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历史已永远记住了这个灾难时刻,玉树7.1级的强震使美丽的玉树碎了。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草原上的人们刚刚迎来一个新的早晨,高原牧区的许多人还在梦乡中,早起的学生刚刚走进教室、食堂或还在寒风飕飕的路上,顷刻间地动山摇,人没了,家没了。凄风苦雨,天公也在为人间悲哀!
地震的消息很快从三江源传到省城西宁,传到省林业局。单位立即组成三十多人的救援队由局领导带队赶往灾区救灾,我也有幸成为救援队中的一员。在短暂准备后,救援车队15日清晨在急促的警笛声中驶上通往玉树的路。
作为一名林业调查队员,不知多少次从省城走向玉树,走向三江源,去调查位于玉树市和囊谦县境内的江西林场、白扎林场的天然林资源,规划那里的绿色宏图。以往每次离开西宁走向玉树,总有一种去保护生态、美化自然的自豪感,唯有这次是带着流血的心走向玉树。109国道西宁出口处悬挂着“玉树救援通道”的巨幅横幅,路上急驶着一辆辆挂着救灾标语横幅的大小车辆,兰州军区的50多辆运兵车组成一条绿色的长龙,还有许多从甘肃、陕西來的车上装载的是吊车、铲车和篷布遮盖着的方便食品、帐篷、棉被、棉衣。一辆辆从外地赶来的救护车疾驰而来,听到救护车的鸣笛声,其他车辆纷纷靠边让路,公路收费站已开通了抗震救灾绿色通道。沿途的城镇、乡村、收费站和公路施工现场悬挂着抗震救灾的横幅:“奉献爱心,情系灾区”“与玉树人民共患难”,并为前往玉树救灾的人们建立了免费服务点,免费提供方便食品和开水、矿泉水。在这危难时刻,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为玉树抗震救灾做着努力,奉献着一片爱心。
4月的高原依然是隆冬季节,山坡上的积雪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救灾的路上显得异常忙碌,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源源不断地将救灾人员和急需的救灾物资运向灾区,每看一眼就让人流一次感动的泪水。前去救灾的每一个人心里都盼望着早点赶到灾区,因为早一秒钟,也许就能拯救一个生命。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废墟下的人们啊,坚持住!平日里十个小时就能赶到的路今天走了十四个小时,救灾的车辆都在争先恐后地赶路。当我们昼夜兼程赶到灾区时,昔日灯火辉煌的结古镇一片漆黑,先期到达的解放军、武警、公安干警、消防队和地方政府人员、僧侣们正在救灾,在一束束抢险救灾照明灯和手电筒的映照下,废墟中传来隆隆的机械声和人们的呼救声。
我们前往指挥部领取任务,指挥部安排我们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孤儿学校清理废墟,在废墟上给孤儿们扎建临时居住的帐篷和简易教室,争取早日让孩子们复课。孤儿学校是这次大地震中受到重创的单位之一。来到学校,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废墟,只见校门完全坍塌倒地,三层的学生宿舍楼夷为平地,四层的教学楼摇摇欲坠,两层的食堂也裂开一条条口子,多处墙面脱落。所幸的是大地震发生时202名学生正在食堂进餐,幸免于难。六名生病的学生在宿舍里被压在废墟下,师生们合力抢救并保住了孩子们的生命。在这次地震中孤儿们无一伤亡,而两位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孩子们。
我们走进学校时,校园里传说着师生共同抢救埋在废墟下的学生及温家宝总理刚刚看望慰问孤儿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的感人情景。就在我们等待分配救援任务的16日清晨,已于15日晚上到达灾区的温家宝总理一大早来到他彻夜挂念的孤儿学校,走向那如山的废墟,在废墟中捡起一本学生的课本沉思了许久。在校园里,温家宝总理握着孩子们的小手嘘寒问暖。
玉树高原清晨的气温尚在零摄氏度以下,看到孩子们衣服单薄,温家宝总理对当地的负责人说,一定要把棉衣优先发给孤儿学校的孩子们。一个小女孩低着头默默流泪,温总理捧着她的脸说:“孩子,爷爷看你来了,看着爷爷,笑一笑,要坚强些,困难总会过去的。”在孤儿学校,总理还察看了孩子们居住的帐篷,询问了伙食情况。看到厨师们在一口大锅里为孩子们做着热气腾腾的牛奶稀饭,温总理嘱咐道,一定要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温家宝总理主动提出与孩子们在校舍的废墟前合影。看到许多孩子啜泣不止,脸上挂着两行泪,温家宝总理安慰孩子们说,不要难过,生活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希望。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太阳都会照常升起。你们是不幸的,但又是万幸的,你们是孤儿,但并不孤单。党和政府会关心你们、照顾你们。无论你们是藏族、汉族,大家都是一家人,要互相照顾。你们从小生活艰辛,会更懂得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学习比别的孩子会更用功,将来会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温总理安慰孩子们,政府会为你们建一座更坚固、更好的学校,让你们生活好、学习好!
