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另一种叙事的雷声与审美的闪电

时间:2023/11/9 作者: 作品 热度: 19806
  柏相

  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一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这种艺术和智慧渗溢在罗淑欣这一系列短篇小说上的最大表现,就是去尽了各种谎言,比如政治与道德,比如商业与阶层,比如时代与思潮,比如青春与青春成长。

  无论是《斑马线》中的初中生傅晴,还是《假期生活》中的高中生“我”,无论是《母象》中互为网友的赵颖、徐非凡,还是《回到面包店》与《江边酒店》中初涉职场与情场的周莹、张晓阳、顾家雨和“她”与“他”,都是以一种去尽各种观念绑架的简醇与至真的面目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是中国短篇小说某种难能可贵的当代进步之一。

  《斑马线》中初中生傅晴在“不算波折的朴素日子”中的那种孤独与寂寞,《母象》中赵颖的险些陷入“快要牵手的距离”的那种“虚无”、“空落落”与“无所谓”,《回到面包店》中周莹的那种“想给自己的不对劲找个理由”的近乎无助般的辨认与闻见,《江边酒店》中“没有未来”与“现在就是未来”的“她”,《假期生活》中“我希望我在这条丑陋的大街上冻死”和“我应该下决心努力一阵子”的“我”,他们都那么地如在眼前,他们都那么地简醇与至真,他们都那么地令人揪心与心疼。

  罗淑欣这一系列短篇小说中的“她”,在我个人看来,既是个性具像,也是共性群像;既是地域性人物风物或阶段性的熬鹰式的个人化成长之像,也是灵魂式或时代化的族群煎熬与挣扎挣脱之像。“她们”的孤独,绝不仅仅是少年式的矫情;“她们”的渴望,绝不仅仅是青春的无聊;“她们”的无趣、无味乃至无望,也绝不仅仅是“尼特族”式的放纵与任性。这种既是小溪也是大海、既是星辰也是天空、既是骄阳也是盛夏般的都市新青春的袒露与率诚,既构成了中国最年轻一代的小说家们的典型样本,也打破了自“寻根文学”之后,中国短篇小说界长期处于某种彳亍与穷寻中的尴尬与平衡。

  尽管周静在其《文学史也是心灵史》一文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日常生命感受的文学写作往往因为有历史事件的旁证而更具力量”;可作为00后某种标高的罗淑欣的这一系列短篇小说在中国短篇小说界的横空出世,让我们也深切地感觉到了中国文学的另一种叙事的雷声与审美的闪电:作为日常生命感受的文学写作往往因为没有历史大事件的旁证而更具力量。

  在我私域化的阅读视距之内,罗淑欣这一系列从直觉原点出发的个人心灵秘史式的精神图展或灵魂喷薄,我们既很难依据现有的某种写作思潮或理论的框架去给予框定与归纳,也很难从某位文学经典大师的精思、神索、魂运或魄动中去追踪与寻迹。它有苦闷,但它的苦闷既不是郁达夫式的,也不是歌德式的;它有反叛,但它的反叛既不同于曹雪芹在《红梦楼》中所塑造的林黛玉,也不同于汤亭亭在《女勇士》中所建构的“我”;它有它与生俱来的况味,这种况味,不仅仅是其他稍显青春与时尚的80后90后小说家的成功作品中所没有的,也是00后的同时代的其他小说家所无法与之比拟的。它一经诞生,便自带光芒,它一经诞生,便已经同时天然地具有了罗淑欣式的坦荡、罗淑欣式的倔强、罗淑欣式的率诚与罗淑欣式的无畏与自信。

  她的小说细节包括其中对小说所有人物,哪怕是寥寥几笔甚至一笔带过的人物的意识与潜意识的直觉化的陈述,虽然都来自我们早已烂俗于心的都市印迹,但是与我们的精神框定与灵魂渴望却大相徑庭。她的小说叙事的伦理基准,都与我们所已知的各种传统或现代的伦理规制格格不入。她呈现给我们的都市,包括都市青春的模样,与我们已经看到的或者期望看到相去甚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所直觉化地呈现或创造的这个充满都市旖旎气息的小说世界,我们不但不讨厌,反而还多了几分喜欢,甚至是赞赏。这些也许就是罗淑欣式的小说成功、罗淑欣式的文学开疆或者罗淑欣式的对中国短篇小说后浪激荡式的无声贡献。

  作品 2023年6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