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之际,为献礼党的百年华诞,由湖北省文联、湖北省曲艺家协会、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武汉说唱团创作演出的红色曲艺剧《三教街四十一号》在汉上演。该剧以地下党掩护“八七会议”召开为主线,将重大主题楔入曲艺形式、市井视角、百姓家事,别开生面地讴歌了为追求幸福生活和伟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该剧的独特之处,也许可从“流动”“凝聚”与“融合”这几个关键词一窥究竟。
流动的,首先是楚腔汉韵,让《三教街四十一号》一展湖北地方文化的魅力。在并不复杂的故事演进、场景转换中,该剧精心编排,穿插表演了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评书、相声等各种曲艺艺术。不到两小时的演出时间,说、学、逗、唱纷纷登台,为观众奉上了精彩的视听盛宴。其中,剧中人物楚中天唱的湖北大鼓,清朗激越;楚月、梅梅唱的湖北小曲,灵动宛转;那些从经典曲目《武松打虎》《小女婿》撷取的精彩唱段,呈现出浓郁的楚地风韵。方言的运用,也增加了该剧的地域文化气息:借“贯口”《地理图》这种传统相声形式,主人公楚十五开场就用地道的汉腔,细数武汉三镇的各处名胜。楚中天的黄陂话,反面人物巡警队长二麻的黄冈腔,也让许多观众倍感亲切、会心而笑。在乡音、乡韵的流动中,勾起了属于楚地汉乡的声音记忆,也连接了属于湖北人、老汉口的生活记忆,对现场观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流动的,还有聚散相生的时间。所谓“聚”,是《三教街四十一号》的时间线安排,沿袭了传统话剧的“三一律”,集中表现两天一夜的故事;凸显人物表演、推进戏剧冲突的场景,也是聚焦在茶馆。同时,该剧还设置了码头卖烟接头、前夜家人商议的场景,以交代事件背景,铺垫冲突原委。加上以评书旁白来串连场景转换,来龙去脉一一道来中,使线索展现得更清晰、人物塑造得更丰满、故事讲述得更充分。所谓“散”,是尾声的时间“穿越”,可谓神来之笔。它打破成规,借用网络文学惯用的形式,让男女主角穿越时空界限,突破人鬼之隔,重聚在21世纪的武汉街头。夫妻俩互诉衷肠,与似曾相识的现代人对话,更为眼前繁荣、现代的大武汉惊喜不已。至此,全剧卒章言志、升华主题:正是因为党在关键转折期的重大决策,以及革命先烈的牺牲,人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大武汉才有今天的美好景象!穿越古今的时间结构,似散实凝,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自然而然的时间流动与穿越,把观众从血与火的大革命时代,带回和平幸福的新时代,情不自禁受到思想的洗礼。
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声音的流动、时间的穿越中,《三教街四十一号》“凝聚”了一座值得永远铭记的革命丰碑。作为曲艺与话剧的嫁接,该剧以相对固定的舞台、相对稳固的场景,两次聚焦茶馆的场景,集中塑造各色人物,浓缩故事发展进程,渐次强化矛盾冲突,呈现了突出的舞台效果。当然,“三一律”的限定,让人物和故事不宜过于庞杂。因此,该剧主要塑造汉口市井曲艺之家楚家的四口人:楚十五与梅梅夫妻,楚中天与楚月父女。他们个性鲜明:梅梅从容沉稳,大事面前有静气;楚中天参与地下工作,主要出于对中共地下党员妻子梅梅的爱。楚中天年老怕事;楚月是天真少女,充满对反动派的痛恨,也有对未来的向往。从一两天间的高度浓缩,到近百年的时间穿越,让四口人的家长里短、命运变幻,乃至大时代的沧桑变迁都在方寸舞台上演,在以小见大中,寄托颇为深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剧中还有两个楚家人:一是楚十五的哥哥,在“二七大罢工”中牺牲;一是楚十五的遗腹子,继承了革命家风,也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可能囿于舞台局限,可能是为了让故事更集中、主题更凝练,这两个楚家人没在舞台上亮相,只在台词和旁白中出现。但对他们的交代,让出场人物基于亲仇家恨的情感和行动更合逻辑,更让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成为全剧之魂。楚家,以楚十五为传薪者,铸就代代传承的革命理想,汇成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楚家,也象征着千千万万为追求美好生活,走上革命道路的普通家庭、普通人。他们的共同名字是“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一切胜利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
该剧有两处情节,巧用人物动作的定格,是对造型(雕塑)艺术技巧的借鉴。一是二麻对楚月逼嫁,以枪毙其父兄为威胁时,楚十五和楚中天的动作定格。当楚月被迫答应、愤而咬舌自尽时,楚中天惊天一吼,唱出“武松他一看冷汗淌,誓与老虎拼个生死与存亡”的湖北大鼓唱词,人物打破定格,走向彻底的革命道路———这是全剧的高潮,极具震撼力。二是尾声中,作为梅梅、楚十五穿越而来的背景,老少妇孺、各种职业的现代武汉人在街头定格,和他们一起见证美好梦想的实现。就如剧中梅梅说的:“革命成功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所有孩子才会有学上,国家才有希望,我们老百姓再也不会受人欺负。”为之奋斗牺牲的理想成为现实,成为全剧的余绪,感染力也是深远而强烈。
将曲艺表演拓展为曲艺剧,本就有“融合”的特质。融合曲艺、话剧、雕塑等艺术,赋予观众声、形、光、色的视听享受,是《三教街四十一号》的一大特色。但要把有情节、有人物、有冲突、有高潮的革命故事讲好,还要看讲故事的方式。《三教街四十一号》的叙事,也进行了融合的尝试,呈现了某些“复调”。它的叙事主题来自“八七会议”,这是历史叙事;让人物穿越到21世纪的武汉,既连接了现实叙事,也带有某些虚拟叙事的影子。它取材重大革命题材,又切入市声民俗、凡俗人生,宏大叙事的视野下,融合了平民视角的小叙事。演员的舞台表演和串场评书的旁白,又有机地融合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各种叙事的融合,让该剧在曲艺表演中,穿越古今、虚实对应、张弛有致、起伏跌宕,讲述了一个激荡人心的红色故事。而发挥曲艺的特质,通过民俗化的唱词、诙谐的人物对白、夸张的肢体动作,将伟大悲壮与平凡谐趣相融合,也让《三教街四十一号》取得了笑中带泪、俗中蕴雅的艺术效果。
在“流动”“凝聚”与“融合”上,《三教街四十一号》兼取旁类,进行了创新的尝试。若能让曲艺的表现更充分、与话剧表演的结合更自然,同时让故事展开得更流畅、更合逻辑,让演员的表演“深”一点、“收”一点,相信该剧更能精益求精,讲好新时代曲艺剧的中国故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