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要不要让孩子哭

时间:2023/11/9 作者: 莫愁 热度: 13431
  ○孙瑞雪

  要不要让孩子哭

  ○孙瑞雪

  

  父亲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烤红薯,孩子拿着红薯专注地剥皮……父亲看着稚嫩的儿子艰难而笨拙地剥皮,便一把夺过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父亲剥皮时,孩子愤怒地大哭。父亲慈爱地说:“别急,别急,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亲认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红薯,剥开一半皮就交给孩子。孩子却将红薯愤怒地扔到地下。这一扔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位情绪机制发展未成熟的父亲,瞬间便和孩子情绪共生了。他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皮再吃的内在秩序,儿童成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愤怒。这一切完全是基于成长的需要。愤怒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儿童用以保护自己、维护和争取自己心智成长权益与机会的工具,在后来却成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对于这位父亲,如果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长的需要,那就请允许孩子有情绪,让孩子恼怒的情绪通过哭流淌走。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评判,不要启动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绪机制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孩子的,不是父亲的。

  孩子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他在情绪上的成熟度。儿童所有的情绪都在于如何协助自己成长,协助他创造一个自我,透过自我形成一个管理系统,情绪包括在这个管理系统之中。

  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不接受各种看似“不好”的情绪,例如哭,被认为是不好的。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情绪通常都不能发展、成长、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尚未从和母亲的情绪共生中完全分离、独立起来,所以成人在对待孩子时极容易释放自己的情绪,转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实是父母让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绪。由于孩子的自卫能力弱,对成人没有制约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较放松,成人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克制自己的情绪。变化无常的情绪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产生对成人的防御、警觉和恐惧。

  成熟的情绪状态使得成人内在宁静而平衡,孩子看到成人时,就会像看到了一只大象一样开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绪机制是成熟的,儿童也就自然有了一个参照模式,因此这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理想环境。

  一个2岁的孩子奔跑时摔了一跤,哇哇大哭。其实他并未摔痛,只是被吓了一跳。等他熟悉这种感觉后,内在就不会再涌起害怕的情绪,反而可能会涌起好奇和欢乐,他会高兴地说:“我被吓了一跳。”

  孩子用哭来应付各种不适。有时不适消失了,但哭好像还意犹未尽。哭释放、调节了内在,放松后感觉就慢慢到来,使哭转变为对感觉的专注。感觉是生命拥有的另一种天然的能力。

  正常的儿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这非常重要。他还没有像成人那样习惯性地躲开或用理性压抑自己的情绪。儿童和自己的情绪蜷缩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绪交融在一起,情绪就像一团迷雾包裹着他……然后,儿童获得成长的资源,并开始熟知、了解情绪,丰富和创造出更多情绪,最后发现情绪的秘密,整合出情绪的意义所在。

  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接近6岁时,他们看上去情绪不再过于喜或悲。大喜和大悲在内在的调整下变得平缓,也不再过于“风云突变”,内在的宁静平和初见端倪。

  真正了解了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的智慧。

  (编辑张秀格gegepretty@163.com)

  莫愁 2016年3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