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坎儿井在天山雪域与大漠戈壁之间

时间:2023/11/9 作者: 吐鲁番 热度: 17425
狄力木拉提·泰来提
  
  一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唱响神州大地,不仅使吐鲁番的葡萄美名扬天下,也吸引无数游客走进吐鲁番。作为全世界地势最低的盆地,吐鲁番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地带,素有“火洲”之称。
  儿时的我,家在哈密,却总能听到吐鲁番这个地名。家中常有来自那里的客人,他们总会带来我最爱吃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于是,吐鲁番这个“甘甜”的名字便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2005年,我终于踏上了神往已久的这片土地,走进葡萄沟、艾丁湖、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走进坎儿井。
  那次旅行所到之处,给我留下许多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成为了我文学创作的珍贵素材。其中,《古船上的佛都》一诗,就是根据那次吐鲁番之行而创作的。
  遥望交河
  推开两岸的合围
  一艘远古的图纸航母
  停泊在溪水的浪尖
  舰载的远古文明起起落落
  ……
  那一道旷世溪流
  流出安魂的曲目
  我们在沟谷里的绿荫下躲避盛夏
  任凭亘古的风从云顶吹过
  ……
  这是我对吐鲁番的最初体验。面对那片土地,我曾留恋它自然流露的美和诸多美妙传说。如今,我迷恋上了被誉为“人间奇迹”的坎儿井。

“引来了雪水把它浇灌”

吐鲁番的葡萄和瓜果之所以甘甜无比,除了充足的日照和温差外,水是它的奥秘所在。
  新疆很多地方都干旱缺水,吐鲁番是极度缺水、干旱的地区,通常情况下,夏季无雨,冬季无雪。自古以来,引天山冰雪融水浇灌耕地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唯一的选择,于是坎儿井应运而生。作为新疆地区的一项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与我国内地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等重要水利工程齐名,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这种古老的引水灌溉方式能够完好地保留下来,并使用至今,不能不说是奇迹中的奇迹。
  坎儿井,维吾尔语的意思是“井渠”,指人工开挖的竖井,乃特殊地理及自然环境下的产物,即荒漠地区的一种特殊灌溉系统。目前,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哈密一带。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新疆坎儿井遗存总数达1540余条,仍在使用、发挥灌溉作用的约300条,地下长度约5000多公里。坎儿井构想之精妙、工程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炎炎夏日,吐鲁番高温难耐,人们经常坐在坎儿井出水口消暑纳凉。我曾多次去过那里,对坎儿井的独特设计和匠心颇感兴趣,总想溯源而上,探究它古老的秘密。
  相传很久以前,吐鲁番鄯善县最南端有个叫迪坎儿的自然村落,周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原,村民以放牧为生。一天,有个牧羊娃沿着库木塔格沙山走进戈壁荒滩,用木棍在潮湿的地上一戳,竟然涌出了水流,他很是好奇,就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家人。此后,牧民们便开挖出由一口口竖井连通的原始坎儿井,再后来,随着井渠的延伸,出水量越来越大。为了不让水白白流掉,他们在暗渠的出水处挖了蓄水池,沿出水口和蓄水池栽种各种树木,建起了果园,逐渐形成定居的家园。
  在吐鲁番,凡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开挖第一口井。他们会观察一些地表植物的生长情况、土层结构等,多年积累的挖井经验使他们熟知地下水脉的走向和出水量。一条条源自天山山脉的地下水脉隐藏在广袤的大漠戈壁之下,选准第一口井和水脉对开挖坎儿井至关重要,这决定着坎儿井的寿命。吐鲁番保存至今的坎儿井,虽已经历经岁月风沙,水量依旧丰沛,亦如当年。
  从空中俯瞰,哈密至吐鲁番数百公里的天山南麓大地,一条条坎儿井就像挂在少女胸前的珍珠项链,在东天山及片片散落于戈壁荒漠的绿洲之间形成一道神秘而壮观的风景线。那地面上无数个看似寂静的神奇排列,地下却涌动着生命的激流,滋养着这片土地。
  天山山脉东西方向横贯新疆大地,将新疆分成南北两大块气候迥然的区域。相对而言,天山以北雨水较多,适宜农牧业。新疆美丽的喀纳斯、那拉提、喀拉峻、天池、江布拉克等风景名胜,都集中于北疆。天山以南地区几乎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昆仑山脉、西南的帕米尔高原及天山向南延伸部分的包围之中,形成了极度干旱的塔里木盆地,并孕育了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而在塔里木盆地边沿的绿洲只是零星散落于这些山脉的脚下,形成世间绝美的自然画卷。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天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出山谷,潜入戈壁荒漠之下。人们利用山势的坡度,巧妙地开凿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水不受酷暑、狂风等天气因素的影响而减少蒸发,流量始终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水量所能覆盖的土地面积因其流量的大小而不同,小的一般可浇灌五至十亩,大的则可浇灌百亩以上。
  从总体结构上看,坎儿井可分为竖井、暗渠、明渠、出水口和蓄水池。竖井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定期清理暗渠里的淤泥,暗渠用于引水,明渠部分通常作为人们生活用水汲取之处,出水口和蓄水池可供牲畜鸟禽饮水。坎儿井还是一个生态工程。当一条坎儿井挖成之后,在它的出水口附近便会逐渐形成一些自然村落。从最初的一家或几家变成一个小村落,维系一群人的生存发展,进而衍生出文化,世代相传。
  由于充分利用了地下浅层的水脉进行输水,坎儿井对生态系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源自天山雪原的弱碱性水含有较丰富的矿物质,可谓天然矿泉水,对农作物的滋养远胜于地下机井之水。用坎儿井之水浇灌葡萄地,水分一般可以保持7—10天,用深井之水浇灌只能保持5天左右。
  吐鲁番地处戈壁荒滩,那里的人们对水资源的珍惜和对自然的敬畏更为明显。因为珍贵无比,每条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有以其所在地命名的,有以出资人命名的,有以开挖者职业命名的,还有依据井渠长短来命名的……很有创意,因而也流传着许多美妙的故事。
  鄯善县有一条名叫“哈家坎”的古代坎儿井,是200多年前当地一户哈姓回族人家开凿的。附近还有两条历史更久远的坎儿井,分别叫“札里甫坎”和“卡萨克坎”,据说是400多年前由两户维吾尔族人家开凿而成。吐鲁番市胜金乡发现过两条被废弃的坎儿井,分别叫“钱生贵坎”和“光头坎”,有300多年历史。
  

