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养生成为大众的关注点,各种文章见诸于报刊、网络。不断有各种“砖家”发表养生秘籍,甚至还有披着所谓专家外衣的骗子,混迹于江湖,编造出所谓“把吃出来的疾病吃回去”之类的怪论,不绝于耳!
我受过五年正规的中西医教育。从医多年,经历也算丰富,对于养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落笔成文,以飨读者,也算是对养生误区的一种纠偏。
健康长寿是人类古今往来的追求。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养生的记载,并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承载了独特的“中国式”的养生理论。在《黄帝内经》的素问篇,就提到了“法于阴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为,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经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先贤在两千年前就总结出养生之要义,饮食要有节制,起居要有规律,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其实说的是精神养生。个人认为在养生中,精神养生为养生之首。说的更通俗一些,人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遇事提得起放得下,看得开。人在生活中,不可能不遇到烦恼,工作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每遇到就纠结不已,深陷其中,欲拔不能,时间长了,按中医而言就会心气郁结,百病丛生,按西医而言就会损坏免疫系统,导致抗病能力低下。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30年前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我认为在养生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举我朋友家人一例就可具一斑。我有一老友的母亲十年前罹患肾癌,在某大医院确诊,但老友没有告知实情,只说是结石,动手术,至今仍很健康,80多岁了还在老家照顾孙儿。而老友的舅舅在八年前确诊了肺癌,不到三个月就撒手人寰,这种事情太常见了。现在医学强调循证医学,但这些生活在你、我、他周边的案例,是无法用循证医学来统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当然,我们不能脱离现实去空谈精神养生,比如说古人讲:恬谈虚无,与世无争,躲到桃花源里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种境界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松解压力,释放郁闷的情绪是完全可以做到。
有人认为,有时间就要去读书、去健身,笔者觉得,在压力山大时,约三五朋友小酌几杯,天南海北不谈工作,上下五千年、书圣诗圣、酒后微醺,回家一觉到鸡鸣。新的一天开始,烦恼全无,未尝不是一种养生之法。当然酒要适度,要懂得自控,酒多伤身就不是养生了。
舒缓心情有很多方法,因人而异。比如女人可以去逛街、购物,但不要狂购,购物狂也是一种心病。
世界卫生组织总结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标准认为健康有四大基石: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看来与我们的祖先提出的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面提到精神的养生、心情的养生,实际上就点出了本文的主题,养生之首当养心。此心乃中医可称之心,心主神灵之心,非西医所指心脏之心。心情,心灵,心旷就神怡,这是我认为养生的主题,而目前养生有各种文字、标准,很多都忽视了养心。
下面谈谈食饮有节的问题,现在的饮食养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归纳为两大派别,一是卡路里派,这是泊来派,另一个是纯自然派,也称极端自然派。
卡路里派是以西医药为基础的,把人视为一个机械的人,机械的计算一天需要多少卡路里、多少VC、多少VA,然后每天的食谱要吃这个多少、那个多少。我十多年前去过美国芝加哥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在他们的餐厅就看见土豆多少卡路里、牛肉多少卡路里,然后指导就餐。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了多个保健品公司,每天吃多少胡萝卜素、多少西红柿素、多少植物蛋白粉。近期流传一则调侃,某国际知名保健品牌的CEO不到50便英年早逝了,他可是天天吃植物蛋白粉。
还有一种是纯天然派。有一位女教授崇尚自然,每次出去买菜买水果,首先要找的是虫蛀的,没有被虫蛀过的不买,那她要生活在大都市干吗,直接回归自然,到偏远的农村,租一块地当与世无争的农民算了。
我认为,食饮有节是一句很智慧的饮食养生的指引,智慧就在“有节”二字,有节制说的就是有度,凡事有个度,过则不及,比如说血脂高的人吃肉多了不好,但是因为血脂高片肉不沾,这恐怕也不好。我看过一份资料提到,胆固醇低的一个数据,胆固醇在血中含量低的人群,患癌症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正常和含量高的。心血管的病不用担心了,但正常的免疫系统能力低下了,癌来了。所以该吃肉时还是要吃肉,控制一下摄入量就行。
关于食物天然,有毒无毒也是相对的。现在新闻为了搏眼球,不断制造有毒食品的话题。本人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存在的问题,确有三聚氰胺的问题,确有地沟油的问题。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安全也更重要了,但也不要过于去渲染这些东西,搞得人整天提心吊胆。
就说豆腐吧,中国人吃了几千年,但点卤就有重金属,按西方的规矩就不吃了,但中国人吃了几千年没事。现在又说这反而是有科学道理的。还有湖南、湖北人喜欢吃熏过的腊肉,按现代医学来说是可以致癌、有毒的,也没见两湖人胃癌比例高过其它地区。又说腌制食品不能吃,吃多了易得癌,可韩国人把腌白菜吃成了他们的国粹。
