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苏州丝绸博物馆:衣被天下,锦绣中华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 热度: 9338
  文/钦若

  

  苏州丝绸博物馆

  

  绛色缂丝彩云金龙纹蟒袍

  

  藏青地富贵牡丹纹漳缎女服

  从《诗经》里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到《敦煌曲子词》里的“皎皎绮罗光”,从《红楼梦》里令人遐想的“轻烟罗”到王安忆的《天香》里名动一方的织锦绣画,丝绸就像一段轻盈的梦,从岁月的彼端缥缈而来,缱绻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只是很多时候,丝绸在中国文化中更像是一种随处可见却浸润无声的衬托,无论是画作里的轻纱薄绢,还是诗文里的锦缎绫罗,它们都很少以主角的身份出现,而常常是以自己的光辉渲染出“主角”的万般光彩。

古今交叠铺叙丝绸历史

1991 年,作为丝绸之都的苏州,建成中国第一座以丝绸为主体的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姑苏区,与北寺塔风景区一路之隔,在碧树秀水、宝殿灵塔旁徐徐讲述着丝绸的前世与今生。

  苏州丝绸博物馆有两大主要展览空间——历史馆与现代馆。两馆相连接,铺陈出一段延绵数千年的丝绸之路:从远古先民开始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到现代丝织工厂吐丝出缎、批量生产,从新石器时代的丝织残片到现代社会的成匹绸缎。走过历史馆与现代馆,我们看到丝织机器从花楼织机到机械织机,越来越精密;丝织物品从毫无纹饰的平纹织物到图案繁复的宋锦、漳缎,越来越精美。两馆相对照,奏出音韵不同的今古乐章:同是织锦染绸,历史馆里演绎的是机杼声声,现代馆里表现的则是机器轰鸣;同是锦衣华服,历史馆里陈列的是衮服蟒袍,现代馆里展出的则是皇室婚纱;同是织绣工艺,历史馆里讲解的是“通经断纬”、无法用机器复刻的手工技艺,现代馆里介绍的则是数码丝绸技术。

  从历史馆到现代馆,苏州这座古城的千年丝绸织造历史跃然于眼前:宋元时期丝织业重心转移至江南,姑苏城内万家烟火,成为桑蚕重镇;明代苏州设立苏州织造局,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厂座落姑苏,于是半城机杼,比户皆纺;到了清代,苏州织造局与江宁织造局、杭州织造局并称为“江南三织造”,同时民间丝织业规模发达,整个苏州绸庄林立,商贾云集,而天下衣被也多赖此乡;如今,虽然官营的丝绸织造局早已不再,但以苏州振亚丝织厂、苏州东吴丝织厂等为代表的丝绸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东风中涌现出来,品质精良的现代丝绸内销全国、远供海外,现代馆里的精品丝绸样本和戴安娜王妃真丝塔夫绸婚纱标志苏州丝绸延续着千年的辉煌。

  

  古代馆内景

  

  现代馆内景

  

  花楼织机

特色展览再现丝绸灵韵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里,当一件件工艺复杂织纹精秀的丝绸展品呈现在眼前时,参观者一定会好奇这些繁复的古代织品是如何生产的,而那精湛的手工技艺又是否还在传承。于是,博物馆的特色展览就为参观者重现古代丝绸织造工艺,讲述现代丝绸的传承与研究。

  缫丝织绸必然从种桑养蚕开始,博物馆里的桑梓苑还原了苏州养蚕人家的景象。一方桑园种着各色桑树,油绿的颜色透出太湖之滨的苏州那温润的气息,绕过回廊走进桑农家中,蚕房里的蚕虫或在食桑、或在吐丝、或在结茧,那些细弱的“沙沙”声营造出浓郁的蚕桑民俗氛围。

  走过桑梓苑来到馆内,一架高大的花楼织机伫立眼前。跟大多数博物馆展品只是单纯地作为陈列品不同,这架花楼织机正被挽花工和织花工熟练地操作着。织花工坐于机旁,脚踏竹竿,抛梭引纬,挽花工坐在机上与织花工上下呼应,将“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九个动作一气呵成,在机杼声声中纺出惊艳绝伦的花色,展现传承千年的精湛工艺。

  其实丝织工艺发展至今,已多是机器替代人工,这种古老的手工技艺需要专业的人研究、学习和保护才能得以传承。苏州丝绸博物馆里常设的“钱小萍丝绸文化艺术馆”就是主要用以介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织造技艺及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她的研究成果与艺术作品是宋锦技艺在当下流传并至臻完美的见证。

绝世精品承载非遗技艺

与宋锦技艺同样珍贵的还有非遗厅里展示的苏绣、漳缎和缂丝。它们同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性作品就收藏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中,一瞥惊鸿,明艳岁月。

  在四种非遗技艺中最令人熟知的还是苏绣。苏绣是苏州地区以精细雅洁生动为特色的闺阁绣、皇宫绣及各类日用品绣的总称,始见于三国,成熟于明清,流传于当今。苏绣的技艺主要体现在用多种针在丝织面料上牵引各色丝线,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独具神韵的艺术图案。传统的苏绣针法有平绣、条纹绣、点绣、编绣、网绣、纱绣、缤纹绣、变体绣、辅助针法九大类,技法繁多,织艺复杂。博物馆里的清代绣寿星就可见绣工精密、针法活泼、色泽清雅又富于变化等诸多特色,实为苏绣代表。

  苏绣是中国绣艺代表,而宋锦、漳缎与缂丝则是纺织工艺的巅峰。对于现代人而言,只听这些名称并不能区别其特点,但博物馆里对应的藏品则让人一目了然不同纺织技艺的不同风采。

  一幅黄地凤蝶牡丹锦采用重纬织锦工艺织造出丰富的凤蝶、牡丹等组合图样,从坚韧致密的质地到绚烂富丽的色彩,从繁多却协调的主体图案到横襕间装饰性的莲花纹、万字纹,无一不体现着宋锦馥郁华丽的特点。

  漳缎缺少宋锦的绚丽多彩,但在工艺上却更加复杂而精湛,而制作漳缎的提花绒织机更是中国古代花楼织机中功能最完善、构造最复杂的一种。为何称为“提花绒织机”?因为漳缎就是在缎面上纺出触感绒细的花纹,称为“缎地起绒花”。馆里收藏的一件藏青地富贵牡丹纹漳缎女服就是完整的漳缎杰作。

  相比而言,馆里的另一件衣袍却更加耀眼,那是一件绛色缂丝彩云金龙纹蟒袍,水波祥云金龙玉蝠,图案奢华而复杂,远望似是一件绣品,近看才知这些繁复多样的图纹并不是绣上的,而是在纺织的时候用五色丝线纺进去的。缂丝又称“刻丝”,果然如同将丝线刻入绸缎,雕成画作,也难怪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巡游一周,一种感动油然而生,感动于那些柔丝软缎在一代代灵心巧手里铺写出锦绣年华,感动于那些古老的文明在岁月的涤荡中依然绵长悠远,坚韧不拔。

  莫愁 2021年1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