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幼安“高校系列”小说
◎张贞
高校生活,严肃、枯燥、封闭,一向不受小说家青睐。当代小说中的高校教师形象,譬如迂腐,譬如尖酸,譬如桀骜。但吕幼安的“高校系列”小说,却给我们呈现了一系列趣味横生的高校生活场景,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高校教师形象,编织了一幅幅人性沉浮的文学图景。从《大学攻略》到《逝者如斯》再到《首席考》,吕幼安在高校题材中写了职称评定,写了爱情纠葛,写了柴米油盐,写了尘世纷争,写了人生无奈,更写了意境深远……正如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所说,人一味顾着仰望星空,有时会忽略了脚下的大地。吕幼安的高校系列小说,恰恰脚踏实地地写出了时代变迁和生活本原,却又从这平凡一如尘埃般的生活中写出了高校生活的别样情趣。
趣味之一,在于选材。文学创作贵在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作为一名在高校任职多年的作家,吕幼安对高校生活尤其是高校教师生活十分熟悉,人物、故事、细节,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但在对写作素材进行筛选剪辑时,他又能跳出高校的围墙,另辟蹊径,从高校生活中寻找和社会、时代、趣味接轨的内容,换一个角度来呈现高校生活的别样魅力。
从《大学攻略》开始,作家就着重写市场经济对高校生活的冲击,时代浪潮的裹挟中,发表论文要交版面费,高校创收要办二级学院,自家亲戚下岗需要谋生,海外归来学子因为可以提供经济资助成为院长、校长的座上客,还给老同学的家庭婚姻带来不小的波动……从普通教师到院长、书记,这些实实在在的人生烦恼,才是真正考验、体现人格魅力的炼金石。《逝者如斯》里面,胡老师因为总瞒着妻子往老家寄钱而被骂,其情其景跟现在网络上大家热议的“凤凰男”如出一辙,但又平添了几分无奈与辛酸;胡师母为夫为女费尽心思,结果一个意外一切打回原形,且误了卿卿性命。命运的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搁教授身上又如何?搁专家学者身上又如何?搁精明能干之人身上又如何?相对于理论、学识、科研,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琐事构成了高校生活的血肉肌理,支撑起了小说的矛盾冲突,这些日常生活琐事,“成了我们判断世界的标准,也成了我们赖以生存和进行生存的证明和标志”。
当然,高校生活中的日常生活乐趣,并不止步于家长里短和流言纷争,课堂教学、专业实践、院系会议,更是充斥着别样的生活情趣。到了2015年的新作《首席考》,作家在凝练素材时又有新突破。写青年才俊端木皇初入职就有人争抢着介绍女朋友,也写雷丽东、杜西念等人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写各位教授为“首席教授”之争而烦恼,也写同事之间的相互协助和谦让;写柴米油盐意气之争,也写诗词歌赋情调生活……教戏曲的杜西念老师结婚时,背景投影是《牡丹亭》游园一折,来宾节目是盖文仲教授的《沙家浜·智斗》。就连打麻将,言语间也是引经据典趣味横生。从满足读者期待视野这个角度来看,《首席考》为大众烹调出一桌活色生香的高校生活盛宴,既紧接地气,又赋予其足够的格调,满足了读者对高校生活题材小说的双重审美期待。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有趣的题材,还需要有趣的形式,才能融汇成有趣的内容。郑振铎在《新文学观的建设》中提到:“我们要晓得文学虽是艺术,虽也能以其文字之美与想象之美来感动人,但却绝不是以娱乐为目的的。反而言之,却也不是以教训,以传道为目的的。文学是人类感情之倾洩于文字上的。他是人生的反映,是自然而发生的。他的使命,他的伟大的价值,就在于通人类的感情之邮。诗人把他锐敏的观察,强烈的感觉,热烘烘的同情,用文字表示出来,读者便也会同样的发生出这种情绪来。”吕幼安“高校系列”小说趣味性的第二个体现,就是其渲染气氛、引人共鸣的文体意识和叙述技巧。
