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亭观黄山

时间:2023/11/9 作者: 吐鲁番 热度: 15512
李显坤

行知亭

黄山其实原名“黟山”。身处黄山,峰岩青黑,遥望苍黛,继续叫黟山,多形象啊!黄山这名来的勉强,只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才有此一举。或许再改回原名,也未尝不可。
  艺术大师刘海粟在绘画上主张中西合璧,注重写生。先生一生十上黄山,在黄山也画了大量写生。他画黄山的作品,早期还是水墨勾勒,到后来是泼墨,进一步是泼彩,逐步走向深入。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牵制于黄山之形,到画《曙光照耀神州》时,始境由心造,完全写我心中之黄山了。观其黄山图,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师造化而又欺造化,画风豪放、劲拔、朴茂、多姿。自我总结“借黄山气势,直抒老夫胸臆,墨是泼墨,彩是泼彩,笔是意笔。”我观已尽得黄山之奇、之险、之妙、之趣。这期间,不管画风如何变化,纵使泼彩,骨子里的黄山仍然是峰岩青黑的。
  登黄山者,都会赞叹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登临时的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这句话被人们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
  我登黄山,是在夏末的雨中,峰岩愈加青黑。导游一路介绍着黄山“四绝三瀑”,我却在西海至光明顶的盘山道上,也就是光明顶的前山脚下,发现了更感兴趣的一座花岗岩亭子,建于1996年的“行知亭”。这是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而建的。由此攀援而上,可登光明顶。光明顶是黄山的主峰之一,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顶上平坦而高旷,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行知亭建于此,自有其特殊意义。那亭子很有特色,石凿而成,古朴而坚实,一如陶先生的风格,我喜欢这种风格!
  行知亭的亭柱上,镌有陶先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名言,由郭沫若先生手书,益增其色。亭前的石牌上镌刻着陶先生“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格言。立于亭中,远眺飞来石,雄奇险峻;近观名言警句,回味遐思。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可得思想上的熏陶和人格上的升华。
  据说这亭子参照了日本京都周恩来《雨后岚山》的石碑及纪念亭,自然、质朴、典雅。进得亭内,地面并未凿平,依然保留了岩石的自然状态。在别处,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陶先生就诞生于黄山脚下的歙县,可以说,是黄山的风光绮丽、人文荟萃,孕育了这位历史巨人。陶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体系,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他那“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既显示出他崇高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也为世人所崇敬和景仰。毛泽东称他为伟大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
  亭前石碑上的格言,也就是陶先生体现在自己名字中的观点,行为先,知为后。实是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告诫。入眼的第一感觉是痛快,迅即又为所包含的深意而击节叫绝。行动、思想、创造,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就能求得真谛,做一个真实的人。
  离去时,雨愈大,漫山起雾,立于亭中,看不到远景。但陶先生的话,已使内心雾开云散。看人生,有着清晰的前景。

