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这篇《讲话》(下文简称《讲话》)同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既一脉相承,同时又赋予了不少新的理论内涵,为我们把握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与时代、与人民、与历史、与世界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提到要“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尤为令人感到振奋,并产生强烈的共鸣。虽然总书记在论及这一观点的时候,主要是从发挥文联、作协组织作用的角度提出来的,但是这一观点也可以说涵盖了全部讲话的内容。因为影响和决定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各种因素,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文艺生态系统,只有当这一系统“山清水秀”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才能够开出最绚丽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生态势位:瞩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生态势位,又称为“生态位态势”,本是生态学中的一种理论,认为任何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该理论反映了物种种群整体发展状态与趋势,是衡量物种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将这一理论借用到文艺方面同样是适用的,因为文艺作为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也必须找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态势位,并融入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宏观战略之中,否则它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受到严重制约。正是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讲话》在“第一点希望”中就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每个时代的文艺,都有属于它的特定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历史方位是摆脱中世纪神学桎梏,主题是人文主义的觉醒;中国五四新文学时代的历史方位是救亡图存,主题则是民主与科学。21世纪新时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方位和主题是什么?这不仅是文学艺术自身的问题,也是牵涉到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生态势位的大问题。《讲话》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这就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擘画了一幅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生态体系中具有强大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文艺发展生态势位图。因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而且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事实证明,站在这样的生态势位上创作的文艺作品是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例如近年来从票房到口碑都取得巨大成功的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收视率和经济效应都十分显著的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等,它们无一不是因其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合唱之中而闪耀着理想和信念之光的优秀作品。自然,瞩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并不是只表现那些“正能量”的内容,“对正能量要敢写敢歌,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对丑恶事要敢怒敢批,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这就将文艺生态势位的丰富内涵阐述得全面辩证、非常透彻了!
生态主体: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在生态学中,尽管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却始终不能忘记生物永远是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主体,离开了生物,一切生态系统都将毫无意义。对于文艺生态而言,人民永远是生活的主体,是文艺抒写的主要对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学艺术的一系列讲话和论述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讲话》中再次重申和强化了这一主旨。在“第二点希望”中,他殷切“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不仅如此,《讲话》在引用了茅盾和托尔斯泰的两段有关生活与艺术关系的论述后,还进一步提出了“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的重要命题!强调“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因而,“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将人民、生活和文艺融为一体,强调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彰显了人民在整个文艺生态中的历史主体地位。“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不是说要让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之挂在口头上,更不是“席勒式”地使文艺作品成为“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而是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到创造艺术经典之中。《讲话》指出,“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在这一点上,《讲话》同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和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鼓励大家“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曾列举作家的创作实例说,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以此激励文艺家克服浮躁心态,反复打磨文艺精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和提升的审美需求。2021年的《讲话》虽然没有列举创作艺术精品的实例,但却以“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的一段论述,将创造艺术经典对于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巨大精神作用予以了补充和强化。人民是文艺生态的主体,文学艺术只有“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书写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个文艺生态系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生态内循:营造有活力的文化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告诉我们,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没有能量的流动与转化,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与转化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有了能量的流动和转化,万物就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无穷活力。但是,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始终离不开适宜的内外生态环境。对于文艺生态而言,要不断提升文学艺术的精神能量,首先就应保持民族审美生态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营造活力无限的文化生态环境。《讲话》的“第三点希望”和结尾部分,从两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其一,要涵纳古往今来的美学精神,在守正创新中开辟文艺新境界。在“第三点希望”中,习近平“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如何“守正创新”?守正创新,就是要培植文艺的精神能量,使之充满创新活力,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他说“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又说“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作家柳青说,‘一个写作者,当他完全摆脱模仿的时候,他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作家’,‘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如何“开辟文艺新境界”?开辟文艺新境界,就要涵纳古往今来的美学精神,激活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转化为当代强大的审美生命力。他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这就将文学艺术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理想境界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出来,为新时代文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指明了方向。
其二,要完善文艺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立破并举中建设文艺新生态。文学艺术发展,总是离不开积极、健康的外部文化生态环境的。能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文联、作协组织,权威、公正和具有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符合文艺规律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甘当人梯和伯乐、扶持青年文艺家茁壮成长的人才环境……都是维持文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讲话》结尾部分,对此有全面的阐述。习近平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要发挥文联、作协系统的组织优势,创新工作体系,做好对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向基层文艺工作者倾斜……要诚心诚意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办实事、解难事、真办事,让他们感受到‘文艺工作者之家’的温暖。要发挥文艺界人民团体的专业优势,指导文学家、艺术家提高专业水平,建设更具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又说:“各级党委要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要坚持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立破并举、综合施策,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破局的关键——扶持青年文艺家茁壮成长:“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当这些影响文艺发展的因素在“立破并举”中不断完善,那么一个活力无限的文化生态环境就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来了,必将为新时代文艺带来“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生态外环:讲好生动立体的中国故事
