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养德”有奖征文
勤则不匮 俭节则昌
■冯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之说,《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
史上不少人物都以勤俭来修身,他们不仅在国家事业上操劳,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非常节俭。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如尧特别关心民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工作的过失。而他自己的生活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位圣贤。
大文豪苏东坡也把节俭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节俭来提高自身修养。在被贬黄州时,俸禄减少,生活上诸多不便。为了渡过困境,他辞退了所有仆人,制定了完整详细的开支计划,把一年的收入集中起来,然后将钱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用一份。真正做到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度过了难关。“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这是大诗人陆游的金玉良言。清末中兴之臣曾国藩曾经说过:“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翻开厚重的华夏历史,由勤俭而成的事例不胜枚举,文王亲自上朝,日影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常坐以待旦。仲山甫昼夜从不懈怠,事无巨细必亲躬。陶侃综理密微,就是竹头木屑都储于有用之物。范仲淹划粥为食发奋攻读,粗茶淡饭砺大志,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奢侈浪费小到足以破坏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大到足以灭亡一个无比强盛的国家。自古就有不少帝王在刚开始创业时,以勤俭修身,受到了百姓的拥戴,百业兴旺,但后来逐渐放弃了勤俭,而一味地追求安逸享乐,结果招致了自己的灭亡。《世说新语》中《汰侈》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通常有一些所谓“非轨道之所得”的经济特权。完全依靠门资,而不是正常的“经营致富”起家,这种特权为他们的奢侈消费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田池布千里”、“僮仆成军”。更为令人嗤之以鼻的是,“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沈香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王大将军往,脱故衣,著新衣,神色傲然。”石崇家里的厕所每天都有十多个穿得极其艳丽的奴婢排列着服侍,如厕之后还要换上新的衣服出来,连上厕所也如此享受,实在令人乍舌和惊叹。也正是因为晋武帝后期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造成了他死后,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持续了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在中国历史上,穷奢极欲导致身死国灭的教训屡见不鲜。夏桀、商纣亡于奢靡无度,荒淫暴虐;秦始皇兴建阿房宫豪华盖世,终为楚人一炬;隋炀帝沉迷于灯红酒绿,不理朝政,落的个身首异地;唐明皇沉醉于享受美色,而至安史之乱,使盛唐趋衰。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更是党凝聚民心民力、成就事业的一种伟大力量。人们清楚地记得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时的一番感概,他看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我国正是靠这种力量不断地走向强大的。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在毛泽东家任管理员(1964至1976年)的吴连登说:“哪怕是从中南海供应科拿回一棵菜,也要付钱。主席还有很多民主党派的朋友,请黄炎培、章士钊他们,也是主席自己掏钱。”
周恩来也是勤俭的表率。司机杨金铭掌管他家里的一切收支,有这么一件小故事,一天中午,总理突然对杨金铭提出要听听家里近两个月详细的收支情况。杨金铭翻开账本,一笔一笔地汇报。突然,周恩来喊了一句:“停,食盐应该是每斤1毛4分钱,你们怎么多花了我1分钱?”杨金铭赶忙放下手中的账本,跑去找来了当初买盐时的那张原始发票,只见上面清晰地写着:“咸盐一斤,壹角伍分。”便把发票递给周恩来看。周恩来接过发票仔细查看后,眉头不经意皱了一下,示意杨金铭退出办公室,接着便拿起电话打给北京市有关部门询问食盐的价格问题,原来是因北京卫生局为预防甲亢而对食盐加了碘,根据成本每斤提高了一分钱。
小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漱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够穿了”。
然而,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人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这一要求“过时”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奢靡之风迅猛抬头,一些党员干部花起公款大手大脚,颇有“崽卖爷田心不疼”的架势:超标准建设楼堂会所,超豪华装修办公室,超编制、超等级购买、配置公务用车,超规格迎来送往和宴请,等等。对此,广大群众看在眼里,气在心里,颇有微词。
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继续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我们的心腹之患。没有勤俭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将来。加强节约,积累国力资源,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强调的就是自觉保持节俭,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形成了“节俭冷漠症”通病,社会将受到破坏性的影响。身边的小事就足见这种病态的严重,明亮的白天非得开灯,水龙头“细水长流”,电脑永远处在待机状态,停车开空调睡觉,简直是“不知节俭何滋味”。如果这样下去,有多少能源将被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使国家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
勤俭节约,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一种人格力量,也是一种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因为任何一个人,一旦奢侈浪费了,必然导致败家或自取灭亡。我们必须用冷静的眼光,着眼于社会,着眼于人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总之,我们要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勤俭节约问题,为国为民创大业,尽力量和智慧,也成就自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