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读长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热度: 19843
一、《苦妓回忆录》

  作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年

  读者: ?Helicopter

  不魔幻的马尔克斯其实我不太喜欢,之前看过风格类似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闷闷的,细水长流的东西。这本还好,因为篇幅较短,而且乍看内容如此香艳——老翁90大寿之日嫖处女,却迸发无性有爱的最后的爱火花。然而读下来却大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疑,与其说是苦妓回忆录,更确切来说是嫖妓的老伯伯回忆录。老了的老伯伯不服老,但人人都说他老了。

  好像那种风流过风光过的男人到了晚年都会有特别强烈的恐惧感。就好像女人会害怕岁月夺走美貌那样。杜拉斯在面容“备受摧残”时提笔回忆曾经的孽爱伤痕:“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奔80的马尔克斯则一开篇就说“在我90岁那年,我要与未成年的处女狂热云雨一夜,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我觉得这本书也许是老马写给自己的慰藉品吧,回忆年少时的倜傥,辉煌,好让自己更好地接受老朽、被时代抛弃的事实。

  老人家写的东西都有这么一份自恋自怜。

  读者:室内滂沱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遇到自己感觉比较精彩的段落和句子,都用荧光提示贴标记好。一百一十来页的薄薄的长篇,被我贴得密密麻麻五颜六色。阅毕返回来看自己之前贴的标记,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在文笔上很精彩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比如主人公在畅谈自己的“逛窑史”时,说自己本来很有可能和一个好女人成家的,但“妓女们不让我结婚”;比如老人在对小姑娘的想念中日渐憔悴,他担心“我在这青春期的伤痛中再也辨认不出自己了”,说他“一生中所剩的唯一的欲望就是哭的欲望”;老人有一次发怒,把小姑娘的房间里的杯碗、镜子、钟表、电风扇、唱机等全部砸毁,他说自己“不慌不忙地砸着”。这都是一些看起来绝美但也违和得触摸到了想象力边缘的句子。

  还有一些玉石般的句子,比如老人在谈到自己的性无能时郁闷地说“性是一个人在不能得到爱时给自己的安慰”;老人在万籁俱寂中遇到了从前的老相好,老太太劝老头说,“不管怎样,你已经跳过的舞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这些句子都能让我们触碰到马尔克斯的华贵。而《苦妓回忆录》通篇的违和感,甚至马尔克斯一生所有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违和感,可能有另外的意义。

  我想马尔克斯以他的“魔幻现实主义”闻名天下,他的意义不仅仅是启发了后来的作家们“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而是他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了文学的民主时代的正式到来。在马尔克斯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不需要正当理由的、带着狂热的“胡言乱语”,都可以成为正式甚至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广为流传。不会像从前巴尔扎克、查尔斯·狄更斯、简·奥斯汀们那样,为主人公的下一个行动寻觅理智的动机和理由。而是由疯狂引向另一个疯狂,没有边界的想象力和对各种元素的任意组合,为文学引入了荒诞之美。从此世上多了一种美,这就是马尔克斯因而成为马尔克斯的全部理由。

  读者:洗闲阁

  想象力衰退,而雄健的笔力犹在。从小说文本多方面透露出来的玄机分析,个人认为,《苦妓回忆录》可能是马尔克斯小说创作生涯几近完美的封笔之作。也即是说,如果没有《苦妓回忆录》的写作,马尔克斯和读者都不会知道,岁月不饶人,马尔克斯已临到了创造力彻底枯竭的时候。识时务者为俊杰,马尓克斯没有给幸灾乐祸的评论家和读者更多机会。

  二、《南方》

  作者:艾伟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读者:上古的埙

  艾伟是个写身体感觉的高手,在他面前大部分网络写手都变得小儿科。在他的前几部长篇说完政治不可靠之后,《南方》说的是,其实身体也不可靠。如此缓慢的逻辑推进让人干着急——需要读完他的几部长篇,才能有这个推进啊。但是想到好多作家一生恐怕也没有获得这个推进,我又有些感动。毕竟,艾伟的文字不错,能飞起来,读者不会担心没有阅读快感。《南方》有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傻瓜杜天宝,和《爱人同志》里的张小影不一样。杜天宝这个傻瓜和政治完成了决裂,张小影失败了,但杜天宝得救了。

  三、《白色流淌一片》

  作者:蒋峰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读者:江寒园

  不可否认,蒋峰有写小说的天赋,一出手就是技巧极为成熟的《维以不永伤》,各种技巧大杂烩,“想把它写成像《天生杀人狂》那样的教科书”。但同时,这几年蒋峰也开始认为他“匠气太重,对结构,技巧太过看重”。看看汪曾祺老人家,写吃的写故园写风景,就是那么平平淡淡一叙述,但很吸引人,文字本身就有一股韵律感,大声念出来也很舒服。他并没有凭恃伏笔、悬疑、拼贴这些写作技巧,仅就文字来说已经炉火纯青,返璞归真了。

  《神雕侠侣》里的独孤九剑,二十岁凭借“利剑”行走天下,凌厉刚猛,无坚不摧;三十岁选择“重剑”横行天下,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后拿起木剑,此时已经达到了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境界。从独孤九剑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他的武器越来越笨重越来越没有攻击力,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境界也是越来越高,内功越来越深,到最后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拿“木剑”的第三阶段自然比拿“利剑”的第一阶段武功更加高深。

  那些写作技巧就像这些武器,是外物。如果过于凭恃这些武器,他们越来越坚锐锋利的同时,自己的“内功”也会逐渐停滞不前。

  独孤九剑在三十岁“大巧不工”,四十岁“不滞于外物”,武功大成;这几年蒋峰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开始回归故事本身,文字本身(这本书即可看到这个转变)。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蒋峰今年才三十二岁。

  四、《床畔》

  作者:严歌苓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读者:XiaoBai

  文字精准凝练,无一处赘语,幽默中透着无奈,这本书对于反驳当今轻浮的价值观,生活观尤为重要。贯穿新旧时代交替中的可贵精神,并非时间可以改变,这种美德是任何一个时代都该常常反思的。

  读者:影随茵动

  一如既往保有严歌苓作品中那份阅读的牵引性,但是与她以往的作品相比,又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严歌苓善于写个体,写女性,虽然这部作品也是以女性视角为主体,但是却不仅仅沉溺于个体,有些更宏观的主题飘荡上来,比如信仰,不过大多写的浅尝辄止,以一贯的严歌苓读者群来说,有些人免不了会觉得平淡或者会误读。

  读者:阿伟

  严歌苓的小说总是会给人一种沧桑感,在时间跨度很长的故事里,塑造出性格执着的女性形象,比如《第九个寡妇》里的王葡萄,比如《小姨多鹤》里的小环,在这些故事里,因为她们的执着的性格,似乎悲剧的故事都带上了乐观的调子,温暖地进行着,到最后,是一点感伤,和一点惆怅。这部《床畔》里的女主人公万红,依旧是一个执着的女性形象,跟严歌苓从前写过的形象有着一脉相承的气质,只不过,这一次的万红的执着,渐渐地演变成了一种近乎病态的偏执,而这个故事,也不像严歌苓从前的故事,会让人在那种沧桑感里释然,反而是走到了一个异常压抑的结局。这两处不同,便是严歌苓在这部《床畔》里做出的突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