从语言来说,吕幼安小说本身具有语言简洁、风趣幽默、点到为止、余韵悠长之共性。高校系列的语言更是增添了几分文采,优雅美妙,意味深长,却绝不失于“掉书袋”。《首席考》一开篇,几位主要角色的名字就引人遐想:雷丽东、杜西念、端木皇、盖文仲,与金庸《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段王爷、北丐洪七公”极其吻合,可谓神来之笔。写高校教师写文章免不了借鉴又恐有抄袭之嫌,端木皇总结了借鉴的最高境界,是“字字古有,句句古无”,真真道尽写文章之羁绊与真谛。关于学校要求每个学员评定一位责任教授,教影视的吕小品将其比喻为“学校幅员辽阔,起伏连绵如群山,群山峰峦叠嶂,而潜伏在山脉里的十八座山寨,也就是江城大学十八个二级学院。每个山寨必须推个山大王,学院责任教授也许就是山大王”,教文艺学的端木皇则称之为“道非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万物”,既生动地传达了不同性格不同专业教师的神态,又让人读罢掩卷沉思。
从情节设置来说,吕幼安小说之趣味深长,在于他往往能综合事物相反相成的两个方向,控制读者的情绪走向。譬如在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激烈冲突中添加一两笔令人莞尔的小细节,将读者的情绪控制在一种相对平和的界限内。《首席考》中写到学院推选首席教授的会议,教授们各怀心事、意见不一,正在剑拔弩张之时,作者安排吕小品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嗲声嗲气的“亲爱的,来电话了,亲爱的,来电话了”顿时冲淡了烟火味,让读者的情绪缓和下来。又如在一个矛盾刚刚解决之后,又在现实生活中衍生出另一矛盾,让读者欲罢不能。《首席考》里写雷丽东的女儿刘畅几经波折,冲破妈妈的阻挠,终于和心上人苏雨走到了一起,却在相处中逐渐消磨了爱情,苏雨一条“昨日心情依旧兮,往事不堪回首也,痛定思痛嗟叹兮,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短信,虽不免有矫情之嫌,却让人不禁想起鲁迅《伤逝》中“人必须生活着,爱情才有所附丽”的主题。
有人说,情绪控制是最高的艺术,深切的痛苦之后只会留下虚无,让人不愿意回味,而未能如愿以偿痛苦到底的时刻,将伤感、遗憾、无奈和破涕而笑的自我叹息杂糅在一起,无害而动人,就常常会被记起。吕幼安“高校系列”小说趣味的第三重境界,就在于他在主题立意上超越了普通的市井小说,从人性之深邃处挖掘那些让人伤感、遗憾、叹息却又无害而动人的情绪。《大学攻略》结尾处,因为坚持个人信念而相互冲突的封加进、印子卫、唐名风、万芹等人,在世事无常的生活面前达成和解。《逝者如斯》里的李枫看着导师一路跌跌撞撞评正高,看着师母一步步精心策划营造家庭,看着自己莫名其妙成为别人手中的卒子,最后却一切释然,“走进暖融融的大厅,如同走进温暖的春天,我感到如释重负,有一种生命复苏的轻松感”。至于《首席考》,由“评选首席教授”引发的名利纷争前,有人逞一时英雄,有人陷意气之争,有人全力以赴终落空,有人想置身事外而不可得,最后,所有人在突发意外前戛然而止,停步审视自我内心。看罢忍不住赋诗一首:“一场世间小游戏,何必争来又争去。/闲时拜拜屠羊说,‘责任’、‘首席’过太虚。/杏坛论道乐其中,诲人不倦弟子颂。/默默温经见南山,任尔东西南北风。”
借一句当前流行语来说:时代的步伐太快,我们走得太远,有时候需要停下脚步,想一想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快速发展的消费主义社会里,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所,但是在吕幼安的“高校系列”小说中,这一批被世俗日常生活充分洗礼的知识分子们,却因为具有一种自我反思的能力和历史审视的格局,为现实平添了几分高雅的格调和意境。当然,这种顿悟式的反省,在目前的几篇小说中都缘起于人生之重大变故,比如说突发意外、身患绝症或生命逝去等。如何在更为普遍的现实日常生活中锤炼渐悟式的审美意境,也许是作家在下一部同题材小说中意欲为读者献上的一份大礼。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指导性项目“新世纪以来湖北文学创作的文化生态研究”(14G178)研究成果,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开放基金“文化生态视域中的武汉作家作品研究”(2013A03)研究成果。
张贞: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注释:
[1]刘震云:《磨损与丧失》,《中篇小说选刊》1991年第2期。
[2]西谛(郑振铎):《新文学观的建设》,《文学旬刊》1922-5-11第37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