排云亭

从飞来石往北走,寻常只需一刻钟的路,竟走了半个小时,才到了西海门,也便到了一长形风景亭前。此亭花岗岩条石结构,上端横楣刻有“排云亭”三字。亭子进深4米,宽5米,高5米,面积20平方米。这样的法式,似乎只能建于民国时期。
  排云亭前有平台,只比亭子的面积大上三四倍,台前设有石栏铁索。铁索上挂满了连心锁,铜的,铁的,合金的,许多锁上已锈迹斑斑。钥匙呢?早被成双成对的人们抛到谷底去了。泰山、华山、九华山都有这样一景,甚至在巴黎的一座桥上,也见此景。无论古今,东西方,人情相同。此外还有大小不一、相互连结的“全家福锁”和家人专为孩子系的“长命锁”。
  据说,排云亭是黄山观赏巧石,欣赏云海、晚霞的最佳之地,那得晴好的天。今天有雨,有风,乱云飞渡,山松从容。花开不全在远方,远方所能看见的,也不全是别样的风景。
  但站在这里,视野是那么开阔,面对群峰大壑,凭栏远眺西海奇景,别有天地。但此刻,俯瞰,不见峡谷;仰视,难见峰林。今天肯定是等不到晴天阳光了,倒是深刻体会了黄山自古云成海,云雾难分,变幻万状。山色愈是空朦,天际却更低垂。风疾时,雨亦骤,松愈翠,山万仞。浓雾奔流,势若江河,扑至石亭前,却瞬间消散了,看来建亭于此并取名“排云亭”,大有妙处。前贤智者,不余欺也。
  早年读古诗,兴趣所致,很是依兴趣下了一定的功夫。还记得有关排云的诗句,都在唐代,最著名的,当然得数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次有徐夤的《西华》,“五千仞有馀神秀,一一排云上泬。”这些年里,见过多个版本,一般都这样,“泬”字的后面,掉了个字,那该是个什么字呢?有人说应该是“寥”字。先且不论,虽是排云,所用皆不同。刘禹锡诗中的鹤推开了云,徐夤诗中的山刺破了云,而在排云亭前,风带着情绪,裹挟着云来撞山,结果云轻易被山分开了。
  世间有大美,时间有大美。世间存在于时间里,一切的美,都产生于瞬息万变之间。即便是静美,也只是光与影,心与灵,给了人一瞬间的一个印象而已。所以,追求美,人也得在灵动不息的过程中。
  等不得风停雨歇,明媚艳日,也等不得落日西垂、晚霞逸飞。立亭前远眺,也别有一番奇妙景象,同样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当代后奕斋来此,曾有诗句“石亭小坐捕飞烟”,自觉心境与我相同。
  这里有巧石陈列馆之称,故是因为于此观赏黄山巧石,再无更为理想的地方了。放眼望去,雨骤时,云雾翻腾,风疾时,云雾开合,也能偶见箭林般的峰峦,重重叠叠,时隐时现,俨然海面上山岛竦峙。
  近处,松树的枝杈上,有一只鸟儿在鸣叫。看不清,也听不清,那是只什么鸟儿?
  黄山不是只来一次的去处,定然次次都能心满意足。今天我所看到的,谁说不是黄山纯然之景?

海心亭

范成大有句:“黟山耶律神仙居,三十六峰雷雨隔。”想必登黄山时,诗人曾与我一样,遇到过雨。
  下了光明顶,因为不停歇的风雨,我便越走越快。导游忍不住对我的同行者说,他走得也太快了,我天天在黄山上走一趟,都不及他。
  的确,走山路,曾经是我的强项。
  这段路之所以走得这么快,动因唯一,我想尽快赶到海心亭。
  海心亭位于光明顶和鳌鱼峰之间,这里是黄山方圆400百里的圆心,称之为“海中之心”。只这一句,不经意使我脑际闪过“天心月圆”一语。经过绵长山路之后,疲惫的人们在这一处空阔地休憩,确属难得。更为难得的是,附近的景色也很怡人。通常游客至此,放眼四下,胸怀大开。拍照留影之余,略事吃喝,补充体力,然后又兴致大增,开始新的艰辛旅程了。光明顶是黄山较高之处,也属绝胜佳处,虽然爬起来有很大难度,但人人必欲至。山中有谚:“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从光明顶下来,又有绝胜佳处,虽艰辛,还是人人必至。旅游的乐趣就在于此,更好的景色,永远都在下一程。
  其实在光明顶远眺时,我已见到了海心亭。那时起了云海,但见白云滚滚,排山倒海。龚自珍有《黄山铭》,也描摹过黄山云海,“海起山中,云乃海族。云声涛起,轩后之乐。”很壮观,很形象。这时云海的中心,海心亭只露出了一个顶尖。
  这次得见海心亭,是第二座了。初次见,在云南大理下关滨海大道旁,须登团山。长长的栈道,一直延伸到洱海中央。设计奇巧处,在于那栈桥连接起了洱海中的数个凉亭,竟然形成了一个心形,海心亭,名副其实。棕黄色的亭子,红色的扶手,在洱海的蓝天白云衬托下,特别耀眼,一时,不在山中,而在水中央,也使人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回味。风花雪月,这里体会最深刻的是风。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虽然风景优美,但穿亭的风,也忒贼忒大了点。远处有人在唱云南老歌,顺风传过来了。
  黄山海心亭,也自是为观景而建,青石建筑,双层构造,赋形奇巧,四角四柱,古朴端庄,高踞于崖,君子之姿。亭周众峰环绕,南可观鳌鱼、莲花诸峰,北可望光明顶,东西海两边对峙。海心亭四处皆可见云海,移步即景,距亭约两百米有奇松,冠如凤凰展翅,名凤凰松。黄山十大名松,此为其一。导游说,凤凰松前常可见佛光,虽风微雨弱,我内心思忖,注定今日无缘。
  问黄山上何处还有亭,道旁一歇脚的挑夫接了句话:莲花亭。

