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法,改掉坏习惯
?金建云

孩子做错事时,很多家长会责备和批评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改变不良行为或习惯,然而,孩子的“屡教不改”时常带给家长挫败感。近年来,国际上流行一种有技巧、有效果、有的放矢的家教新思维,简称焦点解决法,可以帮助父母教育引导孩子。
焦点解决法的创始人,韩裔美国心理学家茵素老师,运用东方文化中的“太极”的概念,认为八卦中黑色与白色的部分可以来代表孩子的正面与负面行为,就像阴阳相生相克,共同存在一样,家长不要只看到黑色的部分,还要看到黑色部分里的白点;家长们不能用孩子的偏差行为去标识孩子的人格,而要在批评中帮助孩子看到可以改进的潜力、可以具体实现的努力……
以解决问题为思维导向
家长学习班上,小红的妈妈提出一个问题:5岁的女儿小红总是喜欢帮倒忙,比如她在洗衣服时,小红凑过来帮她倒洗衣液,却不小心泼洒在地上,脚下一滑摔倒了,小红就哇哇大哭起来,衣服也弄得很脏。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出现,她有点焦虑,该怎么引导孩子呢?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要把焦点从黑色部分转移到白色部分——即孩子在这件错事中的发光点、善意、值得肯定的地方。妈妈的批评,不是消灭小红助人为乐的热情,而是告诉小红:“你这样做,不但给自己和妈妈带来危险、搞脏衣服,还让妈妈做家务的时间延长。现在,你要用干拖把来清洁地面;以后,如果你想帮助大人做家务,一定要先听安排,得到允许才能碰洗衣液之类物品。”
这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思维导向,家长相信孩子的善意与能力,在批评孩子的同时也启发孩子思考:“我可以怎么做去处理当下问题,并让问题不再继续。”
简而言之,我们责备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明白三个方面:
首先,这样做给自己与别人带来的困扰是什么?(实事求是地进行描述)
其次,要如何为这个行为负责任?(如何弥补)
再次,不重蹈覆辙的具体方法。(启发孩子自己发现并尝试)
挖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要先努力挖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来说,小刚的气管非常敏感,冬季需要戴一种特殊材料的项圈保暖。小刚经常丢失这个价格不便宜的项圈,每次丢失,家长都会责备,却没有什么效果。以前,小刚的家长都是这样责备小刚:“你为什么这么粗心?爸爸妈妈这么辛苦赚钱你都不懂珍惜?你这个丢三落四的孩子将来可怎么办……”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批评没有用处后,开始观察小刚在什么情况下不会丢失项圈,答案是项圈要么戴在小刚脖子上,要么放在书包里的时候。
于是,家长改变了对小刚的责备方式,从焦点解决法的三个步骤出发,跟孩子以探讨的口吻来谈这个事情:首先,项圈丢失了,脖子连续几天没有保护,引发支气管炎,不仅耽误上课,还整夜咳嗽睡不好。其次,买一个新项圈需要八十元,你要为此负责,接下来一个月不买新玩具,一个礼拜去超市不买任何零食。再次,如果教室暖气开得很热,你拿下项圈时顺手放在书包里;如果要上体育课,你先把项圈放进书包再去集合,下次就不会搞丢了。
这次深入的交流效果很好,小刚的新项圈再没有丢失。
看重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焦点解决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看重每一个小小的改变,家长要用赞美的方式,在孩子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给予推动。如果家长批评孩子每天赖床、导致上学迟到的行为。接下来孩子愿意改进时,就用赞美来强化他正面的行为,比如:“爸爸注意到你今天准时起床了!”“你一听妈妈叫就爬起来,这简直太棒了!”……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受到批评之后改正,理所应当,不值得表扬,然而,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终止错误言行就值得赞美!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坚定而不强势。我们应该用同理心来帮助孩子想办法,而不是给予无穷无尽的道德说教。
比如:琪琪在外玩耍,跟着别人学会说了脏话,在家和小朋友一起玩时,被小朋友碰到,或是琪琪自己摔到在地,他都会讲脏话。
这时候,爸爸对琪琪说:“刚才你说某某,是不是因为被撞到你很生气?”“你说某某,是想表达讨厌自己站不稳的情绪吗?”“你可以提醒某某,让他注意着看点路”……几次提醒之后,琪琪在又一个小朋友碰到他时,改口说:“当心!你不看路吗?”爸爸表扬他说:“你能换一种方式把自己感觉说出来,太棒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爸爸的帮助下,琪琪渐渐改掉了说脏话的习惯。
编辑刘建淑314606305@qq.com
家庭条件好,孩子易焦虑?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不见得个个都很幸福。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要承受父辈们成功的压力,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更大。与家庭条件一般的同龄人相比,来自年收入超过10万英镑(约100万人民币)家庭中的孩子患上焦虑和抑郁症的几率会增倍。
发表在《发育与精神病理学期刊》上的这项研究成果显示,青少年在学校和课外活动中承担的无形压力是导致他们情感脆弱的原因,很多孩子觉得自己无法达到成功父母对他们的过高期望。此外,孩子们承受的压力也来自于学校和各种兴趣辅导班的老师,甚至是自己的朋友。
研究者分析,学校考试排名和测试会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只有进入顶尖大学学习,才能取得和自己父辈一样的成就,这会让他们的学业压力陡然增加;即使他们在参加一些趣味课外活动(如体育比赛和音乐课程)时,家长也会施加额外的压力,盼望他们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不甘落后于同龄人的心态同样会让他们暗暗和自己较劲。上述这些压力源叠加在一起,就很容易让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陷入“高压陷阱”。
编辑王淑娟623358414@qq.com
莫愁 2016年33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