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巴金先生几件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 热度: 12170
  文/涟漪

  

  家教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93岁的原《收获》编辑彭新琪,回忆起巴金生前的几件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低调、自律和风骨传承。

“这不是我的交友之道”

巴金和靳以受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委托,晚年共同创办并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当时,靳以还担任着上海市文联、上海作协的常务副主席,但他仍每天都到编辑部上班,和大家一起组稿编稿。巴金不领工资,也从不到编辑部来,但编辑部的重要事情他都过问。要发的重要文章和特殊的约稿,包括每期清样,都是由年轻的编辑彭新琪送到他家里,请他定夺。编辑工作中,彭新琪耳濡目染,感受到两位主编相互尊重、真诚合作的精神。

  1931年,巴金和靳以的短篇小说在郑振铎任主编的《小说月刊》上同期发表,经人介绍,靳以和巴金成了朋友,并且都与郑振铎有联系。1932年,靳以接编大型文学刊物《文学季刊》,找已有名气、很有经验的郑振铎一起合编,并邀请巴金、冰心、李健吾、李长之、杨丙辰等任编委,而具体工作多为靳以一人承担。巴金去北平看望沈从文时,就和靳以住在一起。晚上在书房里,两人对着一盏台灯,工作到深夜。巴金在那里帮着看稿、校对,对这本刊物充满感情。

  有一次,巴金和靳以又坐在一起谈工作,谈起怎样把刊物编得更好,怎样组织新的稿件。靳以说:“家宝(曹禺本名万家宝)有一个剧本在这里,放了几个月,你看看吧!”巴金当晚一口气读完剧本,被深深感动了。他后来还说,读这个剧本流了四次眼泪,为此还引起一场笔战。巴金把这个剧本推荐给了郑振铎,在1934年7月1日出版的《文学季刊》一卷三期上一次性刊登完。这部作品就是《雷雨》,正是当初两人的合力推荐,才让这部经典得以顺利出版。巴金和靳以虽然由于战乱和工作变动有时分开,但友谊从未中断。

  几十年之后,《文学导刊》的两位主编郑振铎和靳以早已作古,巴金历经动乱声誉更高,但不知什么原因,坊间却出现了《雷雨》是由巴金发现的各种议论,并且沸沸扬扬起来。巴金曾多次表示不愿别人写文章“表扬我而把我的朋友扫一下”。他说:“我死了,也难闭上眼睛,因为这不是我的交友之道。”

“这只是个书面发言”

1978年1月,《诗刊》发表了和毛泽东1965年7月写给陈毅有关谈诗的一封信。上海作协主持日常工作并分管刊物的钟望阳当即邀请上海文艺界知名人士座谈。

  彭新琪说,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巴金因故没能参加座谈,通过电话向钟望阳请假时,钟望阳对他说:“不能来发言,就书面发言吧。”为了兑现这个承诺,巴金赶写了一篇六百字的书面发言稿。他在发言稿中表示对读到这封信很兴奋、很高兴。“信”的发表是整个文艺战线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巴金笔头一转,由此谈到了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联系他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说明“深入生活、观察分析生活固然重要,但还要通过人物,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强调“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人物,没有生动的形象,作家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就无法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的心”。

  彭新琪评价说:“其实,这是一篇非常生动的有关文学创作谈的文章。”钟望阳随即将文章交给了编辑部。编辑部理论组看后准备发在《上海文艺》上。当时,彭新琪已调至《上海文艺》当编辑。她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我把发稿的时间告知巴老,他当即表示‘这只是个书面发言,现在这样不要发’。”彭新琪问他:“那是不是拿回来给您修改后再发?”巴金想想说:“好嘛!好嘛!”就这样,彭新琪把巴金的意思带回编辑部,于是稿件被注明拟改后发,并且又交回彭新琪手中。

  后来,彭新琪已经记不起来,当时究竟是什么原因,这篇稿子会一直搁在她手中没有修改。直到1994年3月,她去看望巴金时提到这篇发言稿,巴金很清晰地回答说:“记得,那是书面发言。”彭新琪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巴老神情淡然,也没有说要拿回去看看。”巴金对自己文稿的处置,除了严于把关,以及他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源于他做人的品格。

“请不要提到我爸爸”

彭新琪1957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到《收获》杂志社当编辑,并开始为巴金做助手。

  谈到巴金的一对儿女,彭新琪可以说是看着他们长大的,相当熟悉。李小林继承父业进入《收获》当编辑,弟弟李小棠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机关工作。

  彭新琪回忆说:“1986年春天,李小林对我说,李小棠写了篇小说,她看了感到很有些基础,还有些黑色幽默。”当时李小林已经给李小棠提了修改意见,小棠在改。过了几天,李小林把改好的小说带给彭新琪看。彭新琪以一个资深编辑的眼光,感觉这在当时是有新意、有深度的作品。她当即建议发表,并将她的看法告知了李小林。

  让彭新琪没想到的是,李小林特地关照她说:“送审时,请不要提到我爸爸。小棠还叮嘱过发稿不要用他的真名。”彭新琪一下子就明白了,巴金的儿子不愿意靠父亲的声誉跻身文坛。”彭新琪不无感触地说:“照理,李小林应该是这篇小说的第一编辑,可她作为主编,却不愿意借用自己手上的职权去发表自己弟弟的处女作。这样,这篇被署名李晓的处女作的推荐权就落到了我的肩上。”彭新琪尊重姐弟俩的意见,在发稿单上写下了审读、推荐意见,其中没有一字提到巴金。

  稿子很快就送审通过了,署名“李晓”的小说《机关轶事》发表后大获好评。“当时谁也不知道小说是巴金的儿子写的,谁也不会想到李晓是李小棠的笔名。”《小说月报》想转载这篇小说,打来长途电话,找责任编辑索要作者简历,彭新琪信守当时对李小林姐弟的约定,没有透露李晓的身份。后来,也许是为了汇寄稿费的需要,《小说月报》从彭新琪这里要去了作者的地址,细心的编辑这才从地址上发现了端倪。

  《机关轶事》发表后,李小棠很快应约为《收获》写了小说《继续操练》。李小林自然又是最先读到这篇小说的编辑。《继续操练》发表后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彭新琪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责任编辑,被冠以“处女作助产士”的美誉。可彭新琪坦率地表示:“李晓作品的‘助产士’应该是他的姐姐李小林啊!”

  巴金为人处世无私、坦诚。这种文人风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子女,渗入他们的血脉,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处世,形成了他们淡泊名利、洁身自律的家风。

  莫愁 2022年1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