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1814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从小便显露出非凡的绘画天分。1837年,这位一直在田野上劳作的乡下青年,离开家乡,远赴巴黎学习绘画。在巴黎的一所艺术学院学习了两年后,米勒结束学业留在了这座艺术之都。
让他失望的是,他苦心画出的那些田园风光及乡村人物却无人喝彩。当时巴黎流行裸女画,和以王宫贵族为题材的画作。他因“落伍”而陷入贫困潦倒之中。为了生存,他只好放弃艺术追求,画他并不喜欢的画:为接生婆画招牌,甚至画时下低级的裸女。
艺术上的妥协改善了米勒的生存状况,但他并没有体会到一丝快乐,相反却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之中。几乎每天晚上,他都会梦见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他梦中绮丽的风景;而在梦境中散发出阵阵清香的麦田,更让他沉醉不已。可当他醒来时,却悲哀地发现,那麦田正高高地悬浮在城市上空,离自己如此遥远……
一天,米勒卖了几幅裸女画,像往常一样拿着一沓钱走进酒馆。刚坐下,忽然听到临桌有人悄声说:“瞧,这人是个画家。”他正得意,可对方接下来的一句话却将他打入了地狱:“一个只会画裸体女人的画家。”那一刻,他下定决心: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要放弃这些媚俗的画作、这种虚浮的生活,去过一种俭朴的生活,为现实而画。
这时,米勒听说在巴黎南郊一个名叫巴比松的村庄里,聚集了一批年轻画家,他们主张回到自然,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国农村风景。他立即意识到,那儿或许更适合自己的创作。1849年夏,35岁的米勒结束12年的城市生活来到巴比松。此时正值麦收季节,望着大片大片的麦田,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他仿佛从云端一下子落到了坚实的大地。
目睹过城市的浮华和庸俗的米勒,开始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他曾经熟悉的农村生活。在永远散发着麦子清香的田园中,他发现了高贵与不朽:拾麦穗的农妇,扶锄的男子,播种的农民,一一走进了他的画框。在他看来,大地上的劳作虽然艰辛,但这才是真正的人类生活。
但这一切对于那些“高贵”的人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的作品仍一次次被巴黎上流社会所拒绝。而这意味着他将不得不繼续与贫穷做斗争。米勒最后的27年就是在极度贫困的环境里度过的。他和他的画作直到晚年才得到社会的承认。1875年1月,当冬天的一场雪飘落在窗外的麦田上时,这位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与世长辞……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每个人的头顶都悬浮着一块麦田,那是我们的梦想之地,正等待我们去收获。
(张 帆摘自新浪网李浅予的博客,李 晨图)
读者 2009年12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