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家人 一家亲

时间:2023/11/9 作者: 吐鲁番 热度: 13222
○吐鲁番市民创办
  一家人 一家亲
  ○吐鲁番市民创办
  吐鲁番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朝耕暮耘共同创建了吐鲁番的历史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吐鲁番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互敬互爱感人的故事。家乡的人们口口相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已成为吐鲁番各族人民家家传承的美德;成为吐鲁番一道人文风情。

吐拉古丽 一个汉族姑娘

1995年9月的一天,高昌区艾丁湖乡西热木村村民托合提尼亚孜·克依木和妻子赶着毛驴车去恰特喀勒乡探亲。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婴儿的啼哭声。他们即刻下车,寻着哭声走过去,只见树林边的地上放着一个襁褓,打开襁褓,里面包裹着一个婴儿,一个汉族女婴。是谁的父母这么狠心啊,生下孩子却把孩子扔在这儿?托合提尼亚孜·克依木和妻子爱怜地看着这个被抛弃的孩子,心疼不已。妻子说,先把孩子抱回家再说。她抱起这个奄奄一息的孩子,坐上毛驴车回家。
  一到家,夫妇俩找来一瓶热牛奶给孩子喂,看着孩子饥饿吮吸着奶瓶、眨动着明亮的大眼睛,两人的心才稍稍放下。经过一番考虑,夫妇俩最终决定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夫妇俩为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吐拉古丽。
  当时,托合提尼亚孜家庭条件十分困难,夫妻的年龄也都大了。这个孩子只有五六个月大,他们用奶粉一口一口地喂养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不久,他们发现孩子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口唇发紫。他们就抱着孩子来到乡卫生院给她做身体检查。医生说,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夫妻俩惊呆了,怎么办?他们的几个亲戚都不同意收养这个孩子,提出把她送到政府办的孤儿院,或者送给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他们说,无论如何,哪怕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养大,哪怕付出一切代价也要给女儿治好病。
  他们用奶粉喂养孩子十几天后,发现孩子经常拉肚子,夫妇俩又从邻居家拿来新鲜的牛奶给孩子喝,终于不拉肚子了。于是,他们下狠心花1800元买了头奶牛回来,天天给女儿喝新鲜牛奶。5个月后,奶牛再也挤不出奶了,夫妇俩又换头奶牛回来。他们先后换了三头奶牛,吐拉古丽也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
  吐拉古丽到一岁两个月的时候,已经学会走路了。一家人非常高兴,尤其是她的爷爷克依木·赛都力,他就非常支持儿子和儿媳收养这个孩子。但是孩子的身体非常虚弱,她能否活下来,大家都没有信心。他们带孩子到医院打预防针时,护士都不知道该在孩子身体哪儿扎针。克依木·赛都力老人就对儿子和儿媳说:“你们既然决定收养她,就要给她付出加倍的情感,要养得比自己的孩子还好!你们要是没有照顾好她,或者她受到了歧视,我是不会原谅你们的。”
  从那以后,托合提尼亚孜夫妇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为了给女儿治病他们从未感觉到累、感觉到苦。为了生计,托合提尼亚孜开着拖拉机给人家打麦子,白天打,晚上打,本村打,外村也打,为了给孩子吃饱穿暖,他拼命地挣钱。
  吐拉古丽到了五岁时,爸爸妈妈把她带到学校,想让她上学。老师们看到这个瘦小女孩聪明可爱,就接收了她。吐拉古丽可以跟着邻居的小伙伴上学去了。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很喜欢她。吐拉古丽到六七岁时,身体又出现了问题,冬天受不了冷,夏天受不了热。托合提尼亚孜夫妇俩考虑要尽快准备给孩子做手术。他们一人在外打工,一人在家帮别人摘葡萄、拾棉花,就这样十年如一日,辛苦劳作积攒为女儿治病的钱。吐拉古丽十岁那年,夫妇俩拿出全家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便带着女儿到自治区心脏病医院做了手术,很幸运,吐拉古丽的手术很成功。
  
