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做女儿的朗读者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 热度: 10915
  ?刘阳

  

  小时候的理想是当播音员。上世纪70年代,收音机是普通家庭与外界接触的媒介。有一档《长篇小说连播节目》特别受欢迎,每天我们都等着收听,“今天播讲的是《斯巴达克斯》,作者乔万尼奥里,由查曼若播讲”,或者“今天播讲的是《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由梁心平播讲”等等。那时的我特别想像播音员一样,播讲长篇小说。为此,翻烂了一本《新华字典》,跟着收音机,苦练普通话。

  进大学前,小城的环境下不好意思讲普通话,进大学后立马改口,结果必须不停向老师和同学们解释自己不是北京来的,是江苏一个小县城来的。现在想来好笑的是,17岁的我对被误会为北京人颇不平,仿佛抹杀了自己苦练普通话的努力。

  毕业当了大学老师,普通话当然派得上用场,标准的中文英文发音,可以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2001年,任教的学校要开办普通话测试站,需要普通话测试员。学财经的我毛遂自荐,培训一周后进行测试员资格考试,竟然一次过关,当上了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之后几年测了近千名师生。童子功到底发挥了作用!

  但是,当播音员的理想并没有实现,那就给女儿读书吧。女儿学龄前读童话,读唐诗,上小学后就读散文和小说。朗读节目在女儿入睡前的床头开播,听众只有她一人。静静的夜晚,柔和的灯光,我投入地读,女儿忽闪着黑眼睛满足地听。温馨的灯下读书时光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两三岁时,着重给女儿念唐诗和童话,当然是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些诗歌琅琅上口,简单明了,又与身边事物紧密相联,女儿听这些时,反应雀跃,大声跟读,很快会背。

  随着女儿理解力增强,阅读内容慢慢过渡到描摹风景直抒胸臆的诗词,比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女儿听这些诗词时眼神专注,意态平静,也许在思考体会其中的意境。

  记得有一次去外地,长途客车穿越乡村田野,3岁多的女儿指着路边的农舍,奶声奶气地说:“小桥流水人家。”转头看见太阳快落山了,又来一句:“夕阳西下。”引得全车旅客啧啧称赞。唐诗不仅会背,还听懂了,到了相似的场景就能念出来,女儿的聪慧让我不知不觉坚定了为她读书的心。

  女儿4岁的时候,偶然看到电视里播放采访一位90多岁老人的节目,她脱口而出:“这个老爷爷的脸怎么像气球没吹的时候一样!”女儿观察事物敏锐,形容所见事物精确。可能跟念了不少诗词、听了很多童话故事有关,不知不觉间拓展了形象思维。

  5岁的一天,她正在玩海边捡来的各种颜色的贝壳,忽然指着一只贝壳说:“妈妈,这是洋葱紫!”还真是洋葱那种紫色,非常贴切。可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她可以用洋葱来形容这种紫色,大约读的文章里出现过柠檬黄、苹果绿、玫瑰红、天蓝、湖绿等等词,女儿学会了这种比喻方法,还触类旁通了。

  女儿大一些后,我选读长篇小说“连播”,也选择一些散文、杂文读给她听,拓宽她的文学视野,激发她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与人文关怀。

  上学后,她的作文经常是全年级范文,上语文课回答问题,常常说出令老师惊叹的丰满新颖又贴切的答案。我自己也在朗读名著的过程中畅游了文学之海,如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妮·勃朗特的《艾格尼斯·格雷》,在朗读中对作品的精髓体会更深。

  美国有一部教育经典著作《朗读手册》,号召父母每天拿出一刻钟为孩子朗读,因为这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我已经从女儿的成长感受到了朗读的神奇效果。读书给孩子听,毫无疑问会拓宽孩子的视野,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体会到亲情,沉浸在温馨的亲子互动氛围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读书吧!

  我爱画画画

  作者姓名:谢佳怡 (4岁)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瑞园部中二班

  

  《猫头鹰的世界》

  

  《西湖日出》

  莫愁 2019年30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