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岁月深处的清泉
——读熊红久散文集《一纸岁月》
■胡岚
在七月的暑热中,捧读熊红久的散文集《一纸岁月》仿佛一泓清泉,从心灵流淌出来。温宁、静好和对岁月的沉思,变成一缕缕消暑的清芬,让人在阅读的同时尽享清凉。吸引我读后,放之不下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文字带给我的认同感、亲切感和熟悉感。他在文字里倾诉对故乡陌生隔离的情感,吸引我找寻心中的疑惑。
谢有顺说:“每一个散文后面都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熊红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文字诉说童年的趣事,诉说对往昔的回顾,对亲情的思念。从他质朴、清澈的文字中把我们引向他童年的世界。从一张桌子,一张床,到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那里面有他对生活的回望,在那些艰辛的岁月里,一桌一凳一张床,都来之不易。“三十年的夕阳被树忘掉了,三十年的荒地被苗忘掉了,三十年的往事却被记忆保留着,总也喂养不大的童年,总也割舍不掉的画面,让我一次次的回望,深陷在明晰的细节里。”
童年艰辛的岁月,为了温饱的饭蔬,一桌一椅之不易,让人在啼笑之中成长、反思。为了得到一块饼而绞尽脑汁地讲故事,去读书。岂知当初为了吃饱肚子,却让自己从此爱上了读书,“奠定我对书本终身依恋”。在《血亲》中他对自己的困惑,让我如临其境。记得去年我回到湖南,看到山清水秀的家乡,问身边的二叔,这边青山绿水,为何父亲要远离家乡?他有没有后悔过?彼时父亲已不在,没有人能回答我的问题。当我看到熊红久置疑“父亲既不是随屯垦戍边的兵团战士集体转业扎根新疆的,也不是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的支边青年来此报效祖国,那他为什么要独自一个去闯荡在现代人看来都很神秘的新疆?作为长子,祖父为什么没有将他留在自己身边?”他的疑惑也是我的疑惑,共同的籍贯,相同的疑问,让我对他的文字又多了几分亲切与熟悉。其实他对亲情的探寻和依赖,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思念和追寻。“祖父的过世让我的祖籍成为一个虚妄的概念”,对于一个十一岁就失去父亲的人来说,失去了所有与“父”有关的情节,这是一种大伤痛也是一种大悲哀,从此家乡就是故乡。我们永远是故乡的异乡人。
在第一辑永恒的家园,他通过《回望》《血亲》《奶奶》《我的外公外婆》《活在雨中的父亲》《父亲的清明》回望了对亲人血脉悠悠的深情,那些回不去的往事已被注入到生命里。他深情地写道“原来,我一直在和父亲进行着一场没有裁判的比赛,他用静止的往事,磨砺着我的拼搏。有一种力量,尽管不曾明了,却从未离开我的生活。”“现在想来,我是要感谢父亲的,他把我搁置于一个最贫困的底层,让许多的艰难,咬痛我的生命,这种境遇,就是一条鞭子,始终抽打着我向上攀爬的决心,不敢懈怠”。熊红久把对父亲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鞭策着自己奋发向上,把这份情感织进生命里。对思念的无奈和失落,在梦里反复的追忆和寻找。从这些文字里,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血性的男人对父爱的期待和思念,对祖父母的刻骨不忘,对外公外婆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感情的理解。这些生活感悟,被他用朴实的语言一一叙写出来,从中看到他对父母的亲情和家园情怀。在文字散发着的温馨中,让我们看到一个至情至性的人。
在旧时光中回荡的,总是那些埋藏在心里的往事。那些童年的玩伴,一起成长度过的岁月。从往事的述怀中,我仿佛看见在风中站着的那个男孩,在时间的流速中瞬间长大。他写下对友情的怀念,对伙伴的思念。那些在心里总也抹不去的记忆,在岁月中站成了永恒的风景。那些年幼犯下的错误,在心里留下的烙印和愧疚,在追忆往事的时候,成了永远也无法抚去的印痕。这些对友情的记叙,又展现出一个邻家大哥的真挚情怀。第二辑走远的往事中,《旧事》记叙了在幼小的年代看到的关“牛棚”、戴“特务”高帽,被民兵压着游行批斗的场景,斗争的残酷致失老沙从一个正常人沦为精神失常的人,这是那个年代,残酷的阶级斗争造成的伤害。时光可以过去,可是总有些伤口是无法愈合和被原谅的。“如果这个城市是只眼的话,老沙一定就是这眼里的一粒沙子了,他硌疼了城市的视线,让很多心酸的眼泪,流不出来”。他对身边人物命运的怜悯和爱莫能助,对拾荒女孩的同情,又展示了他的悲悯情怀、他对世间弱小事物的慈悲和关怀。他对熟睡女儿的心疼,对孩子早逝的童年,被城市里繁重的课业所挤压、取代的无奈。这些无不流露出一个亲慈可鞠的父爱深情。