  吐拉古丽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经济拮据,她选择了放弃继续上高中的梦想。她在家待了一年,托合尼亚孜夫妇俩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们想,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上学。在父母的鼓励下,吐拉古丽继续上了学。201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吐鲁番市第二中学。入学之前,爸爸妈妈商量想给女儿做个双眼皮手术,让爱美的女儿更漂亮一些,但吐拉古丽坚决不同意。她对爸爸妈妈说:“我的身体没有缺陷,谁也没有理由在我的身上找什么毛病,你们就放心吧。”
  吐拉古丽也常想起哥哥结婚后,家里发生的一些矛盾。哥哥结婚后嫂子看到全家人对吐拉古丽那么好,而不关心她,说这不公平,她要求分家。父母给他们耐心地解释说,“不管收养的还是亲生的,她永远是你们的妹妹,吐拉古丽除了我们以外还有什么亲人?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倍的关心她,疼爱她,如果你们现在提出分家或者断绝父子母子关系,我们都愿意,但坚决不能放弃我们的吐拉古丽!”这样的吵架先后发生过多次。哥哥嫂子分家出去了,但过一段时间他们也不忍心,经常回家看看她,还给她买一些玩具和零食。
  托合提尼亚孜夫妇逐渐老了,走路都开始蹒跚,但他们想,要努力再干上几年,想尽一切办法要让孩子上大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吐拉古丽说,养父母的养育之恩比亲生父母还要亲!
  托合提尼亚孜夫妇的感人事迹不胫而走,先后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社会各界也纷纷给予他们关怀和温暖。自治区妇联给她寄来了一千元的慰问金;地区民政局专程派人带着慰问品来到家中看望了解孩子的情况;市委、市政府也给予了很大关怀,区、乡两级领导都经常深入他们家中看望慰问,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并把他们家纳入低保对象,免去所有农民义务工。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也带着敬意纷纷上门来看望这一对伟大而善良的维吾尔族夫妇和他们抚养成人的“亲生女儿”。

维维的汉族奶奶

1959年,为响应党和国家“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各省有大批青壮年来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刘聿顺和仝淑英夫妇同众多有志青年一样,离开家乡江苏睢宁县,坐上了西行的火车,一路向新疆奔驰而来。到新疆以后,刘聿顺和仝淑英夫妇在鄯善县连木沁镇曲旺坎村扎下了根。他们努力工作,在戈壁荒漠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1965年开始,仝淑英担任村妇女队长,一干就是30年;1967年担任曲旺坎村人大代表,1969年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1993年春天,仝淑英到连木沁镇地质大队卫生院妇产科工作的女儿那里帮忙干些零活。一天下午,卫生院里来了一位临产的维吾尔族孕妇,仝淑英的女儿多次询问孕妇的相关情况,但是孕妇只是不停地流泪,一言不发。眼看孕妇就要生产,却没有家人陪伴,也没有钱交医药费,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仝淑英和女儿也很犯难,最终决定帮助她先把孩子生下来再做打算。就这样娘俩帮孕妇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男孩。然而,令她们没想到的是,当她和女儿把这个刚出生的婴儿抱出产房给他清洗完身体,回到产房,却发现产妇已经不见了。母女俩傻眼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这个产妇不要她的孩子了吗?仝淑英心想,孩子的父母肯定有自己的难处,也许过段时间,就会回来接这个小巴郎回家。于是,就一边耐心细致地照顾喂养着这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焦急地等待着他爸爸妈妈的到来。
  很多天过去了,却一直没有人来接小巴郎回家。仝淑英毅然决定收养这个可怜的小生命。但是,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很不容易的。仝淑英已经五十九岁,有一儿一女,儿女也都已结婚生子。她要养育这个孩子,肯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要投入那么多的精力。但即便如此,他们夫妇也不忍心抛弃这个小生命,下决心再难也要把这个孩子抚养大。就这样,仝淑英给这个小巴郎起名维维,当作自己的孙子留在了身边,认仝淑英的儿子为爸爸、女儿为姑姑。小维维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小维维从不知道自己是领养的,一直以来,他都是仝淑英夫妇的掌中宝、心头肉,爷爷奶奶对他的疼爱,远胜过自己的亲生孙子。儿媳妇有时都抱怨说,“妈,你们也太偏心了,都去疼维维了,也不疼自己的亲孙子!”但是仝淑英夫妇认为,亲孙子有自己的亲生父母陪伴在身边,本身就是幸福的,而维维则需要大家更多的爱。
  
