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银白之册(节选)——关于艺术、生活、自然与爱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海湖 热度: 16937
麦 阁

216

我偶然看到的荷田里,绿色莲叶上的一朵硕大荷花,给我的印象极深。她发光发亮的样子,在我的印象里,已然不是一朵花,而是一盏灯。

217

记忆的屏幕:厚厚的积雪,还在昔日原野上起伏。在雪原中间,一条黑褐色的煤屑路连接外界,通向远方。

218

今天晚上的时间,用来翻看十来只在各地旅行时带回的银镯子。窗外月光很亮,对千古月亮的赞叹与痴迷,我想不会只我一人。我不知道别人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或排遣这种情感。于我,买银质手镯是方法之一。总以为天空的月亮,是悬挂的一块银,被一双无形的手在日月里慢慢磨。用软布细细擦拭银镯的感觉,犹如擦拭一枚月亮。

219

夕辉的热烈,让我止语。

220

前几日看到一张王安忆的照片,长相当然还是那个长相,然而,从发型到发质,从额头到眼睛,还是和我心中那个20 年前的王安忆不一样了。20 年前,我对那个春天下午的印象太深刻了。树叶正在发亮地绿着,上海书城的门口,“两刀剪”短发的王安忆,坐在那里签售自己的新书,阳光披挂了她一身。她的头发乌黑,眼睛大大的,脸上皮肤与她的精神面貌一样饱满。身上穿一件深色衣服,那个下午的作家王安忆,浑身都写着年轻与知性。我无意间在脑海里藏下了属于她的那一刻,又或许我只是珍藏了那个春日的下午时间……

221

对于写作者来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创作中,他有没有感到一种满足(快乐)。写的过程,我们总是希望写得更好一些、更美一些、更丰富一些、更深邃一些,而有没有靠近或达到这样的效果,写作者自己最清楚。

222

至今为止,沈从文的作品,让我印象深的有两部:《边城》和《湘行散记》。湘西的凤凰古城,因为他的《边城》出了名。就像有人说的,凭这部小说,他把自己写成了一个地方。

  我记住了这部小说的美与忧伤,诸多的不凑巧,还有那水面上密密的雨,周围翠绿盎然的植物,潮湿闷热的空气,以及那个或许永远都不回来、或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湘行散记》是一幅幅素描,它好在哪里,我以为,还是以真情取胜。书里的真情,是沈从文给自然山水、给三姐张兆和的。这无疑是一册不管任何时候读都会动情的书。

223

一个小小花市对我有吸引。进去看,并没有特别,无非就是月季玫瑰、满天星、仙人掌、芦荟等等花草或多肉植物,却也觉得舒心悦目。我唯独看上她们一个大瓶子里水养的睡莲。一问,出人意料,便宜到让人不能相信,两元一枝。说是因为小店新开张,算是优惠顾客而做的活动。带回五支,分两个地方插养。认为美得像画,有些虚幻。

224

每一个人的脸都会说话,可以告诉别人很多东西。今天在中山路上看到一位美女,长得好,但看到她的时候,她正满身戾气,这样脸色自然不会好看。

  现在正值青春的女孩,很多都觉得,爱自己、对自己好一点,就是给自己买高档化妆品、名牌衣服和包包,出去游玩。她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爱自己的方式都是表面的、物质的、浅层次的,她们并没有真正关爱到自己的生命。

  应该尽量多地去了解自己的灵魂,关爱自己的身心,知道自己内心到底需要什么,然后,身体力行,让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归宿。这才是真正爱自己。

225

书本给了我数不清的智慧和情感。

226

刚入秋的日子,清早下床披一件薄衫,坐在窗口的藤椅上读一本喜爱的书。读到自己认为的精彩处,不读下去了,把书拿在手上,发出会心微笑。眼睛却望到窗户外边去了。窗外的百年银杏树叶还是很绿,在微风中轻轻扇动。这样的一刻,可以感到自己内心的清澈明净,对生命的流逝,也有一刻的心安。

227

世上没有白过的日子。人的眼睛最不会骗人。你所经历的一切早已融进你的血液里,伴你成长。

228

如果我们对人的脸进行细致观察,我们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脸部的轮廓,透过这些,我们还能看到这个人的性格和精神。

