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不能管与必须管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 热度: 12951
  文 范树怀

  

  1

  辛辛与朵朵是邻居。两个小女孩同岁,长得眉清目秀,机灵、可爱,小区里很多人认识、喜欢她们。新学期开学,两个孩子上幼儿园了。进入集体生活后,她们有些不太适应。

  辛辛在幼儿园很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时常躲在角落里独自玩;她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感兴趣,做起事来总是拘谨、缩手缩脚;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她不愿意参与,躲在一边。

  朵朵和辛辛大不一样。起初送她去幼儿园,她曾多次哭闹不肯去;课堂上她总坐不住,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小朋友们一起玩,她爱抢别人的玩具,一起玩滑梯时把别人挤到一旁自己先上;遇到不高兴的事就大喊大叫;吃饭不合口味就把饭菜倒在地上。

  辛辛和朵朵为什么会变成这两种样子?老师和邻居们都很纳闷。

  我受幼儿园老师的邀请,分别对两个女孩子家庭进行家访,与辛辛、朵朵的父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终于明白了原因。

  2

  原来,辛辛的父母认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小时候就要严格管教,要有规矩。所以夫妇俩对孩子十分严格。满周岁的辛辛对什么都好奇,总爱用手摸,妈妈就打她的小手;两岁的辛辛捡地上的小石子、小线头、小纸屑,妈妈就强行让孩子把东西扔掉,并训斥一顿;三岁的辛辛和小朋友一起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妈妈就把她拉回家责备“看你把衣服弄得这么脏,你洗呀”。

  辛辛的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正是他们这些管教,使辛辛在幼儿园表现得缩手缩脚、呆板、胆小。父母不懂婴幼儿成长规律,不当的管控,给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婴幼儿的诸多行为是成长中的正常表现,比如周岁前后见到什么物品都要触摸,这是感知事物,发展触觉、视觉,促进智力发育的表现;两岁时捡地上的石子、线头、纸屑,是发展观察力、专注力的行为;三四岁时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看蝌蚪游泳,是满足求知欲。这些都是他们自发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智力发育、发展感官能力、完善身体器官、建构精神世界的需要。

  这些不能管的事情,父母却要过多管控,实质上是在摧残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抑制名项能力的发育、发展。周岁前后的小婴儿摆弄物品时,家长强行把他抱走,他为什么会大声哭闹,就是大人限制了他的自发发展,他对家长进行“强烈抗议”。所以,在保证孩子安全前提下,孩子的自由玩耍不能管。

  3

  朵朵是家中的宝贝,全家人百般呵护。朵朵在八九个月时就要看电视、玩手机,父母知道婴儿看电视、手机不好,但心疼朵朵只能依从她;一岁时一不高兴就打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只是笑笑;吃糕点咬两口就扔掉,奶奶拾起来自己吃,也不批评朵朵;两岁后到商场见到什么就要什么,不给买就在地上哭闹打滚,大人只好依从;在家吃饭时不合口味就“罢饭”不吃,妈妈奶奶就重新去做;爸爸想要管,奶奶不依,说“孩子长大了就会变好”。

  幼儿园老师给朵朵家里打电话,反映朵朵在幼儿园的种种表现,父母才明白,正是家长对朵朵的溺爱和百般依从,使她在幼儿园成为“小霸王”。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形成时期,婴幼儿不懂是非、不辨善恶,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什么样的经验、体验,就决定他养成什么样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

  涉及孩子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社会规范方面的事必须管,而且要严格管教,诸如打骂人、欺负小朋友、不满足就哭闹撒泼、不尊重老人等,这些必须严格管教,才能使小孩子分清是非善恶,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会做人的道理。

  管教并非打骂、训斥,可以通过暗示、批评和警示,必要时通过取消孩子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和最感兴趣的活动,以及关闭反思、冷处理等方式进行惩戒,方能让孩子明确是非善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朵朵的父母将必须管的事放任不管,溺爱孩子,使朵朵形成了不良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4

  我告诉辛辛父母,要放手让孩子成长,不能事事都管;告诉朵朵父母,有关孩子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方面该管必须管。明确不能管与必须管的界限,方能既有益于保护孩子的自发发展,又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莫愁 2022年24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