莲花亭

去莲花亭,方向自然就是峻峭高耸,气势雄伟的莲花峰。莲花峰居黄山三十六峰之首,我原以为天都峰最高呢。徐霞客来此,在游记中说:“即天都亦俯首矣”。
  印象中,各地以莲花为亭名的,并不少见。甚至有一首女孩怀念一段感情的歌,也叫《莲花亭》。
  杭州四面峰下有一莲花亭,环西湖游时,见路标,未前往,留待今后。扬州瘦西湖有著名三景,莲花亭为其一。不忍错过,特于傍晚在亭中小坐,什么也不想,只沉醉于“莲花亭上观山色,廿四桥头赏潋光”。那年到珠海,在拱北的莲花路旁,也见莲花亭。所不同之处,却有2座,另一座在拱北汽车站内,姊妹二亭东西相距30米左右。亭子为四方形,攒尖顶,琉璃瓦,美中不足是钢筋水泥结构。
  所有莲花亭,自然与莲花有关。中华传统文化里,与莲花有关的故事很多,神话故事中的哪吒,都是莲花身,别说这些起名确指的莲花亭了。
  也有例外,在番禺莲花山,觅得莲花塔,不见莲花亭。
  黄山莲花峰主峰突兀,被小峰簇拥,若一朵新莲初绽,恣意向日,故有此名。若登峰,前方便有缓坡,被形象地称之为“莲梗”,一路须得穿过四个石洞,古人称其“莲孔”。四个洞穴不同寻常,是陡立的,游人皆叠级而上,在大环境里看,便如在莲孔中穿行,恰似“倾曲作蚁旋出花萼中”。这里也有神奇的故事,是关于观音菩萨的,当然最后在故事里,留了个莲花宝座,幻化成了莲花峰。
  莲花亭位于莲花峰的入口处,莲花峰和迎客松在此分叉。游人在这里打尖,是为了冲刺莲花峰作必要准备。往上攀,至莲花峰;往下走,去迎客松。登黄山,迎客松是终极的目标。不能攀登莲花峰,我们便沿路往终极目标走去,期间风弱了,云开了,阳光暖人,此时看峡谷,险峻异常,堪比华山老君犁沟。时间被心情剪得更短,所遗憾之处,真想穿一番那些个“莲孔”。
  尽管莲花亭有着开阔的视野,但莲花亭太不起眼了。
  宋末元初黄庚有《莲花亭避暑》一诗:“日火烧空海欲乾,莲宫深处书生寒。佛家一片清凉景,借与诗人尽日看。”根据诗境看,如果是写黄山莲花亭,此地确实是清凉界。
  回看莲花亭,实乃一普通石屋。有游客说,莲花亭就是个商店,在那里十元钱买了个煮包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