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天、高地、高音,用歌声诠释青海的歌者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海湖 热度: 16154

青海,这片高高在上的高原?;青海,?这块三江之上的净土,孕育着勤劳质朴?和豪迈洒脱的高原人民,坚守着雄浑苍?茫和神奇秀美的高美净土。在这片高天?厚土之上,大江大河里有流淌不尽的诗?意,雪山草原中有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一首首情真意切、大气磅礴的赞歌,那?一声声发自肺腑、优美动听的咏唱,都?是对这片高大陆的深情赞美和衷心热爱。?身处这样一片亘古绝世的大美高原之中,?怎会没有天籁之音的歌者。是的,高生?耀就是这样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天籁歌 者,他用歌声唱响了高天厚土的旋律,?用音乐留声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放歌高原,为故土和生命留声在高原上一路踏歌而行的高生耀 ,?回 望他走过的路?,?深深浅浅?,?曲曲折折?,?有?成功的自豪 ,?也有失落中的欣慰和奋发。?当他回首自己每一个坚定而稳健的脚步 ,?仿佛是在聆听一曲跌宕起伏的高歌。那?些时而沉静时而激越的音符 , 始终跳荡在?他生命的五线谱上 , 永远回荡在他的事业?舞台上。他相信 , 站在高原唱青海 ,?所有 的成功和失败 , 所有的付出和得到 ,?都是 因为他对歌唱事业的毕生热爱 , 而那一声?声最热烈、最真挚的掌声和喝彩,他都?会献给这片养育和成就他的高天厚土。

20 世纪 60 年代初 ,?高生耀出生于地处扼海藏咽喉、茶马互市的湟源县。60?年 代中期,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父母带着?4?岁的他举家下放到乌兰县铜普公社都兰?河大队生活。乌兰县纯朴而粗犷的民风?,?能歌善舞的人民,多元的文化交融 ,?给他 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就非常热衷于唱歌表演等文艺活动。 就读于乌兰县第一中学时期的高生耀,非常痴迷于唱歌,当时的中学音乐?老师祁玉岚发现这个眉清目秀、质朴老?实的学生很有歌唱的天赋,于是,祁老?师便把他吸收到了学校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祁老师的悉心辅导下,?他渐渐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开始登台演 出。高生耀记忆犹新,当时在学校演唱?的第一首歌曲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此时的他在?学校里因唱歌已崭露头角和小有名气。

1978 年 ,?剛刚恢复招生的青海省艺 术学校来乌兰县招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于青海省艺术学校的丹措老?师和其他三位老师来乌兰县招生。在班?主任的推荐和鼓励下高生耀走进了考场,?很快顺利通过初选,第二天他又被单独?叫到招生组的驻地——县招待所进行了?进一步测试,经过多种考试后,高生耀?成绩良好并当场拿到了体检表。后来,?据丹措老师回忆说?:“当时在那么多的考?生中,就看上了他一个人。”

在当时招收高生耀是有一些争议的?,由于他是地主家庭出身。最后,丹措老师 力排众议决定录取高生耀。他最终被青海?省艺术学校录取并成为该校恢复招生后的 首届学生,实现了他多年来埋在心中学习?音乐的梦想。高生耀满怀深情地说?:“丹措?老师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了,但她是我的伯?乐也是我的恩师,我会永远怀念她。”高生?耀从偏远的小县城来到西宁,学习声乐专?业 , 师从李慧琴老师,李老师为高生耀的?声乐学习付出了许多心血,在生活上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李老师和后来学校?特邀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倪承丰给了高生 耀声乐专业上的良好启蒙 , 为他日后的演?唱事业奠定了良好的舞台基础。高生耀说:?“当时如果没有旦措老师的慧眼发现和力?排众议的选拔,没有李慧琴老师的精心培?养,就没有现在走上音乐之路的我。”

