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与其战斗,不如变身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 热度: 10422
  ?左豫湘

  

  1

  女儿上初中后,逐渐表现出叛逆的姿态。

  每当我看见她一边听歌一边做作业,或者半天写不了几题时,我就忍不住向她语重心长地讲一番人生道理:你现在吃的苦,将来都会得到回报的;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将来你流的泪都是现在浪费的时间;现在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还附加一堆“你应该”:你应该列个学习计划,你应该按时完成作业,你应该提高效率……

  经常是我刚一开口,聪慧的女儿就知道了我后面要说什么,她一脸不耐烦地冲我说:“你能安静点吗?”一听到她这样说,我就忍不住再多说几句,然后她就会把耳朵捂上了。

  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妈妈,不十分着重分数与排名,但我对她“正大光明”地浪费时间总是产生不了抗体,一发现就情绪波动,心律不齐。而且,我无非是不想让她走弯路,不想让她吃亏,我向她讲述的那些道理,全是我真真切切的人生经验。为何孩子听不进去?为何她如此抵触?

  2

  这种状况持续了一段时间。我不断地学习、思索,突然有一天我开悟了,说来很怪异,竟是因为一篇小说。

  一天中午,为了调节工作压力,翻出一本旧《小说月报》,挑了一个中篇——《六个凶手》看了起来。小说非常吸引人,故事结尾隐含了一个观点: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他人,否则就会成为“隐形的凶手”。当读到小说结尾之时,我惊出一身冷汗,仔细回忆自己有没有充当过可怕的“道德评判者”,并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成为“隐形的凶手”。

  我合上书,站起身来,望向窗外,心里突然一片澄明。

  我经常给女儿讲的那些东西就像一部干巴巴的教程,充满了“你应该”的道理和指南,虽然的确是我的经验,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欢迎赤裸裸的“干货”,消化不了“你应该”这样的句子。

  3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大人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儿童式的语言和他们交流,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渐渐地,故事和游戏仿佛结束了使命似的消失了。孩子们一下子长大,而我们大人尚未来得及找到合适的与他们交流的语言模式。我们将故事情节直接抹去,开门见山,张口就是故事最后要说明的道理。我们由“讲故事的妈妈”,变成了“讲道理的妈妈”。

  道理经验如果不亲自体验,就很难成为改变自己的动力。何况,人生就是一场试错,孩子在不断的试错中,从脆弱变得坚强,从无知变得丰富。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的驱动,而不是我们的干涉,就算是指引性的干涉,一点儿也就够了。

  这之后,我很少再居高临下地跟女儿下达“指令”了。我会和女儿一起躺在床上,把腿贴在墙上,一边练小腿一边背古诗文;我会主动找来她想看的东野圭吾、毕淑敏的书,让她在学习累的时候读一读;我们会聊聊班里的趣事,聊聊她喜欢的歌星……我们之间沟通的小溪流又变得汩汩而淌、潺潺而鸣了。

  我真切地感悟到,在孩子的青春期里,父母与其战斗成为一本成长教程,写满干巴巴的成长公式,不如化身为一本娓娓道来的小说,春风化雨、和声细语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体验和试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前行之路。

  莫愁 2019年3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