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价值引领是视听文艺不可缺失之魂——以近年央视大型综艺文化节目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文艺评论 热度: 18165
◎ 周思明

  一

  置身多元文化时代,视听文艺仍是受众喜爱的业余文化娱乐消费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有鉴于此,在此文化背景下视听文艺何为?这是当前文艺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应该说,总体评价是有优有劣、良莠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的视听制作人受制于狭隘思维模式,牟利意识过重,盲目追随市场,缺乏价值引领,片面强调利润,只要节目“好看”“热闹”,唯受众眼球是瞻,其他就不太在乎。视听文艺制作人对观众视听心理研究不透,了解不够,不知道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受众想要什么,为图省事而盲目模仿、复制、抄袭他人,跟在国外媒介机构屁股后面鹦鹉学舌、邯郸学步,走不出“他者”的阴影。众多视听节目相互模仿所带来的同质化问题,使得受众对于视听媒介产生了厌倦感。克服这一弊端,需要有一批站在时代发展高度、具有责任担当、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媒介有识之士的集体发力,进行价值引领。

  市场经济条件下,视听文艺除了其本身固有的娱乐消费功能之外,是否还保有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回答是肯定的。这是由视听文艺本身的立体综合职能所决定的。视听文艺应关注当前的社会问题,尤其要关心老百姓的生存现状、存在态势,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他们的精神创伤与所面临的困境。与此同时,视听文艺也应当以真善美引导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内在素质,这是视听媒体的责任担当体现。尤其是在娱乐至上的一片鼓噪声中,视听媒介工作者能够保持超越功利、追求高雅文化的创作心态,是特别值得尊敬的。

  央视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视听媒介机构,近年来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许多普及与提高的工作。央视推出的《中华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民歌大会》《中国戏曲大会》以及春晚节目等等,虽然形式不一,内容有别,但其共同指向乃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创作境界与审美效果,并已形成巨大的先进文化影响力,对广大受众形成了一种颇为有益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型文化熏陶,彰显了积极有效的价值引领作用。

  以央视近年独创的大型综艺文化节目《朗读者》为例。这台节目并非只是想为人们读几篇美文,而是透过朗诵文本引领人们重新进入一个有意义、有温度、有情感的世界,让他们“遇见”不一样的美好,沐浴沁人心脾的文化甘霖,从而使内心变得宁静一些、纯粹一些、脱俗一些。《朗读者》有意从文学切入人生,让两者进行了一场暖心的围炉夜话。首场的主题词是“遇见”,让各界精英嘉宾根据主题词去述说自己的人生故事。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选择哪一段故事放在节目里,这段故事跟后面朗读的美文有着怎样的关联?这是颇为考究的,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做到故事与朗读文本丝丝相扣、水乳交融。

  从视听效果看,《朗读者》的美文与人物情感结合得相当紧密,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达成了完美的默契和统一。诚如主持人董卿所言,在选择嘉宾方面不蹭热点,对演艺界人士的选择尤为慎重,不以其当红与否作为选择标准,更重视人格和口碑。之所以如此,就是希望朗诵者和故事讲述者能够产生一种和谐共振,让大家想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想听他们朗读的那些美文。节目中,每个故事都非常感人,像来自四川成都金堂县的一对夫妻,结婚26年一直保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妻子殷洁偶尔说何时我能有自己的花园呢,丈夫便当真尽一切努力卖掉广州的房子为她开垦打造了1200亩的鲜花山谷,如今鲜花山谷四季花开、美不胜收。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情感丰富、乐观勤奋、可爱可敬的老人,许老在现场讲述了他的情感故事,说到动情处老人不禁潸然泪下,感动了现场的所有观众。

  《朗读者》所阐扬的人与美文的熔融关系,让我想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情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机,生来就需要宣泄生长,发芽开花。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现,生机便遭窒塞残损,好比一株发育不完全而呈病态的花草。文艺是情感思想的表现,也就是生机的发展。世间有许多对文艺不感兴趣的人干枯浊俗,生趣索然,其实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残废人,或是本来生机就不畅旺,或是有畅旺的生机因为窒塞而受摧残。”所以,在我看来,《朗读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激浊扬清、拯救灵魂。