  我想起已故散文家刘烨园老师。他最后的日子,我随黑陶去济南的医院看望他。确实,他是一个严重消瘦的病人,躺在病床上。可见面的刹那,我还是有被冲击的感觉,从精神到情感。我的眼睛一下很热,有泪水涌上来。这一切出乎我自己的意料,可又是那么自然。病中的烨园老师,他的精神状态与面目表情,完全不像一个日子无多的病人,他身形瘦削,却丝毫没有软弱,他目光如炬,没有自哀自怨,疼痛稍轻的时候,他会微笑着说话……意志之坚强,待人之真诚,连他的护工都含着泪说,“这么好的人,真不多见。”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刘烨园先生。他消瘦的脸,让我深记。认识烨园老师,我感到很幸运。

229

树杈间的红色落日。

  我看到自己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张美得让人沉醉的图像。落日隐在稍远处河流那边的树影里,给细长的河水涂上了一层金粉。它们在微风中窃窃私语般闪烁着,动人心魄……在这一刻的景色面前,所有词语都显得苍白,看到此景的人更愿意进入沉默。

230

要我说,你只有面对自己爱的人,才会渴望那一个人也爱你,才会要想知道,自己究竟要怎样做,那个人才会爱你。

  这是一个道理。

  要不然,为什么人总是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才会表现得特别好呢。只有爱了,才会在乎。在乎其实就是爱的一种。

231

写作就是写作,不用寄托太大野心,不用附加太多东西。

  你写到位了,时间自然会留住你的作品,留住你。

232

朋友圈有个我比较熟识的女子,自娱自乐喜欢玩乐器。她说,前些天她和另一个人合奏经典曲目《月光下的凤尾竹》,一个是葫芦丝降B 调,一个是长笛c 调,结果无论如何也合不起来,怎么听也不协调。她由此结论:人与人也一样,其实都没有不好,不是他不好,也不是你不好,主要是调性不同,就难以融合。

233

山上的山楂花,还有两株红槐树的紫红花,煞美。山风吹过,拂过我鼻子的空气有一股甜香。我想是因为我记住了那个瞬间,所以,只要我有意回到那一刻,轻轻呼吸,我还能闻到那一阵空气中花的味道。

234

不管走到哪里,在时间里穿行,我都身背着自己的故乡与童年。无论它曾经有多贫瘠荒凉,童年总还是有快乐记忆。这一刻,我怀念在傍晚时的土路边玩“跳房子”的我们。

235

早晨,轻柔的鸟鸣声一阵,又一阵。窗外的银杏树上,我分不清它们是来自哪一只,一场绵密的雨正洗涤着晨光。我伸出手去,感觉夏天便又走近了一步。

236

好小说需要混沌,给人以回味,那些把一切都写透、都写明白了的,其实没有张力。

  对于人这个神秘的物种而言,难道,我们生命的本质不就是混沌的吗?

237

你看,愤怒而又通红的夕阳,就要烧开那一片湖水。

238

诗歌、散文、小说,没有哪个体裁是不需要好语言来成就的。更为重要的是,你还要在认识到语言重要性的同时,努力寻找到自己独有的语感,形成自我风格,拥有个性辨识度。

239

现实中,最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

240

深秋。一抹黄昏的晚霞里,大片收割过的稻田上空,一只陌生的白鸟,正在缓缓飞过。

241

我还是想写诗,想要持续不断地写下去。我还没有写出自己心中的那一首,我还没有写到自己想要的样子。

242

我喜爱的《贾科梅蒂的画室》一书中,让·热内这样写道:他常常用长时间的沉默来与他人对话,而这已然成为他最有魅力的时刻。

243

一张旧照片上,25 岁的自己打着一把红伞,面朝大海站在一块硕大的礁石上。她向我证明,我到过那一年的渤海,不是梦境。

  由这张照片,我想起了那次的旅途。我记起了车窗外那些向日葵,大片的、让我喟叹的向日葵,凡高画过的向日葵。它们正值开花盛期。

  乘坐的大巴车飞速向前,那些向日葵仿佛是旋转着,不断从我眼前掠过。而这有关向日葵的旅途,照片上是看不见的。它们在照片的背后。

  我忽然想,其实,每一张照片背后,都会有另外的风景存在。

244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说得少的那个。”