为了早日实现温总理的心愿,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我们来不及给自己搭建帐篷,先清理起校园里的废墟,在小山般的废墟上用双手搬开一块块钢筋连接的混凝土块,给孩子们开通了一条两米多宽的从住宿帐篷到校园和食堂的通道。在搬挖过程中,大家自觉捡起埋藏于废墟中的孩子们的课本、作业本,整理好后交给老师。
孤儿学校成为我们临时的家园,我们将帐篷扎在学生们的帐篷旁,学生们的三顶帐篷为男生宿舍,三顶帐篷为女生宿舍,两顶帐篷为教师办公室。我们白天为孩子们清理校园,晚上守护他们进入梦乡。
4月17日,在我们清理过的校园里,在临时搭起的板房教室里,学生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举行了震后复课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两天来,我们帮助施工单位夜以继日搭建板房校舍,让孩子们尽快走进了课堂。17日凌晨2时,时任省委书记强卫来到孤儿学校,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在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救援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灾后仅仅3天,孤儿学校的孩子们重新走进了课堂,成为灾区复课的第一所学校。
4月17日下午3点30分,师生们站在被损毁的教室前,向地震中遇难的各族同胞默哀。3点40分,省委书记强卫,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专程来到玉树孤儿学校,亲切看望学生,和学生们一起参加了升旗仪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地震发生80个小时后,孤儿学校的六十多名学生和十几名老师齐唱国歌,在灾区率先复课。仰望着旗杆上缓缓升起的国旗,唱起雄壮的国歌,学生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眼含泪水。在一旁肃立观看升旗仪式的我们30多名救援队员同样热泪盈眶。两天来我们一直和孩子们在一起,尽管我们只是为孩子们复课尽了一点微薄之力,但看到他们的笑脸,听到他们琅琅的读书声,每一名队员心里都无比欣慰、无比激动。
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是朗读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校园里救援车上卸救援物资的救援队员们听到孩子们朗读的诗句,百感交集,我们相信经历了大难的孩子们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愿他们远离灾难,安心学习,长大成人。
在校门口倒塌的校门旁,在废墟上支立的两口大锅里烹煮着孩子们的午餐,一股洋芋炒肉的香味飘满校园。在简易的帐篷伙房里,摆放着凉拌好的一大盆黄瓜。
看到孩子们在自己清理出的废墟上开始学习、生活,救援队员们开心地笑了。安抚好孩子们,我们的救灾任务转为卸载发放救援物资,随着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救援物资聚集到结古镇,孤儿学校校园成为临时的救灾物资转运站,每天要卸4卡车240多吨的救援物资,大家累得腰痛腿酸。强烈的紫外线让队员们脸上脱了几层皮,干燥的寒风吹得队员们的嘴角、手上裂开了长长的口子,指甲边起皮流血,但是没有一个队员叫苦叫累。最苦的还是吃饭难的问题,在救灾最初的一周时间里,队员们就吃过一顿热饭——清汤挂面,尽管汤面里被大风刮进许多灰尘,可大家感到那是一生中吃得最香的一顿饭。那几天每天都有从祖国四面八方为孤儿们运送来的整车的衣服、被子、大米、面粉、清油、挂面和炒面等救灾物资,每当给孩子们的救灾物资到达时,大家都抢着去搬运,让在地震中身心受到创伤的老师、学生们好好休息,力争减轻他们的体力劳动。
4月 18日下午2时40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玉树抗震救灾现场,在视察结古镇扎西大同村、玉树州体育场临时医疗救助点后,来到孤儿学校,看望正在板房教室里上课的孩子们。在我们临时的家园里,胡锦涛总书记看到有那么多救援人员在忙碌,走过来慰问大家,和救援人员逐一握手:“你们辛苦了!”在孩子们临时的教室里,胡锦涛总书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并领着孩子们大声朗读。我们在教室外听着胡锦涛总书记带领孩子们朗读的洪亮声音,不由得热泪盈眶。孩子们是玉树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他们是玉树草原上美丽的格桑花。他们虽然在早春受到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霜的袭击,但阳光依然照耀着他们。经历傲霜斗雪的格桑花一定会开得更美丽。
几天的救灾经历使我从心底感到,废墟不再沉寂,孤儿学校的孩子不再孤单!华夏大地上,人人在伸出温暖的手,去抚慰灾区人们的伤痛。在这片废墟上,一切都还在进行中,救援的军民正展开紧张的营救工作 。