  放眼当前荧屏,《朗读者》如同一股清流,沁入观众焦躁的心田。当然,“清流”出现,绝不意味着“唯我独尊”或“自命清高”,而是让观众有了别样的选择。换言之,《朗读者》作为文化综艺类节目之一,只是给观众打开了另一扇窗子,让观众透过它看到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人生,走进美好的文学世界。其重心显然不在比赛朗诵艺术,也非经典文学普及,而是引领大家透过那些崇高优美的文字来体验人生、弘扬美善。因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感动,只有在感动中才能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二

  再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在荧屏满是真人秀的情势下,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给当下荧屏吹进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清风。节目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节目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等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或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节目在表现形式上也颇具匠心,在为数不多的诗词类电视节目中别开生面。从全国范围内上千位报名者中挑选出106位“诗词达人”参加节目录制,场面十分震撼,体现了全民参与性。《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其基本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对诗歌的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在该节目第二季中,主创者给我们带来与低俗而功利的真人秀之类节目相反的高雅清新的文化引领。当前,古诗文教学状况陷入困境、令人担忧,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而荧屏充斥选秀热、古装戏,央视则推出并坚持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和正面价值。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流淌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吟咏已有数千年历史。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再到苏轼、岳飞,中华传统文化在大量经典诗词中得到了生生不息的传承和繁衍,让炎黄子孙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得以不断增强。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每一位中国人都可以通过重温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同时也能提升个体的文化素质、审美精神、表达能力等等。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具有非同寻常的人文意义,体现了主办方对中华诗词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节目对普及中华诗词无疑起到积极功用。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离不开整合本土传统文化这个重要环节,离不开电视媒体与广大观众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动。在此意义上,“中国诗词大会”已经形成一股文化合力,对广大观众形成颇为有益的经典文化熏陶,从而达到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之目的,复归了美育之本。

  央视近年推出的《中国戏曲大会》也颇值一说。“让所有懂戏和不懂戏的人都能喜欢”,进而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央视制作《中国戏曲大会》的初衷。为了打造好这台全民共赏戏曲节目,《中国戏曲大会》专家团历时半年,出题近600道,题型丰富多样,尤其戏曲专业类题目只占六成,有将近四成是泛文化题目。出题形式根据戏曲特点增加视听题、辨识题、剧目题等。此次大会题目涵盖范围广泛,涉及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彝族和景颇族等很多少数民族;囊括台湾歌仔戏、香港流行的粤剧、东南沿海流行的闽剧和高甲戏等地方剧种七十多个,跨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为让观众感受到浓厚戏曲氛围,进入特定戏曲情景,大会在舞台设计上融入大量戏曲及传统文化元素,如折扇、祥云、点翠、天女散花等。值得一提的是,表演题是由优秀青年演员现场展示传统剧目的精华片段,例如《花田错》里的搓麻绳、《锁麟囊》里的找球、《御碑亭》里的滑步,还有踩跷、铁门坎儿、摔叉、矮子功……一连7天上演了数不胜数的戏曲绝活儿,让观众大饱眼福和耳福。

  快闪时代,很多人对传统戏曲艺术失去欣赏的耐心和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戏曲,或者说“看不懂”戏曲。有鉴于此,《中国戏曲大会》有意将受众认为太专业的东西普及化。从出题思维角度,有专家在对内容保密的前提下举例:“比如说《白蛇传》,白娘子在端午节一喝雄黄酒就现形了,怎么回事?我们特意为这个把雄黄酒的分子式调出来了。这是其中一个思路。”事实上,百姓生活中有很多俗语都源于戏曲,但并非人人皆知个中堂奥。节目中的一些题目也对此有所涉及。而除了介绍戏曲本身知识外,节目中还加入不少与戏曲相关的文史类题目。很多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文化故事,由专家学者给予重点阐释。像人们熟悉的岳母刺字、文天祥抗元、史可法守扬州等,都通过戏曲让人们了解这些生动传奇的中国故事。除了希望懂戏的人关注这档节目,也让那些不懂戏的人通过该节目了解戏曲。很多观众发现自己原来也很喜欢戏曲。在此意义上,《中国戏曲大会》的推出,值得点赞。