  学贯中西的乡贤画家吴冠中,曾经这样说。

245

车窗外,偶尔远处孤零零的一棵树,有遗世独立的超凡意境。我已深深感受到中国北方自然的辽阔。

246

汉语的美,爱的神秘,都是艺术。

247

《青木瓜之味》《夏天的滋味》,我着迷于越南导演陈英雄的诗人气质。他电影中的夏天看似安安静静,实则又充满了触角、魅力与诱惑。

  他镜头下的光影,有些压抑的空间,却又光线充足;那些果蔬的鲜艳色泽,潮湿或明媚的阳光,不明朗的暧昧的情感,人的燥热与树木的葱翠……一切冒着生活的热气,又充满了诗意之美。而这一切,也似乎没有全部呈现和打开,依然是在克制着。或许正因如此,他的电影,有一种难以言说、幽静的张力之美。

248

读虹影。了解她的早期生活。一边读一边感慨,很少有字不入我心。她写她与父亲(养父)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与女儿的关系……不知怎么,我是那么能够体会到她的心情,她心里的那些苦与爱。读到有些具体的地方,我甚至能够想象出她写作时的细微表情。

249

看完《金锁记》。从无锡大剧院出来,微雨。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这个话剧,由王安忆编剧,许鞍华导演,焦媛主演。

  焦媛所饰演的曹七巧形象,那种愤懑时接近歇斯底里的状态,她控制得那么好。她咒骂时间、命运,咒骂男人……焦媛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密集快速的语言,将曹七巧内心的怨恨、压抑、枯空,到最终扭曲至变态的心理,准确到位地表现了出来,堪称淋漓尽致。

  这样的表演是要靠天赋的,她几乎是让曹七巧“附了体”。能够抵达这样的艺术高度,一定是她对角色有着至深的理解,对表演艺术有着纯粹的爱。焦媛的表演,冲击了我的内心,令我叹服。

  张爱玲,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旧上海女人;王安忆,张爱玲之后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金马、金像奖最佳导演许鞍华;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四个女人在今晚的无锡大剧院,穿越时空,在艺术中相遇。

  忽然想起一个人曾经说过的话,生命如是好好演绎,可以很美好的。

250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这样一句话:“你永远不可能真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251

脑海里,依然会浮现那些遥远的黄昏,我十二三岁,在灶间烧一锅白米粥。我的一只手时不时地往灶膛里加黑色的煤,另一只手不停地推拉风箱,灶膛里的火随之旺了起来,摇曳、跳跃,变化无穷。一锅粥在灶间慢慢发出香味,在整座被河流包围的村庄散发香味。我看到自己流着汗的面颊。

  户外,风不知在什么时候停了,树叶纹丝不动。七月的天气,气温很高。远处的田野里,有人还在劳作,有人正走在归家的田埂上。天空忙着将燃烧的彤红晚霞,倒给家门前那片静默不语的灼热河水……再接下来,灶间就要比户外显得更暗黑一些,暮色开始收拢河流两岸。又一个夜晚来临……

252

似乎任何事物都有反光。艺术是源于自然,像塔可夫斯基镜头下大自然中的雾之美,我喜欢呈现它们时,他用的长镜头……

253

阅读是幸福的,喝茶也是。

255

四月午后的江南寂静。油菜花的香味铺天盖地、汹涌而来,仿佛是猝不及防的响亮叫喊。阳光那么干净,在明亮又清贫的村庄上空流动,在水面上流动,在油菜花上流动……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田,奔腾的金黄色与她特有的花香都在告知我,这是我熟悉的江南春天。

  静静的房屋前,面对浩瀚的花海,曾经有一个女孩的背影——她在独自默默看花。所有人都只能看到她的背影。她站在那里,看得出神。丰腴的蜜蜂在她耳边嗡嗡作响。更低处的河流潺潺发亮。此刻,当我再次追溯那幅图影时,画中的女孩便回过头来:她略显忧郁,目光清亮。