在熊红久的文字里,处处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的探寻和对灵魂的思考。在第三辑生活的磨砺里,他更多的是对心灵的拷问和思索。“当我们总是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的时候,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排斥,这种排斥来源于对周边环境的不满和周围朋友的狐疑。这更使我们充满了对知己的渴望,那是在一种抛开了物质层面、彼此间抵达心灵的欢愉……”“它让我常常怀想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男人之间心率共振的绝唱。”因为我们生而孤独,所以才更渴望在这个世上能够找寻到和自己灵魂相似的人,能产生共鸣的人。
无论是在《孤独之殇》还是在《端午的阳光》他都发古人之幽思。在畅怀、推崇伯牙子期的友情时,写出了他对知己的向往和渴求。同时,也抒发了对当下人与人之间,筑垒起隔离的城堡的难过和无奈之叹。在《端午的阳光》一文中,穿越端午的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寻觅,清沙去污,历史总会被澄清。无论岁月如何流淌,那些崇高的品格是无法被僭越的,这种高贵的品质必将成为永恒的敬仰。这是对人生的豁达,也是对生命高度的仰望。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容许忽略的。熊红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了悟人生。在第四辑思想的高度中,他从日常的事物入手,或是一场冬天的雪、春天的一场雨、窗台上的一盆花、鱼缸里的一尾鱼,从信手拈来的寻常小事中,了悟人生的真谛。从《冬天的阳光》《走远的温暖》看到长辈相濡以沫的生活,从逝者已去的哀痛中感悟人生。那些离我们如此之近的朴素,让我们心生敬仰。这些在清贫中的坚守,苦难中的扶持,带给我们品德的高贵和人性的光芒。那些逝去的脚步“像一粒漂浮疲惫的尘埃,静静落在了时间的下面”。如果说他在走远的往事中,还是一个调皮不谙世事的顽童的话,那么在思想的高度这一辑里,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个沉思的哲人。
散文的写作最见一个人的性情。透过这些珠玑般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一纸岁月》下站着一个在夜空中仰望星空的人。童年挣扎在饥饿的生活中,烧饼焦糊的往事、充满饥馑的岁月,那些淘气又幼稚的童年,刻骨铭心的盗糖事件,永不消逝的对燕子的歉疚之情,这些如同发生在邻家大哥身上的事情,跟随他的文字仿佛亲临。无论是从思想的高度,还是从走远的往事,还是透过生活的磨砺,总能看到一颗不屈服的心灵。
在探寻过去的时候,也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越来越淡的年味告诉我,时间带走了我们对物质的渴求,也带走了从艰苦生活中萌发出来的弥足珍贵的精神欢愉”。那些走远的是往事,走不出的是永恒的记忆。
“笔墨是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的”的确,散文写作最能看见一个人的情怀。熊红久的散文中,可以看见文章背后站着一个勤奋的人,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一个好的散文家,一定得有一颗世俗心,同时兼具一种灵魂的视力。他必须能够在世俗里安妥自己的心灵,必须对实感世界有切身的了解,他才能写出有心灵质量的好散文——所谓的好,就是要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所谓的文雅和美感,就是来自灵魂对俗世的觉悟。”谢有顺在《散文的常道》中如是说。可见好的散文,还在于作者的心对这个世界的领会。
《一纸岁月》文字质朴、清澈,让人看到一个洗去浮华,在桔色的灯下,探寻生活真谛的人。对儿时不能释怀往事的心灵秘密的探寻,可以感受到他对自己心灵的解剖,对人生的反思和砥砺。在文字中沉淀和反思生活,用文字抵达心灵深处的豁达和对岁月的释然。他的文字让人的心灵安静。读他的文字是一种回味也是一种享受。从他的文字里,可以看见人心的呢喃、智慧的警觉、语言的美感,这应该是散文的高境界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