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五届湖北舞蹈“金凤奖”(职业舞蹈)评选活动在武汉举行。此次入围“金凤奖”的都是近两年来我省舞蹈创作中的精品。有去年参加第十一届“荷花奖”的双人舞《归决》,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传》《女人花》,有今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的《悟·尘》《觉·妻书》《织嫁》,有青年舞蹈家刘福洋领衔创作的群舞《奔腾2018》等。这些作品或反映社会热点,或聚焦时代精神,或彰显传统文化;无论是古典新创,亦或当代新编,都体现出新时代赋予的审美品格。
一、新时代的艺术追求
与时代共舞。开篇大剧《江湖》,尽释码头文化背景下旧武汉发生的爱恨情仇与家国情怀,挑战“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世俗观念。秭归县屈原艺术团《大山的孩子》关注精准扶贫,山沟沟里的支教扶贫切入最动人的时代话题。武汉市艺术学校的《时光》,反映时间流逝中当代人的追逐前行,引发对人生的深思。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素衣·桃花扇》取材昆曲,借离别之情,抒大爱之义。表现国难当头,男弃“小家”为“国家”,女宁“出家”披“素衣”,结构干净凝练,立意深远,尽显匠心。与文化同根。武汉歌舞剧院的《传》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得益于选材精到,眼界高远,讲述了新老两代唢呐匠,如何坚守阵地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和传递的文化信念,真诚感人。武汉音乐学院的《悟·尘》立足中国古典舞肢体语汇,通过符号式的身体表达将传统道家法器“拂尘”舞蹈化、多元化呈现,体现有无在心、悟道自然、超脱自然的哲学思维与精神追求;《归决》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贯穿其中,创作者致力于将太极剑术、传统武术及中国古典舞元素交融,呈现人剑相驭、归而往复、决流不殆的意象之美。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的小舞剧《与·语》将朝鲜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相融合,引发人们对于民族、传统、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的思考。
与人民相亲。武汉邮政艺术团的《奔腾2018》,将马作为民族图腾和时代象征,以蒙古族元素融合现当代语汇,诠释豪放骏逸、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当代人民群众,讴歌走进新时代的豪迈征程,既是创作者刘福洋对自己心灵的回望,也是对当下舞蹈发展的寄望。襄阳市艺术剧院的《放下手机陪爸妈》切中时弊,虚拟的网络世界让我们忽略了家人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放下手机和父母共享人伦之乐才显珍贵。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养老院》讲述了老龄化转型过程中的养老迷思,一群老年父亲在敬老院中自娱自乐,掩饰自己的孤独更显孤独,舞蹈凝聚情感传递温度,令人泪下。武昌理工学院《姨妈们的幸福生活》、武汉市歌舞剧院的《黄粱美梦》则是对生活一瞥戏谑幽默的积极尝试。
二、扎根湖北的文化自信
传统艺术新编。中南民族大学的《虎贲汉子》是土家族传统舞蹈,以男子群舞展现了土家先民顽强坚韧的不屈品格与傲立山野之间、奋斗不止而又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土家汉子的勇猛刚强、乐观豁达是当今湖北土家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湖北师范大学的《茶垅行》取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采茶戏,是“盛开在鄂东南地区一枝独放的山茶花”。创作者多年深入阳新当地采风,整理出一套阳新特有的采茶舞的体态、动律、手形、步伐等,创作出这一新编舞蹈。本地故事新创。武汉音乐学院的《漆奁楚女图》带我们领略一件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彩绘人物图,勾起人们对楚文化的无限遐思与向往,楚舞摇曳的舞姿,曼妙的造型,在我们的记忆中渐渐鲜活起来,楚文化浪漫绚丽的审美风格令人惊叹。省歌剧舞剧院的《织嫁》反映土家姑娘出嫁时,母亲及家庭女眷共织西兰卡普的独特场景,编织出七彩的亲情寄托,边哭边织,唱哭间杂,似悲不悲,似哭实乐,虚实结合,色彩浓郁,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土家族(五峰)歌舞剧团的《偎依》,将跋涉与守望成就出一段岁月的沧桑,男人在跋涉中感受来自心上人的力量,女人用美丽双手勾画对男人的深切伫望,相互依偎成就爱之交响。
民间文化新解。江汉大学的《梯玛》本是土家语的巫师,作为从事祭神驱鬼巫术的土老司,他既是神也是人的代言人,作品取材于恩施芭蕉乡“傩戏”,呈现土家人敬畏神灵、敬畏土地的民族文化。湖北省民族歌舞团的《苗·念》,舞出了苗族女人们在“傩母”的精神映照下,坚毅勇敢、潇洒豁达的美好形象;男子群舞《悍》则通过土家族男人的强悍意志,彰显自信顽强的生命张力。中南民族大学的《一抹红妆一抹青》,以伞串联,从瑶族女儿出生时阿妈做一把油伞为她挡雨,到女儿出嫁时阿妈传一把油伞送她远行,写意瑶族女人的一生。
三、百花齐放的艺术追求
