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口的文化”与“耳的文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 热度: 9555
  金文学

  我的一个中国朋友K陪一个日本人N在中国游玩了几天,回来一见到我就说:“哎呀,累死了!”我问他理由,K回答:“我带着N旅行,却始终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真是很累!”

  我和日本人N也是很好的朋友,N也出人意料地说很累,说K的话太多,要边听他说话边附和他,怎么会不累呢!

  据N讲,日本人很难真正地与话多的中国人交往。日本人与韩国人之间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中国人、韩国人在与日本人交往时会感到很累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只能从文化差异上寻找答案。

  中国有“口才好”的说法,韩国也有“口才好”“有口才”“演說家”之类的说法,两国都没有“听才好”的说法。但是日本有“善听”的说法,意思是倾听的能力强,善于听人说话。

  如果说日本人善听是“耳的文化”,那么韩国人与中国人善说则是“口的文化”。中国人与韩国人在听对方说话之前,常常先把自己的主张摆出来,试图借此压制或说服对方。

  韩国的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为说服对方而展开舌战的场景,而日本电视剧中则很少有那样的场景,甚至给人太静的感觉。大概因为日本人不愿说话而更喜欢听对方说话,所以中国人和韩国人认为想猜透话少的日本人的内心十分困难。

  日本人这种“耳的文化”充分发挥了其善于倾听的才能。日本人就是通过不声不响地学习中国文化和朝鲜半岛的文化,并把它们消化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才创造了新的日本文化。

  据说,中唐时,到中国留学的日本名僧空海听讲时精力特别集中,因此,中国青龙寺高僧慧果尽管门下有很多中国弟子,仍然把密教(佛教流派之一)的奥旨传授给空海。

  “耳的文化”要求放低自己的姿态,谦虚地吸收其他文化。与此相对,“口的文化”不以听别人说为重点,而倾向于把自己的东西传播出去、教给别人。

  因为有需要教的,所以产生了“口的文化”;比起教来,需要学的东西同样不少,所以形成了“耳的文化”。总而言之,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是师傅级,而日本是徒弟级。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长期奉行所谓“和魂汉才”的策略,努力向中国学习。近代以来,则是“和魂洋才”,转而学习西方文明。有一个能体现日本人学习本领的故事。当时,日本人从德国进口了精密机器,德国人得意扬扬地说:“日本人知道了这种机器的先进功能后,一定会继续来订购的。”但是左等右等,日本人也没来订货。德国人大惑不解,跑到日本一看,原来日本人早就研究制造出了新的机器,而且比德国货还要精美。

  这种“耳的文化”造就了今天的日本。

  (张秋伟摘自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一书,喻 梁图)

  读者 2017年1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