1982 年 ,?经过四年的艺校学习,高?生耀毕业分配到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当?时为海北州文工队)工作?,?一待就是十年。 所谓“十年磨一剑”, 在这片也同样磨砺?过“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海北草原上 , 高?生耀用 10 年的时间 ,?砺练着自己的舞台 实践能力,增加着社会阅历 , 不断强化和?完善自己 , 尝试涉足多方面的业务领域?,?拓宽自己的精神视野 ,?提高自我驾驭能 力。在此期间,先后担任过团里的独唱、?节目主持、领唱、重唱、合唱等各层面?的业务工作 ,?也演过歌剧、平弦、小品、?相声,还从事过钢琴伴奏等工作。除此之外 , 还积极参与地方音乐教学事业和各?类文艺赛事活动 , 频频担任各种大型演出?活动的主持和评委。在培育新人、提携?后进的同时 ,?也让他发挥出“一专多能、?一能多用”的多项艺能 ,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激情。

1986 年至 1988 年 ,?海北州民族歌舞 团公派高生耀赴上海音乐学院和北京高?等音乐院校等文艺团体进修深造 , 相继师?从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胡逸文教 授 ,?原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宋一先生等。?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高生耀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除在学校刻苦学习音乐知?识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听国内外?著名歌唱家的音乐会,接受大师的洗礼和?熏陶。最让他深有感触的一次是在北京聆?听“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国际大师多?明戈的独唱音乐会,这次音乐会给他带来?的视听震撼,让他至今铭记于心。

  

通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和悉心求教 ,?无 论从专业技能还是舞台实践都使他获益匪?浅 ,?视野和观念也得到极大的拓宽和改变,?演唱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 回到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后,他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为团里的各项工作发?挥着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他的良好表现和?成绩,获得了海北州干部观众的称赞。

在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工作期间,他?的演出足迹走遍了海北州的山山水水,除了县乡的下基层演出外,还为州县培?训班学生上课。他说?:“我最美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海北的那片热土上,我感恩?海北那片神奇秀美的土地,感恩那里勤?劳善良和潇洒豪迈的人民,感恩扶我走?上舞台和帮助我的满当烈老师、卓玛措?老师、董金祥老师和王生瑛老师等,他?们都是海北本土优秀的艺术家,也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师长和朋友。海北,在我?内心深处早已成为第二故乡。”

20 世纪 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浪 潮下,团里的有些演员纷纷出走,高生?耀也萌生了走出大山追求更高一级舞台 的念想。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而成功?的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充分准备的人。1991?年 , 他参加了青海电视台藏历金羊年春节?晚会《金羊迎春》,?这是他第一次在电视 上露面。其后?,?他在第五届全国“青歌赛”?青海赛区的比赛中获专业组美声唱法“荧?屏奖”, 虽然这个并不是大奖,但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且首次获奖。随之,?在全省的文艺调演中海北州大型音乐舞蹈 诗画《雪山魂》中担任朗诵和独唱 , 这也?让他得以在省城的舞台上绚丽亮相。

由于这些演出获得成功且取得良好 的反响,高生耀被时任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团长的马伟民看中,马团长托人带?话让他报考省民族歌舞团,经过严格考?试,1992 年底 ,?他正式调入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

省民族歌舞团工作条件和各方面设 施自然要比海北州优越许多,但这里的?压力也很大。初来乍到的他知道,当时的?团里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有一段时间也?有一些不如意,但他很快就从种种不适应?中走出来,用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歌唱水平?得到了团领导的认可和肯定。并很快担任?了团里的独唱、节目主持等一些重要工作,?参加全国和省上举办的大中型文艺演出活 动,还频频在青海电视台的各种节目中亮?相。从此 , 人生的帷幕为他揭开了另一方?更为精彩丰富、更具发挥潜力的舞台。

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的高光岁月 里,高生耀先后参加第三、六、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二、?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东西部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青海高原文化旅游节、中国·青海?黄河文化旅游节、中国·青海郁金香节、?中国·青海昆仑文化旅游节、国际高原医?学大会、青海省双拥晚会、青海省委省政?府春节团拜会和省政协拜年茶话会等一系 列的演出。在上述一些重大的高规格节庆?活动中 , 他每年都要尽量从繁忙的演出事?务中抽出身来 , 热心参与 ,?积极配合。很?多大型演出活动,他全程参与 ,?倾情投入,?除负责组织协调,还参与部分剧目的录?音、录像、排练、表演主持、监台、剧务等。?在不同工种的实践锻炼中 ,?他对各个演出环节都有了系统全面的把握和了解,触类旁?通 ,?不断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和工作干劲。 多年来 ,?他的足迹遍布高原的基层厂 矿、企业、农村、医院、学校、部队 ,?将 自己的歌声带给每个热心的观众 ,?唱给每?一个在远方守候或思念家乡的心灵 ,?他自始至终都感动并快乐着。

