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隐喻性书写及史诗品格追求
◎ 朱华阳
《宜昌保卫战》以一个隐喻性的镜头开场:在阴云密布的长江三峡江面上,一群纤夫赤足袒肩奋力拉着一艘轮船匍匐前行,日军战机呼啸而至,狂轰滥炸之下江面顿时一片狼藉。这一组画面正是抗战时期中国的形象写照,当时遭受日寇侵略的中国犹如一艘风雨飘摇的航船,节节败退后不得不溯江而上,在随时可能触暗礁陷漩涡而导致船沉人亡的危险时刻,以胡宜生等为代表的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中国这艘巨轮渡过种种难关和险滩,最终迎来抗战的胜利。当镜头溯流而上和居高而下地展现长江的恢弘画面时,我们不由生发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悲怆的历史感喟。这部大规模的抗战历史剧所隐含的“长河意识”应该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的。
三峡,是长江航道最危险的河段,大自然赋予其险滩急流,千百年来无数人在这里战恶浪斗险滩,不少人折戟沉沙、失去了生命,同时也造就了人们坚韧不屈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英雄精神。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由于政治、军事、科技等各方面落后的原因,中国军队大面积溃败,城池不断失守,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这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大的外来威胁和危机,也是几近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随着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的相继沦陷,中国的抗日战场实际上从“一线”“二线”退却到了“三线”,剧作所叙述的1938—1943年间“宜昌大撤退”和“石牌保卫战”,就是“三线”抗战的重要战事,可以说是中国的最后一道防线。国民党当局退守重庆,短时间里把维系国家命脉的政治机关、知识人才、军事物质、工业设备等一举迁往重庆,绝非易事,而日军想穿过险滩急流的三峡并“直捣黄龙”也是困难重重。自然与历史的巧合,三峡竟成为了抗击日军侵略的重要战场,中国抗战在1938—1943年间不期而然进入到“三峡”时期。因此,从一种开阔的历史视野中审视“三峡抗战”,《宜昌保卫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才能得到充分的彰显。
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基本上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把不同时空中发生事件通过主人公胡宜生的抗日行动贯穿起来。如卢作孚带领民生公司完成宜昌大转运、张自忠率部与日本血战而牺牲、宜昌城失守、石牌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江美云、宁京妮、成四妹、杨帆、朱若愚、尤老兵等其他人物的故事都是通过胡宜生这个人物形象展开的。胡宜生在对敌战斗时,他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在陷入险境时,他临危不惧,机智果敢;在面对军队腐败时,他义愤填膺,为民请命;在审视溃败现实时,他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也许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原型”,剧作甚至赋予了人物形象某种传奇色彩,但“虚拟人物”与“真实历史”被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其实就是电视剧“史”与“诗”的相辅相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正义是抗日行动的动力之源,也是抗战最终获得胜利的基石。
朱华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