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宜龙介绍红色家庭展
目睹松毛岭保卫阻击战
钟宜龙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他出生不久,亲生父母就被反动民团杀害。后来,他被同村的革命党人抱到了松毛岭脚下的养父母家。钟宜龙的养母是当地有名的妇女游击队队长涂从孜。1934年8月,蒋介石纠集六个师和一个炮兵团的兵力,向长汀县东大门松毛岭逼近。9 月23 日上午,松毛岭上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松毛岭保卫阻击战”就此打响。年幼的钟宜龙看到,飞机不断在头顶上掠过,飞机和大炮炸得整个松毛岭都在颤抖,不计其数的红军战士在此壮烈牺牲。
钟宜龙所在的长窠头村,驻扎着红军战士医疗队,只见一批又一批的伤员被游击队员和乡亲们抬下山救治。“当我看到母亲和几个大人抬回一个个血肉模糊的伤员,吓得连哭都不会了。许多重伤员来不及抢救,就牺牲在担架上。”当时家家户户都住满伤员,钟宜龙说:“母亲救活了很多命悬一线的战士,但也有很多人因为伤势太重牺牲。活下来的战士要参加长征,牺牲的战士只能被草草掩埋在荒山野岭。”
红军与敌人血战七天七夜。这场战役是红军长征前在东线的最后一战,一万多名红军将士和长汀地方武装战士永远长眠于山岭间。将士们用生命为长征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松毛岭战役结束后,钟宜龙的养父钟大廷也随第九军团出发,再也没能回家。他后来才知道养父在江西与敌人作战时牺牲了。
大部队转移后,养母涂从孜带领游击队和乡亲们,夜以继日地上山搜救受伤的红军战士。
为三千烈士建纪念碑
1950年冬天,当时担任长汀县中复乡治安和武装委员会主任的钟宜龙,带领一千多名民兵,配合解放军去松毛岭一带开展剿匪工作。松毛岭南北绵延四十多公里,东西宽约十五公里,山峰险峻,森林茂密,数以万计的土匪藏身各处。为了逼土匪现身,战士们在山上放了一把火。匪徒们被大火逼出来,纷纷缴械投降。但眼前的景象令钟宜龙热泪盈眶——茂密的青草化为灰烬,露出漫山遍野的尸骨,还有弹壳、弹片、口杯等。眼前的景象也让民兵战士们颇感震撼,不少人顿时泪如雨下……“一定要让这些烈士入土为安!”那一刻,这个念头如钉子一样深深地扎进了钟宜龙心里。
此后,钟宜龙钻进深山密林中,开始寻找红军烈士的遗骸,一些党员干部和村民也纷纷加入收殓队伍。他们夜以继日挨个山头仔细搜寻。在随后三年多里,众人顶着烈日与寒冬,以平均每天三具遗骸的速度,搜寻、整理当年松毛岭战役中牺牲的无名烈士遗骸。
为了给这些烈士建墓碑,钟宜龙和妻子涂成秀省吃俭用,攒下一点钱就去买水泥、砖头,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烈士家属也纷纷加入。
1953 年8 月1 日,在离村十几公里的松毛岭半山腰建了一个两米多高的红军无名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下面,是钟宜龙和大家三年来搜寻到的三千多具无名烈士遗骸。
原以为让烈士入土为安就够了,但看着纪念碑上寥寥数字,“红军”两个字就代替了三千多名烈士的姓名,钟宜龙不甘心,决定为这些无名烈士找名字。
但有的烈士家庭全部遇难,有的没有登记入档,查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确认烈士身份,钟宜龙就拿着户口登记表走访同村和邻村幸存的老红军家庭。从1928 年到1934年参加革命的烈士名单以及他们的点滴故事,他都一一整理、记录下来。
1993 年,长窠头村兴建水泥厂。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了不少被掩埋的烈士遗骸。当时,钟宜龙在外地,儿子钟绍锦将这个消息打电话告诉了他。“我可以肯定,这些烈士是当时经救治无效而牺牲的战士!”钟宜龙嘱咐儿子,一定要妥善处理好烈士的遗骸。
按照父亲的嘱咐,钟绍锦和另一名烈士遗属一起将这些烈士遗骸细心收集起来,等父亲回家时,他们将英烈集中安葬到了无名烈士墓旁。
用毕生积蓄建家庭红色展馆
每找到一个名字,钟宜龙都会买上香烛,郑重地来到墓碑前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平日里,他也会去那转转,清除杂草,擦拭墓碑。为了将烈士的名字和事迹更完整地记载下来,他跑图书馆、纪念馆、走访相关人士的家属,也因此用掉大部分工资。
过完85 岁生日后,钟宜龙身体大不如前,家人不再让他一个人去松毛岭,他却闲不住。2016 年,钟宜龙拿出毕生积蓄,腾出居住多年的祖屋,自费筹建“家庭红色展馆”,将收集到的革命资料陈列出来。
跨进大门就是展厅,墙壁上贴满了钟宜龙搜集、整理和排版的资料:红军当年在南山镇驻扎时留下的标语,当地革命烈士的调查表和老照片,钟宜龙撰写的文章……
“所有资料都是他自己搜集整理的,展厅的布置、排版也是他亲力亲为,我们和奶奶只是做一些辅助工作。”钟宜龙的孙女说,“虽然墙上的排版不完美、不精致,但每一位家人以及来过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爷爷的家国情怀。”
如今,钟宜龙在家里忙着“红色家庭展”,涂成秀便承担了所有家务。接待来访者时,涂成秀不厌其烦地为客人端茶倒水,一遍遍地擦拭着展板。钟宜龙讲述红色故事时,她就像学生一样,坐在一旁认真地听。
钟宜龙不仅为烈士殓骸立碑,还坚持每年清明节为烈士扫墓,这一坚持就是六十多年。从弱冠到耄耋,钟宜龙年岁不断增长,但他对烈士的崇敬之心丝毫未减,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都坚持走过一个又一个山头,祭扫每一座烈士墓。在他的感召下,村里人也随同他一起祭扫,红色精神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间。
截至目前,钟宜龙的“家庭红色展馆”已义务接待了上百万人。2022 年元旦前夕,他的事迹被发到网上,感动了无数人,不少大学生提出想当志愿者。
“守护他们,就是守住历史,守住心灵,守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信念。”93 岁的钟宜龙坚定地说,他早已将发扬传承红色精神当作自己唯一的使命。
莫愁 2022年5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