  三

  春晚是13亿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文化情结、怀旧情结之所在,尽管不少人的兴趣已然发生转移,但很多人尤其中老年人每到大年三十晚上还是会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大幕的拉开,正所谓“芳草春回依旧绿,梅花时到自然香”。央视春晚难办,但仍年年在办,如何创新乃是关键。2018年春晚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展现形式上。全4K转播、新媒体直播等手段,处处彰显央视开门办春晚、开放办春晚、创新办春晚的气度与决心。晚会创意之一即是呈现大美“中”字舞台。舞美设计以“中”字作为点明主旨的舞台标志,“中”乃中国之“中”,意象博大厚重,是最能代表十几亿中华儿女共性、共鸣的文字符号。此外,全4K转播带来全新体验,凸显现代舞台科技发展迅猛态势。无人机的使用可谓大胆新颖,它们隐身于大红灯笼之内,八只大红灯笼在零点钟声敲响时腾空飞起,格外壮观。各地分会场亦将文化与科技结合,在海陆空三维立体空间狂欢。主创团队用3D技术、虚拟手段,让节目更加多元立体、丰富新颖。

  形式创新出彩,内容创新堪赞。语言类节目向来是观众最为关注的节目类型。今年春晚此类节目增至8个,其中相声2个、小品6个,拓宽题材选取范围,将反对官僚主义、共享文明生活等题材作为表现内容,用幽默方式呈现严肃主题,用艺术形式诠释百姓生活。语言类节目主题介入现实,丰富多元。从“家里”的父慈子孝,到“单位”的求真务实;从窗口行业的笑脸相迎,到春运旅途的如沐春风;从“平安中国”的坚强捍卫,到文化社区的其乐融融;从相濡以沫的爱的传递,到儿童成长的雨露阳光;从脱贫致富的东北乡村,到共享时代的都市街头;从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血缘亲情,到“一带一路”的中非友谊。或歌颂、或赞美、或弘扬、或倡导、或鞭挞、或讽喻,通过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表演,展现今日中国进入新时代后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有望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台词和段子纷至沓来,平等博爱、情系家国的初心被重新唤起:每个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同胞之间永远血浓于水;孩子在成长阶段最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是单纯的物质享受;爱情不应在误会和扭捏中错过,而应相伴携手走过平凡充实的一生……一幕幕的精彩呈现,可谓生活真实的缩影,生动传神地书写了“传承、陪伴、回归”的主题。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已被更多全球友人接受,央视春晚也成为中国对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炫丽舞台。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的艺术家纷纷现身春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各国艺术家放声歌唱中国经典歌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与感召力。更有多个国家、重要国际组织领导人向中国人民大拜年,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彰显了13亿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央视的系列大型文化节目的成功举办并形成价值引领强大力量的事实昭示我们:视听文艺节目要抓住受众,就不能只是盯住他们的眼球,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抓住受众的心,才能赢得他们的掌声和共鸣。换言之,把视听文艺节目做得“好看”,只是其“表”,让广大受众发自内心地鼓掌、博得他们的“共鸣”,才是其“里”。我们应当透过现象抓本质,这才是影响视听文艺节目制作效果的“牛鼻子”。

  置身社会转型时期,文艺创作与传播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使得当前视听文艺创作中的问题愈见其多。很多作品为吸引眼球,对社会的假恶丑现象和职场上的钩心斗角等大加渲染,弘扬人间之爱,特别是人性真善美的作品比较欠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文艺亟须重拾真善美,承担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兼顾市场利润,这样的文艺生态才是正常的。视听文艺工作者应该承担起引人向上向善的责任,不断创作出具有人文关怀的好作品。

  要实现上述审美效果,文艺批评应当积极介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视听文艺批评,不能仅仅依靠专家学者,也要听取公众的意见。只有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艺批评舆论氛围,才能推动视听文艺创作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批评家的责任是培育和引领,而不是迎合和屈就。文艺批评家必须坚持思想和艺术标准,要在大量潮水般涌来的文艺作品中披沙拣金、去粗取精,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淘选出来,推介给广大受众,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积极健康的时代风尚,这才是文艺批评的价值所在。那种将商业标准凌驾于艺术标准之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不是引领市场、引导消费,而是沦为市场的推手、金钱的奴隶的所谓批评,必须坚决抵制。惟其如此,我们的视听文艺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下,不断为13亿中国受众创造精美健康的精神食粮。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