  在回望中,我与11 岁的自己再次相遇。

256

“二十三岁时,她第一次随父亲远游到华盛顿……”读艾米莉·狄金森,读到这句,特别有感觉。我甚至能想象那个画面,年轻、身材颀长的艾米莉气质优雅,一双大眼睛深邃灵动,像隐藏了深意的火焰,跟随在父亲一侧。看得出,她内心高兴得像一头小鹿,随身的长裙像一朵静止或移动的花……我接着想象她在费城邂逅的华兹华斯,那个男人——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想象他必须有着清晰的五官轮廓,说起话来条理分明,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是的,没有任何预兆,艾米莉·狄金森爱上了他,并且,深深爱上了他。然而不幸的是,华兹华斯已有妻室,这份纯洁而又炙热的感情,注定是无望的……

  远游归来后的艾米莉·狄金森变了,变得更为沉默、内向。她开始闭门谢客,躲避社交。她开始只穿白色的衣服,邻居偶尔瞥见她身穿的一袭白袍,称之为“白衣女尼”。情感与思想一样深邃的狄金森啊,让人心疼,她的心中有太多东西需要安放、坚守、纪念……白色,或许是最适合她心境与灵魂的颜色。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艾米莉·狄金森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然而,在她生前,她的作品却未能获得世人青睐,她的诗歌在当时只有10 首公开发表过。在她的有生之年,众人对她有诸多的不解与误会,有的甚至不怀好意。但是,这些并没有损伤她独特而又丰富的创作天分,即使什么都没有了,她还有诗歌。艾米莉·狄金森倔强而又坚定地埋头创作……正如那句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被她深锁在箱子里的大量诗篇,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礼物,在她离世30 年后,它们被重新发现,由亲友们帮助整理、结集,陆续出版。

  艾米莉·狄金森爱生活和生命,纵然她的一生是孤独的,然而她的孤独却又是美丽而迷人的、是有质地与深度的。

  1830 年12月10日—1886 年5月15日,是艾米莉·狄金森的在世时间。

  她终生未嫁。诗歌是她所有时间里最大的救赎。

257

春天总是莫名带给人好心情,空气也仿佛会自带一份欢喜。脱去棉鼓鼓的外衣,少女们露出的小腿和脖子也是春天。即使是走在路上擦肩而过的胖女孩,她身上穿着的与她并不相衬的蕾丝花裙,也显得那么好看。

258

有时候,一整天不想和人说话。内心里既没希望也没有绝望,心绪平静加灰色。这样的心情很难与人分享,也不愿与人分享。

  写不了一个字。甚至连阅读也难。呆呆与虚无对峙。你感觉自己在另外一个国度,等待一场疾病退去。

259

对于阿炳的《二泉映月》,中国音乐教育家赵沨说:“他的伟大的名字应该用黄金写在中国音乐史上”;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跑着听”;锡剧前辈艺人邹鹏回忆自己曾亲见的阿炳时说:“阿炳穷是穷,但志气蛮高……”

  看到这些,我在想一句话:“厄运助成功一臂之力”。是否真的是这样:如果当年的阿炳不是在生活上万般潦倒,尝尽艰辛与悲凉,他也就创作不出如今世人皆知的《二泉映月》。

260

有时候,怎么写或许比写什么更为重要,更需要人去付出深入的思考。

261

音乐和诗歌一样,要求于人的不是理解,而是对于沉默与迷醉的共同介入。

262

从南禅寺步行街穿过,在南长老街的拐角处,那个坐在手推车里的婴孩吸引了我。我走过时侧目看他,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也正好抬眼看我,并且发出调皮一笑。隔着空间,那个冲我一笑的小婴孩让我心生欢喜与柔软。他圆脸、双下巴,嘴角边是晶莹的口水,有着黑亮的眼睛。

