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总爱说“不会”。比如他常做作业到很晚,问原因,回答说“不会”;周末让他帮忙做家务,回答说“不会”。我很担心他没有责任心,我该如何引导他呢?
AA孩子在行为方面出现状况时,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对孩子进行道德判断。比如当孩子常常说“不会”,就担心他没责任心。
这样做有几点坏处。一是激发孩子对立情绪,难以与孩子合力解决问题;二是阻塞交流,很多孩子越大越不喜欢与父母对话,正是此因;三是让父母止步于简单定论,不愿深入了解事情真相;四是面对评判,即便有的孩子激烈反驳,内心却可能接受了“我不够好”的说法,埋下自卑的种子。那么,孩子总说“不会”,父母更合适的做法是什么?
说“不会”背后隐藏着内在动机
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即便他自己还不清楚。了解孩子为何说“不会”,可以观察他就此得到了什么。父母问为什么作业一直做不完,孩子说“不会”,他得到了父母的代劳。请他协助做家务,说“不会”,他得到了坐享其成,空出时间可以做喜欢的事。
这个“不会”就像一把神器,一旦念出口,就能“操控”别人,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何乐而不为?甚至,有的孩子会将“不会”当成一条做事捷径,从中感受到自己的“聪明”。
所以,很多父母眼中的行为问题,在孩子那里却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主动选择。不能洞察到这个根本分歧,父母就无从协助孩子成长。
说“不会”背后隐藏着人生风格
想明白一个人为何这样说话、那样行事,要将其语言行为放在更大的背景中去理解。想搞清楚孩子为何说“不会”,并习惯借此受益,就要察觉他的人生风格。所谓人生风格,通俗地讲,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选择出演的角色,比如“一个不断战斗的征服者”或者“一个常被忽视的可怜人”。也可以用更学术的词语表达——人格原型,即个性模型,四五岁开始形成。
轻易表达“不会”的人,在面对小挫折时,倾向于放弃努力,转而求助他人。其人生风格中,很可能包含无法独立、缺少能量、消极退缩等因子。这些因子还可能迁移,影响到人际关系、婚恋关系等各方面。
但就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而言,还需考虑更多背景。他所处阶段为儿童期后期,自我意识、思维结构、情绪感受之类,都在飞跃发展中。这个阶段,父母用心陪伴,协助孩子逐渐完善人格是重中之重——在不完美的自己身上发掘出创造性自我,在充满挫折的现实中建构不断超越的行为模式。
说“不会”背后隐藏着亲子模式
每个人的人生风格,都不是凭空而来。父母如何看待对待孩子,是影响人生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跳双人舞,为了让舞蹈持续进行,两个人的舞姿要协调,一方变换了姿势,另一方就要相应改变动作。所有关系本质便是如此,在长久的共舞中,我们以自己的言行,于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对方的样子。
亲子关系也不例外。发觉孩子习惯说“不会”,父母最好觉察一下自己平时是怎样与孩子互动的。
自己是不是一个急于追求结果的人?当孩子面临困难,正试着慢慢去摸索时,是否为了快捷省事上前指挥,甚至插上两手。
自己是不是一个遇到问题容易焦虑的人?看到孩子处于焦灼无解中,也引发自己的不安,失去了陪伴他克服困难的耐心。
自己是不是生活得不够细腻、深刻?对人对事一向只看到粗浅表面,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一旦觉察到自己的真相,关于孩子的问题,答案都会水落石出。
莫愁 2020年24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