  近年來 ,?为了满足青海对外宣传的需 求 ,?我省各类文化新闻单位、各级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 ,?都在积极有序地开展各?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 ,?进行自我品牌的大力宣传。面对这样的?文化契机和挑战,高生耀广泛参与各项?社会文化节庆和纪念演出活动。这既是?一座“经贸搭台、文艺唱戏”的双赢平?台 ,?也是一个可以提高歌唱水平和主持能?力的机会 ,?这对于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高生耀参与的此类活动 , 粗算之下?,?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也有几千场次之多。?其中 ,?包括有全国和全省专业文艺汇演、?宣传部门和本系统内的许多大型纪念活 动演出 , 以及配合全省及各州、市、县的?重大节庆赛事盛会的演出活动 , 还有各部?门各系统单位举办的运动会、党政军各?社会部门的文化艺术节、旅游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文艺演出。而他参与更多?的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义演活动、“三下乡”?的慰问演出,青海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藏历新年春节晚会以及电视文艺专题 晚会的演出等等。

  面对日益喧嚣浮躁的社会 ,?身为一个?将歌唱事业当作毕生追求的新时代文艺工 作者 ,?高生耀以热忱、真诚、严肃、敬业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事业和内心。因为对?自己有了既定的目标和要求 ,?无论从政治 上、业务上,还是个人素养方面 ,?他都严 于律己 , 加强学习 ,?力求进步。在业务上?精益求精?,?顺应时代发展?,?勤于思索观察?,?加强自身充电。并利用演出闲暇先后撰写?发表了多篇学术性的论文 ,?如《浅谈音乐?发音与嗓音保护》《浅谈从事歌唱艺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中国古典音乐中看?民族唱法的特色》等 ,?还录制出版《走进?青海》《昆仑石油情》《油田大合唱》等多?种盒式录音带和 VCD 光盘 ,?并为多部电视 专题片配唱插曲。

同时 , 他注重在竞争中求发展 ,?在比 拼中强实力。先后参与全国和省内不同?等级形式的声乐赛事?,?均获得奖项?,?曾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青海赛 区专业组美声唱法二等奖、青海省“樱?花杯”全省歌手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 一等奖、全省政务演出表演一等奖、全?省“长城杯”歌曲大赛专业组二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铜奖等奖项。

后来,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经过改制,?成立了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 , 高生耀通过?竞聘上岗 , 担任了院歌舞团团长一职。从?一名演员成长为一名文艺团体的管理者。?在管理者与领导者这一全新的舞台上 , 他?不断地摸索着自己全新的角色 , 寻找自己?恰当的定位。这期间,他带队前往中国和?蒙古国边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玉树抗?震救灾现场等地慰问演出,尤其是代表青?海省去海拔 5000 米以上的青藏铁路建设?工地慰问演出时,由于高寒缺氧,演唱歌?曲的高音部分时十分吃力和困难,有好几?次差点没喘过气来,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念和不怕苦的“青?藏铁路精神”硬撑了过来。

2012 年,?由于全国文艺体制改革,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转企,组织上决定把?他安排到他的母校——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任教。因为去学校一线教学是他长?久的梦想,他想把自己的所学和经验教授?给学生。到艺校后,他是艺校当时唯一拥?有正高职称的教师,他深感任重而道远,?于是决定要倾尽自己所有的声乐知识、舞?台经验,传授给广大学生,让他的学生们?在未来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和舞台。

  在艺?校,他?认真备课,?勤奋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他的精心讲授与指导下,有?多名学生成绩突出,在省内外各大赛事?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从教 8 年来,所带?的学生毕业后有的在青海省演艺集团和 各州、县文化单位担任独唱等重要崗位,?有的已考入外省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继 续深造,一些学生毕业后一直与他保持?联系,逢年过节送来问候,并时常请教?有关声乐和表演等方面的问题。

