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青春几何,鸣声不歇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 热度: 9949
  文潘彩霞

  东南大学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张1925年的毕业证书,它见证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毕业证书的主人叫张佩英。

  1899年,张佩英出生于上海一个小商人家庭。4岁陪哥哥读私塾时,她读的是《女儿经》《女儿孝》,从小就被灌输“三从四德”。转眼,兄弟们都上了小学,而她只能留在家里做针线、学女红。听到兄弟们唱着教育家沈心工编的歌曲“一个小球圆滚滚……”,她心里既羡慕又不服气,求学之心更加迫切。

  11岁时,邻居家一个18岁的女子想去女贫民院当保姆,以便借机读书谋生,约张佩英一起去参观。看到对方报了名,张佩英读书的冲动又涌上心头,她谎称自己是孤儿,也请求报名。

  谎说完了,她才知道院方是要调查核实的。怕父母责罚,受到惊吓的张佩英发了高烧。幸好父母看她读书心切,生出怜惜之心。那年秋天,张佩英如愿走进基督教会办的清心女子高小。

  张佩英非常珍惜机会,一直勤奋苦读。一年后,校长对她父亲说:“这孩子很聪明,不要早早替她攀亲,让她读书去!”

  “女孩子花这么多钱读书,出嫁仍要赔一副妆奁!”母亲虽然抱怨,却没有阻止张佩英读书。可是囿于传统思想,父母还是给她定了亲。

  中学时,张佩英顺利升入上海晏摩氏女中。在这里,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毕业后留校任教。

  “五四”的风吹来,张佩英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活动,各地代表的谈吐令她眼界大开。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张佩英如饥似渴地阅读,并如愿见到了陈独秀、茅盾等人。她开始宣传女性独立,却因为“过激”而被学校开除。

  在陈独秀多次鼓励下,张佩英决定投考大学。可那时,没有国立女子大学,各地代表纷纷为她出谋划策,听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风浓厚,他们决定向南京要求“开女禁”。

  收到张佩英的申请,加之南京学生代表积极推动,1919年12月,南高师教务主任陶行知在校务会上提出《规定女子旁听法案》。他说:“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最不发达,女子几无上进之路。大学不许男女同学,更是毫无道理!”

  虽然此举引得舆论哗然,但幸运的是,“开女禁”得到了江苏省教育会会长黄炎培的支持。1920年4月,南高师排除万难,通过了“兼收女生”的提案。

  1920年夏天,张佩英从投考的1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被正式录取的8名女生之一。录取名单在《时事新报》上刊出后,她写信给家里,要求解除婚约,决心“为妇女争先”,做敢开风气之先的一分子。192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正式明确了女子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大学毕业后,张佩英投身教育事业,后来改名为张蓓蘅。在为妇女鸣不平的道路上,她结识了被孙中山赞赏过的邵禹襄,二人于1927年结为连理。

  抗战爆发后,张佩英辗转大后方教学,在学生眼里,她课上得好,琴弹得好,风度翩翩,谈吐不俗,被学生亲切地称为“Madame”。

  青春几何,鸣声不歇。回顾人生时,张佩英称自己有“四幸”,其中最幸运的,就是成为第一批进入国立大学的女生。而有思想,敢抗争,则注定了她的幸运。

  莫愁 2020年16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