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奋力攀登在文学之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极光 热度: 13970
  □王宏波
  我第一次读朱明东的散文是他发表在《人民文学》2019年第10期上的《加漠公路》。这篇散文以宏阔的视野展现了蜿蜒在祖国东北边陲加格达奇至漠河这条公路的“舞八百里程之绰约,扬兴安南北之壮美”,读后曾被深深地感染着、感动着……
  近一段时间,又阅读了他惠赠的《行走的歌谣》《在北方》《酒杯里的月光》三本散文集,觉得到他对生活充满深厚感情、深入体验和深刻思考,他是一位在散文这块沃野上勤奋地耕耘者。
  朱明东以他散文的情韵、形象和文辞的绚丽之美愉悦着读者。
  一
  作者在《游走在萧红的文字中》写道:“离乡的人多是寂寞的”“但是我依然眷恋着这片土地,也十分怀念那美好的童年”。这正道出他的一腔浓浓的乡情无限。他在《村西头纪事》这篇“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费孝通语)散文里,回忆了在他心底里那不可泯灭的记忆:“村西头是全村的门面,也是全村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那里“老杨树、大水塘还有打谷场,是村西头的标志,也是村西头的美丽风景”,“那一座座整齐的土坯房,一户户朴实的乡邻”,正像费孝通说的那样“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扎在作者的心里。作品中展现村里人们的生活和风俗的描述:“最宁静时属每天早晨八九点钟。这时,年轻劳力都下地干活去了,老人起得早,放了猪放了鸡鸭鹅后,就转身进屋叠被洗碗擦桌子,而孩子呢,还赖在炕上呼呼睡呢”,已经起来的孩子们“站在人家大门前开始可劲儿地喊‘嘎牙子,嘎牙子,出来下’”!类似的乡间生活、风俗民情的画面,在作者的这三本散文集中是大量的、生动鲜活的,定格在作者童年时的故乡镜像。
  作者在抒写乡情乡愁的过程中,重视人物的形象刻画,使人物和乡村环境交相辉映。《麦子》里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十几位,但各有千秋,形象不同、性格不同,真有了小说的人物特点。乡情是离家的游子对于带着故乡泥土的一种眷恋,作者虽然离开了故乡,行走在城市和林区,但他的根却深扎在故乡,他不能忘记在《纯美的五月节》回忆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的爷爷,回忆起《扎灯笼》《大年三十》和《采一把上好的婆婆丁》等,他对那里的一切都是记忆犹新,并怀有美好的情感。
  二
  朱明东在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把散文创作的笔触探向仅有276年历史的大明王朝,在2014年一口气创作了《明朝的雨》《明朝的雪》,两篇分别以雨、雪的自然现象开启对于历史的挖掘。在这两篇历史文化散文中,作者分别以“雨”、以“雪”导引出纵贯明朝的风云人物,随雨而出的“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徵明、徐祯卿,“三元及第”者商辂,航海家郑和,政治家解缙、李梦阳、于谦、戚继光等;伴雪而生的重量级人物王阳明、海瑞、李攀龙、袁崇焕等,写出了他们的武功文治的韬略和业绩,以及邪恶势力小人严嵩、魏忠贤、胡惟庸的嘴脸。
  作者在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中,跋涉在明朝的山水、日月之间,和历史对话,彰显其品质。《李攀龙与白雪楼》一文,对于代表明朝诗赋盛行期间的“后七子”李攀龙做了介绍,“做人,李攀龙正直磊落;作文,李攀龙文采飞扬;主持事务,李攀龙干净利落”,他为官清廉,以自己的微薄收入建楼一座,名曰:白雪。意在阳春白雪,清高不俗。作者注重在明朝那短暂却是复杂的历史中寻找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在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中通过对于明朝历史的研究,试图通过历史的对话,形成独特的历史语境。作者对于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不仅囿于明朝,其它朝代的历史文化散落在《文人的头发》《文人的茶杯》等,拓展了散文创作的空间。
  三
  如果说感情是散文的生命,那么思想就是散文的灵魂。作者在散文创作中不仅书写现实,还怀有对于现实的极大关注,“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瞿秋白语),《签名售书》讲述了一位文学爱好者自费出书后的辛酸苦辣,“在狭小的家里,他和妻子瞅着一大堆书发起愁来”,自己卖书又被处罚,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下对于文化的淡漠。
