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直抵人心。《讲话》着眼于建党百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成就,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要求,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及世界文艺发展的历史规律,阐明了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创新阐释,是领航新时代文艺的思想指南。
《讲话》精辟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凸显出:人民至上是贯穿《讲话》这篇重要文献的灵魂,表明了新时代文艺价值取向的宗旨与归宿。
一、以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文艺价值取向的旨归,是依据社会主义文艺所具有的人民性特征作出的判断
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在立场和价值取向方面,强调人民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主体,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主体,既是文艺的创造者,也是文艺的享有者。强调人民的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强调文艺的繁荣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要不断加强文艺家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诚如毛泽东在80年前所说:“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引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还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热情洋溢地对文艺家们说:“人民需要你们!”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也深情地对文艺家们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邓小平《在中国文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习近平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作为肩负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光荣使命的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当具有以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文艺价值取向旨归的文化自觉。二、以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文艺价值取向的旨归,就要坚守人民立场,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实现新时代文艺的创新发展。这是依据社会主义文艺所具有的历史性特征作出的判断
人类生活是永不间断的历史过程,文学艺术的发展之链也是不可以随意斩断的。但艺术家的生命却仅仅存在于整个历史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之中。因此,无论文艺的创建者是如何企图表现人类的永恒主题,但他所描绘和表现的,都总是带有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烙印。许多经典文艺作品被评论为是某某时期历史的缩影、现实的镜子等,正是对文艺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注脚。这充分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文艺之母”。因此,新时代文艺应“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实现新时代文艺的创新发展。《讲话》指出:“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讲话》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讲话》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以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文艺价值取向的旨归,要求新时代文艺的创建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艺术性记录人民的伟大历史创举;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艺术性表现人民的奋斗之志;融入人民的情感之中,艺术性畅抒人民献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豪情。三、以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文艺价值取向的旨归,就要以塑造新时代人民的新形象作为新时代文艺的重要内容。这是依据社会主义文艺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作出的判断
文艺作为时代的号角,是对时代精神、风骨、神韵的提炼、反映和升华。时代大舞台的主角是创造与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讲话》指出:“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纵观古今,所有文艺作品及其创建者塑造的文艺形象,都与时俱进地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精神要旨、主题内容、审美要求。因之,新时代文艺应“聚焦”(而不是“发散”)无愧于新时代文艺的主题内容: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任务聚焦;向为完成这项伟大任务而奋斗不息的主体对象——人民聚焦;向党和人民为实现新时代宏伟目标而坚定前行的主流意志聚焦;向党和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创造中迸发出的群体情感聚焦……新时代文艺应与戮力前行实现中国梦的大局“合拍”,与实现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大势“合拍”,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情“合拍”。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通过塑造栩栩如生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代表时代精神的新艺术形象,彰显新时代文艺的时代特征。四、以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文艺价值取向的旨归,就是要以人民的喜闻乐见为指向,不断进行新时代文艺形式的创新。这是依据文艺本体理当具有的艺术性特征提出的必然要求
《讲话》指出:“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这表明: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而不断涌现的新内容,总是催生着与之相适应的新文艺形式的诞生。中外文艺的发展历程告知人们,中外古今异彩纷呈的各种类文艺形式,都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创造的产物。相对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容,成熟的文艺形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就新时代文艺形式发展层面而言,由于当下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给新时代文艺注入了丰富的鲜活内容,这就必然催生与之匹配的新时代文艺形式的创新发展。这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既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艺形式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艺形式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又要“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以人民的喜闻乐见为指向,推动新时代文艺形式的创造创新,以拓展文艺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当下要特别注重在与当代高新科技、现代传媒平台的结合中,实现文艺形式的创造、创新。深受人民喜爱的以高新科技为支撑的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平台,已成为当代文艺的重要载体和全方位展示平台。网络文艺顺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深刻影响和带动着当代中国文艺的整体转型和发展面貌,已成为当代文艺发展中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艺术形态。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新的文艺形态(式)和类型应运而生。短视频、微电影、网络音频、网络直播,以及在线展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以及“云展演”“云导赏”“云解说”等文艺形态(式)也借助互联网力量而蓬勃发展。新时代文艺面临的这种全新发展情势,促使新时代文艺的创建者在构成艺术形式的诸要素———如作品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传播方式等方面必须着意创造、创新,“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五、以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文艺价值取向的旨归,就是要以被人民接受、让人民满意、受人民尊重为目标,实现新时代文艺创建主体自我意识的嬗变。这是依据人民对文艺创作主体的期待提出的根本要求
任何一个文艺家,不管他的自觉程度如何,不管他承认与否,实际上他总是要在某一种文艺观的指导、支撑下来去体验、认识、评价社会生活和表达个人情感与愿望的。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是文艺观的根本问题之一。新时代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强调文艺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要求文艺的发展、繁荣与人民相伴而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召唤着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踏着时代前进的鼓点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真切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和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创作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文艺精品力作。人民作为文艺作品的接受者、鉴赏者,往往通过作品接受对象的多寡和流传面的宽窄来评鉴作品的雅或俗;通过对作品艺术构思、表现手法技巧的判断来评鉴作品的高或低;通过分析作品对历史文化成果的掌握、继承、借鉴程度来评鉴作品的文或野;通过对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来评鉴作品的真或假;通过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道德意识、社会价值观念来评鉴作品的善或恶;通过感受作品给接受者带来的特殊精神愉悦(即“美感”)来评鉴作品的美或丑。……人民往往以多视角的综合方式,观察、分析、判断、评鉴文艺作品创建者的思想倾向、基本立场和秉持的文艺观。因此,新时代文艺作品应当以受到人民的喜爱,以使人民爱听(即所谓“入耳”)、爱唱(即所谓“入口”)、受到感染和薰陶(即所谓“入心”)为基本艺术追求。《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诚然,由于文艺作品是人民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文艺创作又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主观性”特征,所以,新时代文艺的创建主体,理应在对现实生活全面观照、深切体验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群体性”“客观性”“理性表达”与“个体性”“主观性”“感性认知”的有机结合,走出个体的“小圈子”,融“小我”于时代、社会、历史的“大我”之中,以人民代言人的宽广心胸和社会视野,用创新性的文艺形式,为人民放歌,报人民之恩。《讲话》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要求“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这表明,作为社会一员同时又肩负新时代文艺创建使命的文艺家,不能回避文艺的社会作用问题,文艺家的内心深处,应当时常怀有“社会情结”“艺德建设情结”。文艺家的价值,是通过他的作品和成果实现的;文艺家的人格力量,也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和成果之中。这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付出、辛劳和坚持不懈的奉献、追求,要经得起寂寞、甘苦,而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式的轻浮和随波逐流式的自我放任。文艺家在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上,要与求官索吏的“封疆王国”梦告别,要与追金夺银的“金元帝国”梦分手,要摆脱柔情蜜意般的情场、爱巢的羁绊……一句话,要明是非、辨善恶、修艺德、走正道,坚守住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所应具有的精神家园,坚守住作为文艺家的职业操守,“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注:本文中除已在文中明确标注出处的引文,其它引文均引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