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胡思乱想”带来的收获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 热度: 12251
  ☉张新颖

  屈原在自沉以前写了《怀沙》这个作品。文学史上都是这样讲的。但是我们不妨试着对这一说法提一些很幼稚的问题。屈原自沉以前,也就是被流放的时候写了《怀沙》,那么他是写在什么上面的呢?

  肯定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的。

  那么他被流放的时候,身上

  还背着竹简吗?他背着竹

  简、拿着刀被流放吗?如果

  他没有带着竹简,那么他是

  在流放过程中看到竹子,先

  把竹子砍下来,做成竹简,

  然后在竹简上面刻字,完成

  从制作竹简到写成《怀沙》

  这样一个过程吗?刻字,刻

  那种笔画很多、结构复杂、

  像鸟一样的文字,这是一件

  很简单的事吗?需要花多长

  时间?再说,在宫廷之外,

  书写这种行为,在屈原所处

  的那个时代,对普通人来讲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普通人是不是有书写的能力、书写的习惯?竹简这个东西是不是在宫廷之外大量存在?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不是屈原把《怀沙》写在竹简上,那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它不是写下来的,而是通过口头流传下来的一个文本。那它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屈原被流放的时候带着一个仆人,屈原创作好《怀沙》之后把它教给他的仆人,让他的仆人背诵,仆人后来再背诵给其他人,就这样流传下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再问,在屈原所处的时代,仆人有没有背诵的能力?假设有,在这样一个口头流传的过程中会不会背错了?会不会前后顺序颠倒?会不会有人加了一句,有人漏掉一句?

  

  这一大堆问题,是哈佛大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宇文所安提出来的,他假设一个具有一般常识的中学生,可能会向老师发出屈原般的“天问”。我们为什么没有问这些问题呢?因为我们不是中学生了?说来真是奇怪,我们身上似乎总是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得我们不敢表现得像一个中学生那样天真和“无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敢胡思乱想,这都是些很无聊的想象嘛!问这些问题,显得自己很幼稚,文学史上都这样讲了,你怎么还会有这些乱七八糟的疑问?虽然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是问出这些问题就会带出很多问题,带出当时那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的问题,比如竹简的问题、口头流传的问题、文本传播方式的问题,它们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我觉得,读书的时候把自己放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上,去天真幼稚地“胡思乱想”一下,说不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者 2022年17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