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照片
坐在运河岸边,晚霞浸染层云,凌万兵低头看着河水中的云影。波光粼粼,影子随着水流波动荡漾开来,也勾起了凌万兵对往事的回忆。京杭运河流贯宝应县泾河镇,凌万兵就出生在这片被运河滋润的故土上,他会告诉每个人:“我就生在这里,一个叫作泾农村的地方。”泾农村是凌万兵生命的纽带。母亲余红英在这里将他诞下,如今,母亲因病去世,故土就又多了一层含义。这层含义中,既是思念,又是遗憾。“一切都很仓促,母亲突然走得那天,我才发现,竟然找不到一张母亲好看的照片当作遗像。”凌万兵自责,但为时已晚。那几天,他夜不能寐。
有的人知道了遗憾就会去弥补。这正是质朴的农村文化润透在凌万兵心中的反馈。他举起手中的卡片机,拍下了眼前的霞光。凌万兵决定,要为老人们留下最美的夕阳照片。
凌万兵决定先从身边的敬老院做起,免费为老人“拍小照”(扬州方言)。“十多年前,老人对我很警惕,都不配合,觉得我是骗钱的。”不仅不配合,有的老人还对他破口大骂。凌万兵并没有退缩,他觉得老人的心是因为孤独才变得封闭,而他只想叩开这扇心门,让霞光点缀他们的美丽。
照片背后的故事
终于,有一位老人松了口,给了凌万兵一次尝试的机会。凌万兵请老人来到光线较好的窗下,为老人简单拾掇一下,按下了快门键,老人的影像被定格到了胶卷上。凌万兵兴冲冲地赶到冲洗店,为老人洗出照片,送了过去。其他老人看到这个小伙子并不是来骗钱的,于是接二连三地围拢过来,请他为自己拍照。“对于他们那个年岁的人来说,拍照是一件稀罕事,一辈子可能只有身份证照片和寥寥无几的照片。”对于老人们来说,一张好看的照片,或许是让今生不被湮没的一个梦想。后来,甚至不用凌万兵指导,老人就会调整好姿态,把自己容光焕发的一面展示出来。有的老人开始主动和凌万兵聊天,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做过公益,那时候学雷锋,邻居生病了,自己每天都会做好饭端给邻居。有的老人告诉他,自己很想给在外地的儿女寄一张照片。老人们的话在凌万兵听来都是别样的鼓励。
一幅幅看似简单的构图背后,却有太多故事可以说。十多年来,凌万兵拍了五千多张老人的照片,也积累了五千多个老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给我的启迪都是不同的。”在和老人相处拍照的那段时间,以及把洗好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中的片刻时光,让凌万兵听到、看到了他们生命深处的故事。泰安镇敬老院里的盲人婆婆,是凌万兵第一次尝试给看不见光影的人拍摄。很多人不明白凌万兵的想法,老人这辈子都没见过自己的模样,拍下来又能如何呢?凌万兵没有和质疑的人解释,只是默默收拾好一片地方,盲人婆婆在他的牵引下坐到了拍摄的位置,微微咧嘴,旁人都能看出来,老人是勉强在笑。她也知道,无论拍出来的模样如何,她都无法感知……隔了几天,凌万兵专程把照片送了过来,盲人婆婆激动得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照片。身边的老人都善意地告诉盲人婆婆,这张照片把她拍得特别好看、特别年轻。盲人婆婆更加激动了,她用指尖摩挲着光滑的相片纸,仿佛能够通过指尖感受到自己的影像。凌万兵看到盲人婆婆此刻的笑容无比真诚。“这就是我做的事情最大的价值。”凌万兵说。
定格最美夕阳
文昌路和汶河路交叉口,矗立着明代扬州府学的魁星楼,扬州人把它唤作“文昌阁”,久而久之流传了下来。文昌阁是扬州的地标,扬州建城2500 周年城庆那段时间,凌万兵就在文昌阁前设了一个公益岗亭,为老人及其家人拍照。但大多数时候依然是老人来,孩子们在外地工作、学习,是老人们共同的解释。“那年,我很想拍下2500 个家庭做纪念,但到最后只有几百个老人来这里拍照。”尽管其中不乏结婚数十年的银发伴侣,但那种家的感觉,却依然因为黑发人的缺失而显得有些遗憾。这种遗憾,不仅是凌万兵的,也是黑发人的。有一天,凌万兵的手机上显示出一个陌生号码。凌万兵接通后,电话那头的人问道:“凌先生,我知道您曾给我母亲拍过一张照片,请问还在吗?”凌万兵详细询问之后,从自己的影集里找到了老人的照片,望着这位老人,凌万兵突然想起来,她在拍照时说起过在海外工作的儿子。物是人非,老人已故去,孩子回国,只是为给母亲找一张合适的遗像。约好地点,凌万兵带着照片过去,远远看到一个斯斯文文的中年人。他看到自己母亲的照片,眼泪瞬时间涌了出来,“妈妈,我回来了。”这句话直到今天,依然在凌万兵的耳畔回响。在无数思念之夜,他也多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妈,我回家了。中年人对凌万兵万分感谢,并告诉他,这一趟再去国外,他会带着母亲的这张照片。
生死成了影像里不可能不渗透出来的气息。这种气息,也让凌万兵更珍视自己的使命。很多老人一辈子可能只有一张拿得出手的照片,而这张照片,或许就会是他生命终点的仪式上所用的照片。“我曾经为百岁老人拍下照片,三天后,他就去世了。照片洗出来时,也只能成为老人的遗像。”但这并不阻碍凌万兵用心拍摄,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以后,他到连福社区继续为老人们拍摄。而这些老人的孩子,也渐渐和凌万兵合作起来,当他们有空的时候,也会参与到服务老人的活动中,比如陪其他敬老院的老人聊天,为老人们理发……原本的“拍小照”变成了更多元的服务,原本的一个人,凝聚了一群人,凌万兵干得更起劲了。
莫愁 2022年5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