对于经历了这场灾难的人来说,他们的伤痛也许一生都不会消失。站在废墟上,望着废墟旁挺立的、在高原迟到的春风里已展开嫩叶的白杨树,我忽然想起了冰心的一句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心中有爱就会使那些身心遭到震魔摧残的心灵得到抚慰;心中有爱就会使灾区的人们早日脱离梦魇,重建家园。
在救灾期间,得知位于通天河畔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也遭到较大破坏,省林业局局长、抗震救灾救援队负责人李三旦心里一直很惦记。4月21日下午,救灾物资分发已不再急迫,李三旦局长带着我和计划资金处等部门的负责人去查看纪念碑受损情况。来到纪念碑前,看到纪念碑顶端的巨形手掌下的二层碑体与下面的碑体严重错位,是整座纪念碑损坏最严重的地方。此外,纪念碑的基座、护栏等多处裂缝、错位、变形,有些地方出现破损和塌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是三江源的标志,在国人心中有很高的地位。2000年8月19日,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青海省玉树州长江的源区干流——通天河畔举行了盛大的揭碑仪式,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生态保护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
没有哪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像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那样牵动人心,甚至牵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碑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题写了碑记。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在地震中受损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将纪念碑的修复工作作为灾后重建中生态修复的一项标志性工作,专门作了安排部署。5月13日,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副省长马顺清在灾后重建专题会议上,明确要求尽快修复纪念碑,并将修复任务安排给省林业局。按照指挥部的要求,为了圆满完成保护区纪念碑修复任务,及时组织专家对灾情进行了评估,按照“修复还原,质量第一”的原则制定了修复方案,组织施工队伍于5月30日进场开始修复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于6月30日完成了纪念碑碑体、基座大理石板、大理石护栏、塌方、广场砖、外护栏、水渠等修复工作,重现了纪念碑的建筑原貌和风格。
在后来灾后重建的日子里,我多次参加建设规划工作,在玉树州临时搭建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板房食堂里,省领导、部队官兵和专业技术人员吃着同一锅自助餐,吃完饭都自觉地把碗筷放到指定的收集盘里。大家都在艰苦的条件下一心想着把新玉树尽快建起来。
每次去玉树,看着逐渐长大长高的玉树新城,心里一直关注着新建的州孤儿学校。2014年3月13日,青海电视台报道了玉树孤儿学校于3月10日建成开学的新闻,孤儿学校是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援建的,所以学校更名为“玉树州八一孤儿学校”。首批243名孩子穿上崭新的藏式校服,欢天喜地搬进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校园。每个教室都装上了液晶电视、广播、投影仪,还专门建有图书室、电脑学习室。学生由地震前的两百多名增加到五百多名,其中155名是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党和国家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给孩子们建起了新学校。我的耳畔又回响起胡锦涛总书记那亲切而洪亮的声音:“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作者简介:董得红,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发表以青海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散文200余篇14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出版散文集《行走在江河源》《江河源拾韵》《绿意柴达木》和《江河源随笔》。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