人是一个很奇怪的生物,有一个自我调节的功能,在不过的情况下,按照我们自己的口味去进食,有节就行了。过分强调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喝,回到第一段论述,那你就不快活了。毛泽东就好几口辣辣的红烧肉,医生不建议吃,他老人家就吃啦,不也活到80多岁吗,算高寿了。
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反科学的人,有些疾病是由饮食而来,我们当然要调整,比如说闽南、潮汕地区咽喉癌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研究发现,饮茶习惯是主要诱因之一,几个好友,一壶茶烧开了,一小杯酌好,趁热一饮而下,沁心润肺,却伤了喉。偶喝很爽,日日为之,确要适当考虑,护护您的喉。
有些疾病的饮食还真的不能随意而食了,比如说痛风,您还真不要吃海鲜。每每看到友人有此疾,而冒险吃海鲜导致跛行数日,都是馋嘴惹的祸。
谈到食,不免想到美食。过去说到美食,容易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联系,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普罗大众也有追求美食的权力。中医有句术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意思是一个病人,不要看他病有多重,要看他有没有食欲,有食欲再重都有治愈的希望。其实对美食的渴求也是一个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一种表现。饮食有度并不代表规定每天只吃一片面包、一杯牛奶、一块牛排。这样嘴是管住了,卡路里满足要求了,但生活却索然无味,对健康自然不利。一个朋友说他20年前去了英国一家餐厅就是那几样东西,过了20年再去还是那家餐厅,还是那几道菜,乏味!年青时我喜爱文学,《小说月报》是每期必读的,读得陆文夫先生一篇“美食家”的小说道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情趣,过了多年仍在回味。
我也是个美食爱好者,不敢称家,那是要有钱,有闲的,还要有文化。同时还是个行动者。每每在外应酬,吃到好的菜一定细细品味,回家后有机会,在周末我会去家附近的市场,购得食材,自己也来试厨,与家人同享,乐在其中。
其实饮食有节是一个大的概念,热爱美食,享受美食与养生不矛盾,在享受美食时要有节制,不过量对养生大有裨益。美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把文化、美食、养生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中华大智慧。把吃与养生对立起来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写此文时,世界杯足球赛正打得如火如荼。巴西、德国、西班牙,你方踢罢我登场。足球运动是全人类的爱,特别是男人。记得在读大学时,中国足球队不是现在这个样的,我们广东籍的球星容志行,也是穿着10号球衣,当场上队长拔出一记记好球带领球队称雄亚洲,当时我们记得还有一句口号:志行精神!没成想过了几十年,国人的物质水平提高了、身体素质也提高了、养生水平提高了,足球排名却下去了,无语!
提到足球是提到了运动,我在年青时擅长中长跑,曾在读大学与4名同窗创造了4×400m的校记录,据说到现在无人能破,可现在跑100米就气喘嘘嘘啦。毕竟人到了中年,我认为适当运动这句话提得好。什么年龄段做什么运动。年轻时,我认为要大运动量的运动,球类,比如篮球、足球、排球,尽力去打,不要怕受伤,就算是伤筋动骨也很快恢复,这样可以锻炼出强壮的体格。到了30—40岁就尽量不去做强对抗运动,打打羽毛球、网球比较适合。过了50岁就要尽量以慢跑、快走为主要运动。我一个朋友,四十多还在网球场上奔跑,结果韧带撕裂,走路都受影响,谈何健身。所以如果不是以运动为职业的话,定要适量,因人而宜,过量运动与养生概念背道而驰。
文章至此,也许大家要问我为什么写这篇短文。在一次朋友小聚之时,我酒后偶发议论,说现在养生有很多误区,应该如何如何,《作品》杂志的王十月听我说得头头是道,又知道我是学医的,所以找我约稿。也许这些养生的言论,从一个整天在商场上厮杀的人口里说出来有些新意,酒看来也能扯出一些话题。
酒是从何起源,笔者也查了下资料,说法各异。有一篇个人认为比较靠谱,关于中国酒的起源。1600年前的晋代文人江统,在其《酒法》一文中有段非常精辟的总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到了殷商,我国已摆脱酒的原始酿造,开始进入制曲酿酒的阶段,距今已3200多年了。我们的先人已经成熟地用酒曲酿酒,糖化与发酵两过程为一体,被称为“复式发酵法”,是世界酿酒史上的空前创造。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结合体。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多少千古绝唱是在酒水流淌之中产生。
酒从医学上来讲可以解乏,可以活血通络,同时还可以“解忧”,所谓的借酒浇愁更愁。我想还是喝酒之人心结太深,自解不开罢了。现代生活工作压力不可谓不大,但在应酬之外,有三、五好友,小酌几杯,海阔天空,确实有松解压力之功,这也是一个养生之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嘛。
当然,酒还是要有节制的。那种宁可伤身体,不能伤感情的喝法,绝对就不是养生之道了。嗜酒如命,那就是病了,那叫酒精依赖症。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烟的话题很多,但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引很明确,烟是要戒的,遵医嘱吧!
扯了那么多,也谈不上心得。只是觉得养生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在符合一个大的原则的前提下,因人而异,不要刻意而为之。为了养生,给自己定下许多清规戒律,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干,这样您就是活到千岁那又有何乐趣而言。以一个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做到身心愉悦才是养生的真谛!
作品 2014年9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