  作者还创作了一定数量的“以笑的、讽刺的武器”的小品文或杂文,对于现实生活的不良倾向提出善意的批评,以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有责任的冬天不会冷》针对冬季供暖中存在的问题,批评了漠视百姓冷暖的“衙门”作风,提出“在寒冷的冬天里,责任是一诺千金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让群众始终感受到一种温暖拥有一份阳光”;《噪音让我逃离》以文学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噪音的世界,表达了对良好生存环境的呼唤和追求。作者在散文创作中注意把诗意与政论相结合,以这种精美的艺术形式,真实的文学描述和政论的论证性,对于现实生活中某一种思潮或现象开展有力的批评或批判。
  四
  爱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作者的散文作品中始终流淌着爱,这种爱是凝重和深沉的。这些爱里是对国家的爱、是对母亲的爱、是对亲人的爱、是对家乡的爱、是对自然的爱。
  在《中国人的番号》里蕴含着作者对于国家的爱和希望,从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联想到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爱我们的国家,要坚守民族精神,踔厉奋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人的责任》中,作者更是明确文人该以怎么样的爱去爱自己的国家。
  在作者的三本散文集中处处氤氲着对母亲的爱,总可以看到母亲的身影和嗅到母亲的气息,作者不仅是作家更是孝子。《蓝色玻璃罐》以物思人,“那时,母亲常用蓝色玻璃罐装白糖,每天晚饭后,母亲都不忘打开蓝色玻璃罐,用小勺盛上几勺白糖,给祖母祖父冲两碗白糖水……”在作者要去南方工作时,母亲郑重地把这只蓝色玻璃罐交给他;当母亲去世后,作者在伤悲之时“眼光碰到了壁柜上的蓝色玻璃罐。蓝色玻璃罐正默默地注视着我,像是在嗔怪更像是在爱怜”;作者以这个玻璃罐叙述了儿子对于母亲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在《行走的怀念》《又是蟹爪兰花开时》等篇章都对逝去的母亲做了深情的追忆和描述。
  作者对亲人、家乡都怀有深深的爱。《风筝》《怀旧》是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紫丁香》是对祖父祖母的怀念。这些怀念里是作者一片真爱。而《高考之前》《给儿子订车票》等是父亲对于自己儿子的爱,这种爱是责任重于泰山的爱,是作者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那种严格做人准则的延续。《老屋》《老海叔》等则是对于家乡邻人的爱。
  作者的散文作品中有许多是对于大自然的爱。作者站在高高的兴安岭上,满怀对大自然爱恋,高唱《大兴安岭的风》:“大兴安岭的风有张有弛,揽秀色于群岭,偕万物与自然”,从风的变化表现了大兴安岭林区的一年四季相互呼应,各有不同的景致,表现了生活在这里人们精神世界里的奉献和担当。《一座城市的脊梁》以对林业和自然的仰视和致敬,展现了人们在党的领导下战胜高寒禁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业绩和今天的人们为了保护大森林所做出的贡献。他深情地说:“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无数的脊梁汇聚在一起,不就是这座城市的脊梁吗?而这座城市的脊梁,最终也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脊梁”。《初夏笔记》描绘了大自然的“天高,高于梦棚之顶、立于岭上,看山杜鹃姹紫嫣红,心中一团圣火”,他“听得懂自然暗示的语言”。作者在这里要返璞归真,要把自己融入自然,要把自己变成大自然的年轮。
  “文学上的奋力攀登,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这是作者在《游走在萧红的文字中》,对他所敬重的呼兰老乡、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萧红的评价,那么反过来说,明东的生活态度就是奋力地在文学之路上,向着高峰不断攀登。

  北极光 2023年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