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据知情人透露,这次省有关部门领导下乡来,主要是来看我县的文 化名村、文化遗址,据说接待的规格非常高,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作陪。随同的几位作家、领导事先有明确交待,“要挑几个会说话的人”。
所谓“会说话的人”,那就是会闭着眼睛“说假话”的,会按领导意图“说官话”的人。言下之意,就是千万别让说真话的人,或不按领导意图说话的人随同。因为,有些事情一旦让知真情、说真话的作家口无遮拦说出些“负面”的话来,那岂不给县里捅漏子、惹麻烦。所以,只允许写美(媚)文的随行,叫写杂文的远离,最好是别让他知道上级来人。
由此联想到,每次上级派员下基层搞调查或视察,当地都会安排几个“会说话的人”做代表,按领导交待好了的话“对答如流”。
所以,不仅事先对“会说话的人”与“不会说话的人”,仔细区别开来,而且对上级领导来本地的调查或视察的行程路线也有严格规定,千万不能让他们走“错”了路线。这样才能使上级来了之后,看到的是“清明上河图”,听到的是“歌舞升平曲”。
区区一次农村文化名村视察,尚且弄得神秘兮兮,严格筛选随同人员,精心策划接待范围,缜密安排行动路线,那么,事关本埠的国计民生,社情民意之事就更可想而知。
难怪,每当高层要员下基层之前,必须“先清場”——将“不会说话”的“刁民”、有碍升迁的“丑事”,能驱赶的驱赶,能遮掩的遮掩;后“清洗”——即将领导必经之路用消防车、洒水车“清洗”一遍;再“清音”——把不合“主旋律”的“杂音”,实行“屏蔽”或“封杀”。让“上峰”派来的“钦差大臣”们,看了满意,听了舒心,政绩便显露出来了……
来者虽然心知肚明,自己看到的这一切,是经过“修残、补缺、上釉彩”的陶瓷潘安,也决不会自寻没趣杀个“回马枪”,去看看原形原貌的“武大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