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吹笛到天明

时间:2023/11/9 作者: 金山 热度: 13934


  在北京结婚时两人就说好:以后,圣诞是约翰的节日,春

  节是叶茵的节日,分开过都没关系;新年是两人共同的节日,

  一定要一起过。

  到美国的第一个新年,两人是分开的,却又是一起过的。

  约翰去洛杉矶开会,叶茵留在渡士顿。那晚,两人都没有

  心思去参加别人的晚会。渡士顿新年将至时,约翰打电话过

  来,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多话,还要叶茵在电话里吹笛子给他

  听。一个电话通了三个多钟头,等新年又到达洛杉矶时,他们

  才恋恋不舍地把电话挂上。所以,那次新年他们过了两个年。

  第二个新年,两人一起,新年钟响时他们拥抱、接吻,像所

  有幸福的夫妇该做的那样。

  现在,是第三个新年了,两人在一起,又是分开的。

  晚会上,叶茵喝了不少酒。望望钟,离新年尚有三个多小

  时,知道约翰与朋友们又要闹个通宵达旦,

  她突然感到疲倦。约翰凑到她身边:

  “醉了?”

  “嗯。”

  “我送你回去?”

  “不用,我自己能开车,明早再开回来接

  你。”

  “不,还是我送你回去。”

  回到家,她问他:

  “夜深了,你还回他们那儿去吗?”

  “如果你不介意,我还想回去。”

  “不,我不介意,祝你玩得好。”

  “谢谢。祝你做个甜梦。”

  约翰走后,叶茵却几番梦不成。忽听得

  远方钟鼓齐鸣,明白是新年降临了,披衣起

  来,走到客厅,把大大小小的灯都熄了。拉

  开窗帘,一束月光进来,照着墙上约翰的相

  片。那是她在颐和园给他拍的,他笑得十分

  年轻,一双眼睛像昆明湖的水,绿得发蓝。

  旁边挂着她的笛子,装在妈妈缝的僮锦笛套

  里,成为装饰品,好几个月没碰了。

  上次,叶茵在客厅里吹笛,看见书房里的

  约翰悄悄地把门关上了。她心中清楚,这笛

  声本不属于他的文化。他曾经爱听,倒也不

  是勉强或假装的。那时他爱她,一切属于她

  的,他都爱,有点“爱屋及乌”的性质,不要说

  她的笛声,连她的缺点都是美的。殊不知,

  人可以老,爱可以老,不老的恰只是这笛声。

  月色溶溶。

  叶茵把笛子从套中抽出,贴在脸上,有

  一缕湘竹的清气。小心翼翼地试了几个

  音,才意识到,此刻只剩了她一人。于是,放

  胆吹起来:江南雨,塞北云,梅花驿站,杏花

  村……

  相框里年轻的约翰笑着,睁着蓝眼睛一

  眨也不眨,听她笛声悠悠,从子夜到天明。

  【鉴赏】叶坦是定居于美国的华人女作家,

  曾在国内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因此她的古

  典文学修养甚是厚实,这在她作品诗意的题

  目中就有所体现。

  这篇《吹笛到天明》,题目很美,意境也很

  美。它反映的是中国人与美国人结婚后,在

  东西方文化冲突、碰撞时产生的种种感情波

  澜。

  中国有句老话,谓之“爱屋及乌”。热恋

  时,对方的一切都是好的,连缺点也是好的,

  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

  移,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会通过种种细微的

  事件顽强地表现出来。《吹笛到天明》写了叶

  茵与约翰三个新年是如何过的:第一年两人

  分开过,却通话三小时,所谓一线相连;第二

  年干脆一起过了;第三年又分开了,虽说依

  然有关心、有祝贺,但东西方文化的隔阂已

  使两人有了一条无形的鸿沟。叶茵没有埋

  怨、没有后悔,只是把属于中国文化象征的

  笛子取出来吹几曲,因为约翰不在家里,她

  可以放胆地去吹,吹乡音,吹童年,吹往事,

  悠悠然、悠悠然直到天明,代替了新年的守

  岁。几分诗意,几分清寂,笛声余音袅袅,作

  品余韵绵绵。

  这是一篇爱情题材的微型小说,属于文

  学的永恒主题。但作品没有去写如何如何

  地去爱,而是把爱情放到东西方文化这个大

  背景下去描述、去审视。作者无意去褒贬约

  翰或叶茵,只是客观地叙述,似乎不带观点,

  其实又处处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

  向。

  这篇作品的另一成功之处是写得很有诗

  意,文字有一种韵律的美,读这样的文字是

  一种享受。读者仿佛与叶茵一起度过了那

  个守岁的夜晚,一起聆听了她的笛声,但不

  知该安慰她还是祝福她。(凌鼎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