  仝淑英依靠土地的收入,已经很难支持一家人的开支。而丈夫刘聿伟的糖尿病也越来越严重,十五年来一直未能下床走路。当时家里有五个小孩要上学,仝淑英就在自留地里种菜,收了菜赶着毛驴车到集市去卖,挣个三块五块的,给小孩们买笔、本子等学习用具。
  乡亲们看到仝淑英一家日子过的清苦,时常劝她,“你已经儿孙满堂,况且自己家生活已经很困难了,干嘛还要收养这个维吾尔族孩子啊。”仝淑英总是回答:“人心都是肉长的,要是你,你能扔下他不管吗?我们各民族本是一家人,我作为一名党员,更不能不管他啊。他爸妈肯定有困难嘛,没困难谁舍得不要自己亲生孩子啊。”
  在经济最困难的那段日子里,村书记到她家里劝说,让仝淑英把收养维维的事情及家里的困难向组织汇报,争取申请一些补助,但是仝淑英婉言谢绝了。她说:“谢谢组织的关心,我想,如果我因为收养维维而向组织申请困难补助,维维就知道他不是亲生的了。孩子还小,不能让他知道这个事情,家里的困难挺挺就过去了,等他长大成人了再告诉他,我入党三十年来,从来没有想过向党和组织提过困难,现在遇到的这点困难我也能扛得住。”
  为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仝淑英让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去外地打工,只留下维维在她身边读书。前几年,仝淑英考虑到自己的年事已高,能够照顾维维的时间也不多了。自己的亲生孙子、孙女都已成家,而维维却还是单身,便把儿女们从外地叫回家来,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家庭会议”。仝淑英对儿女们说:“我年纪也大了,其他孙子孙女都有自己的亲生父母在身边,只有维维无依无靠,也没有成家立业,我打算把我们老两口的土地都登记到维维名下,我走以后,维维也算有个维持生计的营生。”没想到,维维的“父亲”、“姑姑”听了以后,非但没有任何反对意见,还主动要求把自己名下的土地也都登记到维维的名下,希望维维以后的生活能够更加安稳、幸福。虽然“父亲”和“姑姑”的生活都比较困难,但逢年过节、维维过生日,他们都会给维维带来很多礼物,祝愿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2012年春天,刘聿伟在病重弥留之际,向仝淑英交代说:“这些年,咱家也没能攒下什么积蓄,我死后,按政策,组织上会给8万元左右的抚恤金和丧葬费,这笔钱就不要给儿子、女儿了,留给维维娶个媳妇、成个家,我也就放心了。”不久,刘聿顺离开了人世,留下仝淑英和维维相依为命。
  2013年4月,仝淑英的肝包虫病第三次手术,医生说,她年纪偏大,身体又瘦弱,恐怕很难撑得住这次手术,仝淑英便把维维叫到跟前,告诉了维维他的真实身世。维维说,真实身世对自己影响并不大,他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不是这个家的亲生儿子。在他看来,从小到大他就是一家人爱的焦点,更是爷爷奶奶最疼爱的孙子,是不是亲生又有什么不同呢。仝淑英挺过了手术后最艰难的时刻,她说:“维维还没成家呢,我哪能走啊。”刚手术完的仝淑英不能走路,生活无法自理,维维每天给奶奶做饭、洗衣,待奶奶状态有所好转,便常常扶着奶奶在院子恢复锻炼,在维维的精心照顾下,奶奶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能下地干农活了。
  仝淑英身体康复了,便用老伴留下的那笔钱,加上自己的积蓄,让维维学了驾照,买了车。学成以后,维维便去吐鲁番港城恒通赛木有限责任公司当了一名司机,管吃管住,月有工资。虽然离家较远,但每天下午下班,维维都一定要回家晚上陪奶奶。半年后,维维谢绝公司领导的再三挽留,辞去工作回到村里。他说,即使在家务农、即使收入微薄,也要时时陪伴在奶奶身边,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才踏实温暖。
  维维回到村里以后,连木沁镇政府考虑到仝淑英家的实际困难,便让维维加入了镇巡防队。这样,每天既能照顾好奶奶,又可以有一份经济收入,每天下班以后,还能到农田里,和奶奶一起干些农活。维维居住的村子较为偏远,交通不便,正好维维又有车,所以村里经常会有人来找维维帮忙。不管是维族还是汉族,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谁家有人生病需要送医院,只要一个电话,维维都会开上自己的车去义务接送。有时半夜村里乡亲有急事需要用车帮忙,维维不告诉奶奶便悄悄地出去了。村里有些人家的孩子在外地上学,回家只能坐路过连木沁镇附近的车,经常半夜三更才能到,维维也会到高速公路路口去接这些孩子们早点回家。村里人家只要有结婚的事情,维维总是去帮忙接亲,他的车成了村里的免费婚车。
  每天上班的时候,见路上有人都会顺路把大家捎带上,就连村民要去开会,他都会充当免费“公车”司机。每当有人要付钱时,维维总是微笑拒绝,他说,这都是顺手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付钱就太见外了。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维维“官儿子”——公家的儿子、集体的儿子。
  仝淑英一家和村里的维族、汉族都相处的很融洽。逢年过节,维吾尔族邻居们都会给她家送馕、送馓子;不管谁家过红白喜事,仝淑英家也都从不落下。仝淑英说,我觉得无论什么民族都一样,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人情往来就是这样的。
  图文由吐鲁番市民创办提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