自身的强大,前路没有比自已脚更长的路,也没有比自己更高的山峰;路在脚下,目标却是在前方,遥望或许总能看到闪动,觉得自己正迎着铜石岭神秘的召唤,不惧艰难险阻,一路而来,相信某时某刻,终归会抵达自己想要去的终点。
铜鼓是铜石岭的纹身,生生世世长在大山的身体里,陪伴它沐浴诸多光照不计苍凉至海枯石烂。我还不愿意离去,还想在铜石岭缠绵出一些更沸腾的情节。只等艳阳一来我就起身,顺着铜石岭磅礴、葱茏的恩慈去寻生命里的喜乐。
三
四处寂静无籁,圭江的水声渐行渐远,除了我们散乱的脚步和话语,林间百鸟恐早被我们惊吓到远处,或已捂上嘴,躲在树丛大气不出。这半原始的山林,树木茂密,低矮的灌木,高耸的松枝杉木,藤萝垂吊的小叶香樟,以及杂木野果、零零散散的杜鹃花,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儿的植物,在这自然山野恣意地生长,无拘无束。
自古文人墨客多寄情于山水,料想这动静相宜的自然道法,是其内心所向往的理想国,或是精神的归属地。山水本就灵动静气,而着了墨的山水,便有了深耕老林的樵夫,有了退居深山的隐士,有了与世隔绝的桃源。
雨过天晴的铜石岭上空,浅浅的阳光洒下来,将我们暖暖地包围。这暖一直在延伸着。山路上,婀娜的野草在舞蹈,精灵般的影子也随风起舞。山间的鸟鸣声由远而近,循声觅去,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凤凰顶,铜石岭与蓝天拥吻的地方。
留下的传说中的南越王铸造铜鼓的模坑遗址痕迹依然可见,给我带来的惊奇与喜悦仍然流淌在我的身体中,仿佛一条柔软的虫,游走在我的血管里。
每一片土地,每一座山都是多面孔的,如同每一个人。在山脚的时候,地面都是坚硬的石灰岩,紫铜色的石峰,山顶的地面反而都是泥土,且是赭红色的,这大自然造化的神奇,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真正的博大,才会给我们带来色彩一般的影响力。
一粒一粒山土的光芒在闪烁着,每一粒光芒的金属,都可以映照广袤的苍穹。这各色各样的土壤,何以照耀千年的历史?迎着风走,风就像纸一样贴在脸上,挂在耳边。深秋的清晨,风洗却了身上的灰尘,热烈地拥吻我。拥抱着这虚无的、却又格外清新的风,我的内心升起了温润的火,我上扬的嘴角就是对她的感恩。endprint
山间的风越来越大,我的步子也越来越大,我的呼吸也越来越急促。俯瞰山脚,安静而朴素的村舍错落有致地生长在金黄的稻田之间,那些稻田里生长的是优质的“富硒大米”,村野之间道路纵横,阡陌交通。蜿蜒的圭江绕过山前,宛如一条飘动的玉带。
现在,我要迎风感受这座山的温度。我要以这样的方式,阅读她,并发誓永远记住她的美与纯净。鸟鸣声渐渐清晰起来,数不完的鸟的欢呼,那么清脆、悦耳,那么流畅、动听,但是我抬头望去,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
四
在一个小小的铸造铜鼓的模坑里,贮存着老天馈赠的一小涡水。一块青石静静地伫立其中,青石的一半在水上,一半在土里。她的影子越过自己的躯体,延长到坑的边缘。
风从东南拂来,沙坑里的水就朝着模坑的西北方向涌动。在坑的边缘,又迂回着返回到她们原来的位置。我恍然大悟。一个人也有自己的沙坑,也有自己的涌动与迂回。在时间的风中,无论我们漂泊到哪里,最后回到的位置,依然是我们原本的所在,如同不可阻挡的死亡与诞生。
终于明白,为何来到这里,我的嘴角会上扬,剑一样熨帖的光芒继续朝我的胸口舒展着。这里就是我的位置,依偎着这座山,像依偎着自己的父母,依偎着铜石岭泥土,像思想依偎着自己的柔弱的身躯。回头望去,才发现,自己深一脚、浅一脚走来,汗水、欢声笑语都洒在了这片故土里。
忽然,一只我叫不出名的大鸟的足迹出现了。我停下来看它,它也停下来盯着我,她的行踪与目的地,和我竟是一样的,这令我惊奇不已。它是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在一个属于自己命运的道路上,一个人所行走的长度,有许多和自己的目标并不契合不相关联。我用遵循自己人生信条的态度遵循着自己以为的笔直的方向前进,我惊讶地发现,我的脚印和鸟的脚印再度重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岭?它似乎要告诉我若干关于人的道理,隐约中,我若有所悟,却又百思不得其谛。
我开始停下来,开始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脚印与人生,也认真地审视世界。这一刻是宁静的,回到家乡,来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拥有了不可攀比的幸福与财富。如果把我的一生比喻成一座山的话,把我的一生浓缩成凤凰顶这么高,在我一生的版图上,她标识着一个怎样的比例尺与坐标?如果我以走到铜石岭的姿态行使自己一生的使命,接下来的时间,我应该怎么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真实的生活中,不管你选择如何行走,取决于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对自己脚步的重量与方向的指示与安置。当我越来越接近山顶的时候,我越来越坚定地相信自己:这一个深秋的上午,或者这一生,我将不会虚度。
这是一个急速飞驰的时代,大地上的每一天都在上演着无数的变化。只是,当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时,我们身后的脚印、村庄、树木、河流和记忆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总是以惊人的巧合复制出一个又一个谜底。
有人说,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的故事,亲人的容颜,亲人的眼眸,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草一木。
五
山高水长,时光靜好;山中方一时,世外已一日。作别这山,这水,这人,回到市区,已近黄昏。街头小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俨然一个繁华世界。从世外桃源之境到物欲横流之地,仅一时之隔,竟有这等差别。这差别是一种错觉,似梦,非梦。
这梦,托起铜石岭,浮荡在我灵魂上空,在这里,我慢慢舒展安放乡愁的云彩,回溯着一生流离的情节。那云彩中洒下的雨珠,是我虔诚的一种归皈,虔诚于铜石岭深藏着的蓬勃和光芒。我相信,明年的这个时候,铜石岭花枝茂密,还会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我将永远站在这果实的高度,俯瞰铜石岭这片固守的土地,在日月下研墨挥毫,用世间最烈的火煅烧成最艳美的文字,在铜石岭的情怀里,把故土,安放在我的生命中。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