现实题材动人心。武汉市歌舞剧院的《妈妈》让观众聆听妈妈的呼唤与叮咛,浮现妈妈的笑脸与抚慰,人间沧桑,唯有妈妈的爱常伴于心。江汉大学的《你在哪儿》以当下热门话题“失孤”为创作背景,表现一个母亲丢失孩子后身心俱焚的创伤与悲痛,冬季,踏着雪印寻找;秋季,随着落叶寻找……华中师范大学的《大别山师魂》取材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老师的感人事迹,他自1987年扎根山区中学默默耕耘20载,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作品通过情景式的点状呈现,衬托出主人公用爱与责任铸就伟岸师魂。湖北师范大学的《斗米为生》选材自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描绘祖辈们在食不裹腹的年代不能忘却的苦难。革命精神永流传。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庄严的宣誓》,回望那风雨飘摇的时代,表现一代代共产党人为理想信仰奉献牺牲的壮烈。天空有日月星辰,党员心底有共产主义信仰,星星之火,精神不朽,重温和缅怀历史,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艺术写照。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觉·妻书》,以黄花岗烈士林觉民为创作原型,以他临终写给爱妻绝笔《与妻书》为蓝本,刻画烈士就义前的悲愤不舍和慷慨激昂,讴歌了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大爱颂歌。
别样风情别样美。武汉音乐学院的《吉祥鼓》创作背景是青藏高原的茫茫雪域,绽放的格桑花,澄澈的高原湖,温热的青稞酒,藏民们在这片圣土之上,敲起了吉祥鼓,响彻云霄的鼓声和翻转绵延的舞姿表述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中南民族大学的《马背酒歌》带着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熊熊篝火映照的马头琴悠悠飞扬,梭梭草原在马奶酒香中苏醒,其典型风格语汇和激情洒脱的肢体律动,抒发了蒙古族男子豪迈、率真的性情。武汉歌舞剧院《女人花》的柔韵留音、武汉市艺校《弦歌铮铮》白族姑娘的蹁跹花姿,则让美尽收眼底,暗香流动。
现代舞蹈有哲思。中国电信武汉艺术团的《意·秋》,源于“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季节哲思,舞者与扇恰似秋风落叶,随风翩然,自由于苍茫天地间,是生命轮回,是万物相生。华中师范大学的《我是你的眼》以黑暗处见光明,以最朴素的爱情观探寻人性之光。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如此……》,寓意“此时此刻一瞬间,曾经过往这一生”,如此现在,不负时光不负己;独舞《莲》傲然挺立,写意世间莲花,亭亭净植、坚贞不屈、出淤泥而不染。武汉音乐学院的《无象》,取自“吾欲逍遥、观之无象;乘风化宇、鲲鹏云翔”,这是内家太极拳、八卦掌的意向元素,旨在表达内修心、外无形、求逍遥、道无象的精神内涵;《呢喃》树藤缠绕,悄声细语,呢喃燕子语梁间,一派温馨;《秋水斜阳》,所谓“秋水斜阳演漆金,远山隐隐隔平林”,秋色静好,山林归隐,舞者悠然,卸去负累,此景“只可惜无人与共登临”。
四、以创新促进发展
本届湖北舞蹈“金凤奖”(职业舞蹈)评奖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办,广大热心观众积极参与支持,剧场满,人气旺,让我们看到我省舞蹈优势与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的希望。楚地自古以来就好乐尚艺,以曾侯乙编钟闻名于世,身处雅乐之乡,湖北舞蹈人自当传承创新,继往开来,发拓荆楚舞蹈的潜能与力量。观念新则事事新,身心勤则处处明,身处荆楚传统文化浸润的湖北沃土上,舞蹈这个金凤凰如何涅槃舞新姿,湖北舞蹈人如何推陈出新出佳作,值得深入思考。欣然的是,评委们感觉全省整体实力有了明显提升,编创、教学、演员昂扬奋进的专业态度,孜孜以求的谦逊精神都让人印象深刻。
纵观本届“金凤奖”不难发现,演员与主创者对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诠释,尊重传统、经世致用的理念深入人心,西为中用,创新精进已成为创作的源源动力。但从参选作品的总体看,可以说彰显特色充分,底气却略显不足。在所有评选作品中,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选材立意不够独到、结构方式流于平淡、表现形式多有堆砌,编创手法还见陈旧笨拙、演员阵容水平参差不齐、舞美灯服音乐缺乏前沿观、现代舞表达意愿不够强烈等,这些都需要湖北舞蹈人继续探索,继续进步。
笔者以为,一是要重视舞蹈文化传承,特别是本土特色的保持与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创作的源头活水;二是在创作路径上,既要防止主题先行概念化,又要防止主题不明肤浅化,题材选择虽然困难,但题材的自由并不必然带来作品的提升,目前看来在艺术性较弱的作品中容易出现概念化的倾向;反之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容易出现主题不清不深的问题;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亟待解决,既包括重视不够资金不足的不平衡,也包括创作机制和人才匮乏的不平衡。
不忘初心才能追逐梦想,善于总结与探寻艺术规律,才能走出舞蹈艺术的创新之路。舞蹈人需要少点功利,多存情怀,多学习多累积,勤思考勤实践,敢失败敢创新。每一位编导、演员、教师,倘若都能真实面对自我,真诚面对批评,真心面对舞蹈,开拓视野、思考生活、心怀宇宙、提升境界,方能去伪存真志存高远。
湖北舞蹈的生态圈正呈良好发展态势,舞来舞往,有舞有聚。每一次艺术交流的过程,总会伴随着精彩作品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我们相信,湖北不仅仅会是戏曲大码头,也必将成为艺术的大码头,舞蹈金凤必将蹁跹动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必将深入到每一个湖北舞蹈人的血液中去,迎来湖北舞蹈更好的明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