在自然界,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有时则相互促进。当某一特定生态系统繁荣发展到较高程度时,就会对他者生态系统产生广泛影响,反之亦然。因而,其他生态系统是构成自身系统发展的重要外部生态环境。就文艺生态而言,作为民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会受到异域文化生态系统的深刻影响。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文艺生态就受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深刻改变,而秦汉和盛唐时期我国繁荣发达的文化就对世界各国包括文艺生态在内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讲话》的“第四点希望”以高度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以及开辟未来的历史主动精神,为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并“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指明了方向,展现了中华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无穷活力。首先,新时代文艺要讲好生动立体的中国故事。用文学艺术讲好民族故事,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民族文化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也是让他者文化体系中的人民认识本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一提到希腊文明,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希腊神话和古希腊戏剧;一谈起法国文化,我们就会在脑海里涌现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情景;一论及阿拉伯帝国,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勾起对《天方夜谭》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怀想……这就是文学艺术故事所展现的永恒魅力。《讲话》从人类文艺审美共通性出发,深刻指出:“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幅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社会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而文学艺术是最容易沟通彼此心灵世界的,所以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新时代文艺一定要讲好生动立体的中国故事,因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所以“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其次,要在世界文艺领域鲜明地确立中国风范。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是历史赋予新时代中华文学艺术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更何况“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所以,用“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并“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特定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中的应有之义。事实证明,体现了“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文艺作品,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例如,传达了“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理念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在新西兰、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等国家上映后,吸引了不少国外影迷观看,也获得了外媒的广泛认可,不但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而且获得2021年全球票房榜冠军。再比如扶贫电影《大地颂歌》在东南亚国家播出后,迅速得到域外广大电影观众的认可、反思和追捧等。而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用户数量已达到3193.5万,海外市场规模也达到4.6亿元,网站订阅和阅读App国外用户超过1亿,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求更新!”“千万不要断更啊!”“真期待故事下一阶段的走向。”在网络小说《诡秘之主》的连载平台“起点国际上”(Webnovel),每天海外读者对各类小说的评论多达4万余条。渴望了解中国的世界人民,通过中国电影、中国电视、中国文学、中国短视频等,普遍感受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兄友弟恭、尊师重道等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生态自律:成就德艺双馨的人生价值
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自我净化和自我调节,环境污染物能得到抑制、自净和消纳,生态系统重新趋于平衡与稳定,并向着理想的生态景观发展。如果说前几个方面都属于文艺生态他律的话,那么加强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身修养则是文艺生态的自律。作为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和评价主体,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学家、艺术家和评论家都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因而,在今天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市场经济大潮下不可避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时沉渣泛起的时候,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而且还要做崇德尚艺的楷模,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对此,《讲话》的“第五点希望”,延续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营造文艺界风清气正的精神生态。首先,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贾岛写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这一创造过程的真实写照,曹雪芹写《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也同样反映了文艺创作的艰辛过程。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花了3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京剧大师荀慧生童年时为了练习跷功,在两张桌子上加一个凳子,凳子上放一块竖起的青砖,然后站在青砖上面耗跷,腿后面还要绑上竹签子,每天要耗上三炷香的时间,直到练至行云流水的地步才作罢……由此可见,文艺创作,尤其是文艺精品的创作,是文艺创作者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结晶,需要花费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时间和辛苦。所以,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如果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幻想一夜成名,追逐一夜暴富,最终只能是过眼云烟……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中外文学艺术史上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颗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幻想一夜成名,追逐一夜暴富,最终只能是过眼云烟。试想一下,全唐时期有多少诗词作者,其诗词作品更是浩如烟海。根据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的统计,仅唐五代诗留存下来的作者数就达3228人,作品量50454首,但是能被人经常提及的著名诗人和诗词名篇却屈指可数!更不用说那些或江郎才尽,或艺德败坏而被文学史大浪淘沙淘洗掉的诗人了。
其次,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影响,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文学艺术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讲话》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这可不是泛泛之谈,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少数文艺工作者或热衷于追名逐利,或依附于文化资本,在个人艺术道德、作品社会效应、批评标准把握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迷失了方向。在个人艺德方面,作风淫乱者有之,嫖娼吸毒者有之,偷税漏税者有之,排斥异己者有之,饭圈掀浪者有之,“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也大有人在……在作品效应方面,“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在批评标准把握方面,大搞庸俗吹捧、阿谀奉承,“大花轿,人抬人”,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的也大有人在……所有这些,都严重败坏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生态。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才大力倡导“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要弘扬行风艺德,树立文艺界良好社会形象,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诚可谓切中肯綮之论!因为文艺工作者的道德修养,绝不只是个人私事,而是关系到整个文艺行风的好坏,影响到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生态的大事!只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成长起来了,才能发挥文学艺术积极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社会作用。
山青了,就能涵纳万有、厚德载物;水秀了,就能善利万物,充满生机!当孕育文学艺术的生态环境“山清水秀”了,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我国文艺园地必将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 21-12/14/content。以下引文全都出自此处,不再逐一注释。
[2]刘乐艺:《中国网络文学走红海外》,《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9月23日第08版。
[3]参见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开头的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