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怀念我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时间:2023/11/9 作者: 金山 热度: 17242
嵇钧生

  我自幼就会唱一首母亲之歌:

  “母亲的光辉,好比灿烂的旭日,永远地永远地照着你的心;

  母亲的慈爱,好比和煦的阳春,永远地永远地温暖你的身。

  谁关心你的饥寒?谁督促你的学业?

  ——只有那伟大慈祥的母亲。

  她永不感到疲倦,她始终打起精神,殷切地期望你上进。

  为了你尝尽了人世的苦辛。

  她太疲劳了。你不见她的额上,已刻上一条条的皱纹。

  世界上唯有母亲者,是最辛苦的人。

  ——可是你怎样报答母亲的深恩!”

  这首歌常常令我想起母亲,也联想到其他已为人母的母亲们。尽管她们也许不会直接为社会建功立业,很少青史留名,但她们培育子女,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代代相传的。她们是支撑社会发展的源泉,永远值得人们尊敬。

  我的母亲尤碧云(1911.7.14—1969.12.20)正是无数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中国母亲中的一员。虽然她去世整整50年了,但她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子孙后代,鼓舞着我们要为社会奉献,正直做人。

  在她逝世三十周年之际,我们曾在她的墓碑上篆刻了几句诗:“华年丧夫劫,茹苦育英才,此生唯奉献,千秋慈母怀。”这基本概括了她的人生。

  多年前,中国妇女杂志社为纪念创刊六十周年,举办“我的母亲”征文。我曾投寄了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永远的思念》。没有几天便接到负责征文工作的编辑打来的电话,说她看了该文后非常感动,要我尽快寄去母亲的照片,还说,很遗憾他们这次征文只设了一等奖,否则特等奖是非此文莫属的。

  果然这篇文章作为第一批文稿刊登出来,并在全国千百篇的来稿中获得了唯一的个人一等奖。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我和我的兄弟们都已是耄耋老人。但我还是会常常又想起母亲。

  母亲出生在扬州的一个贫苦农家。和我父亲结婚时,父亲是一位海关职员,婚后生活富足幸福,但不幸父亲因患伤寒并发肋膜炎病逝。不足30岁的母亲看着膝下从七个月到九岁的五个幼儿,痛不欲生,几次想轻生,终因难舍五个幼小生命而顽强地生活下来。

  从此她在“地狱”般的生活中顽强挣扎:种田(在扬州祖籍农村)、“跑单帮”(由上海带毛线等日用品到镇江出售,赚取差价)、摆小摊(在镇江银山门附近福盛纱布号门口,卖南货、香烟等)、做小工(缝纫、糊火柴盒等)、租卖祖产(祖父遗下的几间住屋),一度把大哥和二哥分别送到江苏宝应和瓜州学徒,把弟弟送到舅舅家抚养,还差一点把三哥送人等等,总之,想尽一切办法与命运抗争。其间生活无着、隔日无粮、病痛难熬的境况,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很难理解了。

  尽管如此,母亲从不向命运屈服,而是凭着坚强刚毅、百折不挠、刻苦耐劳的性格,克服千辛万苦,用毕生精力培育子女,时刻教育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正直做人,兄弟之间要团结互助,终于使我们弟兄五人都学有所成,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国家干部。

  大哥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一辈子从事航空教学工作。

  二哥在解放前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曾参加国庆五周年庆典。他们的机组曾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检阅。他还曾参加开辟西藏航线以及西藏平叛的任务。

  三哥一辈子从事铁路通信技术工作,是第一批由内地赴щ援建兰新铁路人员。退休时是铁路局科研所所长。

  我则把一辈子献给了中国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自问还能勤恳踏实,为航空事业多少做出了一些贡献。

  五弟是中国试飞研究院的研究员,质量管理处处长,一直从事新机改装试飞工作和质量监督工作。曾任歼八Щ和JL8两型号的副总质量师,多次立功受奖。

  我们全家有十多人先后在航空部队、科研、教学单位工作。二哥的女婿还是远程轰炸机的特级飞行员。

  如今作为退休的平凡的耄耋老人,我们既非高官,更无厚禄,但我们的生活都很安定平实,无愧于母亲和国家对我們的培养。

  如今唯一遗憾的是,母亲没有能享受到这一切。她因操劳过度不足60岁就病逝了,使我们深怀“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我们只有把思念之情深深地埋在心中,并将她的精神代代相传。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