271

写作要求一个人有思想,并且要独特,表达也是越独特越好。写作可以尽自己所能,往开阔里去,但做人还是喜欢简单。脱跳开一些俗气的人事,这样,心灵就能拥有更多自由。

272

我依然会怀念那一段时光——因为你,我的心常常像月满盈。我热爱自然里的一切,水墨的山水与云天,身边的花草树木与鸟鸣,全部带着一层清亮的光晕。

275

火车拐弯时有一种特别的安静与俏皮的美感,像驶进一片温馨的港湾。与另一列火车擦肩而过时,我才又看到了速度。两列火车瞬间显现了时间的另一种形式——飞逝。我坐在窗口读书。心里感觉到铁轨有些弯曲。有一道阳光打过来,手中的书——茨维塔耶娃的名字和我的身影,一半在光明里,一半在阴影里。

278

初秋窗外,那两棵硕大古银杏的叶子,这时还没有变黄,但它们的绿,已显得没有力量。它们的绿已经趋向于黄。仍有鸟儿在枝上跳上跳下,叽叽鸣叫,它们知否:季节正在更替,秋,在向更深处蔓延。

279

宜兴大觉寺。母亲是第一次来。从寺里出来往回走,母亲说,这地方倒是好,不烧香烧纸,只是用鲜花,清爽干净。

  午后太阳,把周边远近的植物晒得发亮。

  大觉寺正门口的墙壁上,用丰子恺的护生画来作装点。每一幅的内容都美好,让人心受益。母亲很喜欢那些画,告诉她,这个画家名字叫丰子恺。她不知道丰子恺是谁,不接我的话,自顾自说,这个人画的画,都是好心的画,是劝人为善的画,还都很有趣。

284

记得儿时,对从未见过的大海有过想象。那是冬日夜晚,在窗外呼呼的风声中,蓝色大海在我脑海的想象中,波涛汹涌,浩瀚起伏。

287

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据说直到上映前,还悬在审查之中。有人问娄烨,对此如何看待,娄烨回答: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拿起摄影机去拍,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忠于自己,忠于真实,忠于电影。

  娄烨的回答简单直接。同样也适用于当下每一位写作者。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看到的、感到的、相信的和想表现的。

292

生活是平淡的。而《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中,阿巴斯说:我想帮助你们在平淡中找到美。

293

也许是小时候在乡间长大的缘故,我对各种植物花卉的喜爱由来已久。还记得十一二岁时,夏天家里的长台上,总竖着我养的几枝荷。荷是在村庄与村庄间的野塘里采来的。

  到了秋天,田间地头,到处是开了花的马兰。一簇簇、一丛丛,像紫蓝色的火焰。马兰花用水养,生命很短。采回家,放在装了水的玻璃瓶里,感觉好看,但第二天就凋谢了。有时找不到瓶子,就用一只蓝白瓷碗。这样做通常母亲总会说我,她嫌弃养过花的碗再用来吃饭总有些异样。而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春天时可以插养的花最多。桃花、梨花、田野里的油菜花。

  冬天一到,这些花草全不见了。而这时,芦苇花却开了。飘逸的白色,空灵。随意剪下几枝插放就感觉家更像家,自己也更像自己。母亲嗔怪说,你整日就捣那点事。而我听得出,她的语气里,又是允许了我、肯定我的。

294

水是时间。为了美,她献上自己所有的影子。我有感知,水的荡漾,已然承载与表达了所有情感。

297

《月亮与篝火》。意大利作家切萨雷·帕韦塞说:时空阻隔了愈久愈浓的情感,昔日丰富而持久的秘密其实正是童年时的自己……就为这句话,我暗自认下他为知音。

298

那些遥远的早晨,我看到家门前大池河边升起的雾,东边上空太阳的金光。即便是在这一刻,我依然有胆量自信地说,对于美的感知,或者说美给予我的启蒙,是那么早。

299

时间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到了时间里。我们来的那一刻时间已经有了,然后,有一天你要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在时间里离开。这是每一个生命的真相。时间于我们不是取之不尽的。

  面对这苍老而又久远的时间,普鲁斯特说:事实上,我所熟悉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了;他接着又说,很遗憾,这些房子、林荫道和街巷,就跟时间岁月一样倏然消失了。

  时间中的消逝,也无时无刻不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