各民族共同守护坎儿井

千百年来,坎儿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新疆大地演绎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感人故事。
  岁月漫漫,当地居民与坎儿井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人们习惯于把坎儿井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在吐鲁番鄯善等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坎儿井的民间歌谣。如:
  远山脚下是起点
  坎儿井水流的欢
  心中恋情如此深
  此生与她共温暖
  ……
  又如:
  只见我的心上人
  沿坎儿井走来
  只见她眉目传情
  沿水渠边走来
  坎儿井渠深又深
  坎儿井边是米兰
  当我走近恋人家
  爱的泪水挂眼帘
  ……
  这些民间歌谣,展现了人们为开挖坎儿井所付出的艰辛和寄予的希望、柔情。
  伴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坎儿井也在不断开挖、修缮、改进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完善。可以说,新疆各民族同胞都对坎儿井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近代,林则徐、左宗棠等人推动了新疆坎儿井等水利工程建设。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曾在南北疆多地兴修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途经吐鲁番时,他发现坎儿井是一种适宜当地干旱条件的水利工程,于是鼓励当地民众积极打井修渠,对坎儿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清史稿》记载,1845年吐鲁番有坎儿井30余处,此后20年间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新挖坎儿井达300多条。《林文忠公传》记载,在林则徐的带领和各族民众的努力下,新疆出现了“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的景象,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为感念林则徐的功德,吐鲁番民众称坎儿井为“林公井”,伊犁民众则把湟渠称为“林公渠”。
  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后,官兵和民众大兴水利,仅在吐鲁番就开挖、修缮坎儿井200处。《左文襄全集奏稿》记载,“督劝民户,淘浚坎儿井”,“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185处”。此外,还在鄯善、库车、哈密等处新建多条坎儿井,并扩展到天山以北的奇台、阜康、巴里坤和南疆和田的皮山等地。
  可以说,坎儿井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吐鲁番、哈密等地的维吾尔、汉、回等各族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他们共饮坎儿井水,共度人生沧桑,谱写了休戚与共、命运相连、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小水滴,一颗颗,汇成坎儿井,千年不干涸;新疆人,一个个,相亲是一家,和谐好生活。”这首歌谣传送的民族团结之深情厚谊,就像坎儿井水一样长流不息。
  早在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出台了坎儿井保护条例。同年,新疆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从2009年起,国家文物局启动并实施坎儿井维修加固工程,各级政府投入数千万元用于修缮坎儿井。到2016年底,已实施5期维护修复工程,共维护修复130条坎儿井。2017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坎儿井,国家启动了第6期维护修复工程,主要是加大普查力度,把维护修复的范围扩大到已经干涸的坎儿井。
  坎儿井既是当前仍在使用的重要水利设施,也是具有很大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既是长期以来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实证,也是新疆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坎儿井保护工作专题会议,旨在破解新时期吐鲁番等地坎儿井“保护与发展”矛盾,实现“利用与惠民”目标,统筹各单位、各部门从文化传承、地方品牌形象的高度将坎儿井保护纳入发展全局。会议提出,要通过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开发坎儿井旅游资源、研发坎儿井旅游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实现从多方“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充分利用其灌溉功能,并努力发挥它在旅游业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作用,让坎儿井继续造福当地各族百姓。
  吐鲁番、哈密的美丽与富饶是坎儿井之水流淌出来的,也是生活在当地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吐鲁番以东的吐峪沟是个古老的村落,我们在那里依旧可以看到先人们留下的历史遗存。文章最后,请让我用《失落的吐峪沟》诗句作为结束,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份悠长的回味:
  干柴与土墙支撑的架构里
  延续昆虫的生命
  这个纵向延伸的山谷
  或许在某个史前世纪裂变
  流经山谷的水
  给坚守沧桑的树木输液
  ……
  古老的桑葚树下
  一位老者头枕树荫
  一汪岁月的山泉
  一条缠绵于地下的水
  流经他正午的梦乡
  ……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