  在艺校工作期间,高生耀还应国际歌?剧教育学会的邀请,赴北京担任第六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与艺术歌曲演唱比赛 的专家评委,是青海省唯一的评委,这是?他的荣誉,也是学校和青海的荣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高生耀积极工作、努力拼搏时,却不幸病?魔缠身,罹患癌症。2015?年高生耀被查出?胰腺癌,病情非常严重。他在家人陪同下,立即前往西安,当即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的西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非常成功,?但尚需长达一年多的化疗。由于化疗的副?作用,他吃不下饭,经常恶心呕吐,体重?从?85?公斤骤减到?65?公斤。大家眼里昔日高?大帅气的高老师,被疾病折磨得瘦弱憔悴,?令人痛心,但疾病没有打垮他,就在休养?时间不长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拦,?又马上回艺校投入到繁忙又辛劳的教学工 作中。那是因为在他的心里放不下一个个?渴望知识的孩子们,不忍心耽误即将毕业?跨出校门的学子们。他总是很坦然地对家?人说“生死有命”。但生与死的区别就在于?活着就要体现生命的价值,生的意义就在?于积极地付出和奉献,而不是消极地退缩?与惜命不前。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采访与高生耀共事多年的同事和他 的学生时,他们对高生耀不无敬佩和感激?地谈到相处多年的友谊之情和师生之谊。 原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肖凤说?:“高生耀?曾是我的同事,工作上的好搭档,我们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生活中也是好朋友。?他为人正直、?真?诚、?善?良、?爱憎分?明、 有才华,工作起来非常认真。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国家一级 演员王春说?:“从歌舞团到艺校一起共事?二十余载,高老师对专业的热爱、执着,?对生活的热情、自律,让我十分敬佩!

从演员到教师,高老师一直秉承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信念,是值得我?们所有同事学习的榜样!”

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团长、国家二级?演员群毛吉评价道?:“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遇见,有些遇见教会你如何去爱,有些?遇见教会你如何去珍惜,有些遇见教会?你如何成长,在缘来缘去的遇见与离开?中,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亦师亦友的?好老师——高生耀。虽然高老师已离开?海北州歌舞团很多年了,可他始终把这?里当做他的根,从未间断过对我们团里?每一个人的关心。而我们每次遇到专业?方面的困难时,想到的第一个人也是高?老师,他也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光阴荏?苒,相遇几十载,高老师对我影响颇大,?这些年我与高老师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跟我可謂亦师亦友,他的艺术素养和品?德值得我一生学习! ”

青海省艺校高级讲师嘉华多杰道?: “我想用净、静、敬这三个字概括一下?我眼中的生耀老师。净?:生耀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阅历和资历的老同志,对人?生有着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感悟,也深知这是一个物欲横流、欲望膨胀的时代,?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通透干净、简单快?乐、平和的心。静?:生耀老师为人处世、 接人待物始终是那么的平和安静,不骄?不躁,温文尔雅。敬?:就因为生耀老师?对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有为之努力、无愧于心的平和心态。?这就是我作为同事眼中的高生耀老师!”

与其说省城的事业发展平台提供给 了高生耀一个更能发挥所长的大舞台 , 不?如说他的情感和事业已经汇入了一片更 加充满生机、激情澎湃的音乐海洋。他?所有的付出和得到 , 最终是时代、国家、?社会和人民所赐予的 , 他也必将竭尽所?有,倾情回报这份厚爱。

站在 2020 年 8 月的青海高原上 ,?高 生耀回想着四十年来在高天大舞台上一路 踏歌而行的足迹 , 仿佛又看到自己奔波在?激情岁月里的青春背影 , 聆听到那份为信?念和理想去执着追求的坚定心声。也许生?命没有休止符 , 因为他心中的歌声已经溢?满胸腔 ; 也许热闹的舞台总会离开那些掌?声 ,?但在一场注定不会谢幕的生命演出中,?所有的泪水和欢笑终将伴他一路绽放。

王伟 男,汉?族,笔?名,莫名。?8?0?后,青?海省西宁市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诗歌?及评?论上?百首(?篇)发?表?于省内外?报刊。出版诗?集《?江?湖》,?曾获?第?八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