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林区建设随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极光 热度: 19051
  □鹿钦尧
  1965年2月,南岔林业局传达中央开发大兴安岭林区文件,号召年轻党员干部报名参加会战。当时,我家五口人,就靠我一个月80元的收入维持生活,老父亲从老家农村来,没粮食关系,靠买高价粮糊口,老婆没工作,两个孩子还小。我要去大兴安岭,两地生活就更困难了。可又一想,27岁的我既是青年,又是有7年党龄的老党员,没上过正规学校的农村孩子,到林区后被组织安排进干校、党校学习,评选我为多快好省生产突出手,入团、入党、提干。现在党有号召,会战需要,自家事小,国家事大,我便义无反顾地报了名。3月初,接到通知,我被批准去大兴安岭参加会战。从此踏上了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漫漫征程。

学习充电

南岔林业局被批准去大兴安岭会战的共有66名干部,由局政治部主任李玉江带队。为了让参加会战的工作人员了解大兴安岭,1965年3月初,我们集体到了齐齐哈尔林干校进行集中培训学习,接待我们的领导是林业局党委副书记朱德禄。在林干校,我们学习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开发大兴安岭的方针和政策,我们这批人是建国后第三批进入大兴安岭的(第一批是1958年,第二批是1962年,前两批因岭上生产生活条件差和国民经济调整下马撤下来了),党中央要求我们这批人要克服一切困难,在号称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站住脚。我们学习了大兴安岭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学习了少数民族政策,林木生长情况和木材蓄积量,特别强调大兴安岭开发要吸取老林区的教训,要做到采、育、用结合,要做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做到六十年一轮伐。同时局党委对进入会战的全体干部提出了工作要求;在实践中要和工人做到“五同”“五带头”。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有事同商量。要减少会议,坚持工地办公,很多工作要做到现场。“五带头”是:带头学习、带头艰苦奋斗、带头克服困难、带头勤俭节约、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学习,知道了我们去大兴安岭的具体单位,叫大兴安岭地区西里尼林业公司(即后来的新林林业局,西里尼西是鄂伦春的语言,意思是人类不宜生存的死地)。

古源筑路

学习尚未结业,1965年4月初,公司领导就把我和郞廷凯、芦永发、张守忠、吴德福、池汝洲六人先期派入大兴安岭,到古源筑路总队,(新林在古源承担了24公里筑路任务),该队下设5个小队,我被分到二队任团支部书记,全队职工200多人,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青年工人,二队三队和总部住在一起,干部职工都住帐篷,在一个食堂就餐。在帐篷住了半个月,铺下地上的积雪还没有化净。当时周昌友、褚振忠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
  行程三千来到兴安,宿住帐篷吃在露天,粗粮干菜一日三餐,思亲恋友难把心安。
  我当时也写了一首《初到兴安有感》:
  行程三千到兴安,大雪铺地气候寒。
  不见住户人烟少,一望无际是青山。
  开发新区斗志坚,西里尼西是高寒。
  高寒难阻开发志,千辛万苦勇向前。
  1965年4月,加区到新林只有一条简易公路,交通不便,又是冬天,职工生活只能吃干菜、冻菜、高梁米、大碴子。由于在天寒地冻的露天就餐,饭菜没等吃完就冻在碗底上,职工喝水都是山上的雪、河里的冰,大家风趣地叫它“天然茶汤”。二队分的任务是古源东沟霁虹桥路段,要求解冻前必须完成桥两端三万多立方米的路基任务。开工前,书记董凤文作了动员,队长邹臣给各个班下达了任务,并决定爆破北山为砂石料源,这项任务落到青年班长于士福头上。于士福是个敢说敢干的人,工作起来雷厉风行,以身做则,带头苦干,班里的张富禄、张云江、王广新、张国文、谢连发等人,都是工作积极分子。
  古源筑路没有任何机械,全靠人力。小车推、扁担挑、大筐抬,有不少青年工人不会小推车,就请山东人教他们,很快学会了。为使任务早日完成,班排之间开展竞赛活动,比学习、比团结、比劳动干劲,比完成任务量,比工程质量,比安全生产。劳动竞赛促进了生产,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工人们起早贪黑,不计条件、不计报酬、人人汗流夹背。干部和工人一样早起晚归,同样挑土筐,推小车,并坚持现场办公,有些问题现场解决,好人好事随时表扬,公司总部的战报天天发刊,其中有一期表扬我为实干家。在古源筑路的不少青年工人经过磨炼、考验,在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中陆续被提拔提为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转战砖厂

1965年8月,古源的筑路尚未结束,组织上就把我派回新林,安排在红砖厂任团书记,当时砖厂有100多人,用手工制作砖坯,大多数都是老工人,青年不多。
  1966年春天,我到地区参加三级干部会议期间,红砖厂一次性调入青年工人近三百人,那时叫青工,每月工资33元。他们来自内蒙古、伊春、哈尔滨等地,多数人来自内蒙,当时称他们是西四局来的。年龄最大的二十四五岁,最小的十五六岁,其中有个烧水工杨士福,往炉里加水都够不着。这批青年,大部分来自社会的闲散人员,他们的突出表现就是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较差,不懂得团结的重要性,打仗斗殴时有发生,有时还打群架,团伙思想严重,对单位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党支部领导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从抓学习入手,抓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抓团结,抓纪律,抓宣传好人好事,要求党团员要当好团结的带头人,要求老工人搞好传帮代,组织青年大唱《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劳动力的编组也都采取混编。为使广大青年更快的团结起来,我们团支部和铁道兵15连建立了互帮互学“一对红”的关系,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共唱革命歌曲、歌咏比赛、听解放军老兵讲战争故事等,在厂内开展劳动竞赛,大力表扬好人好事,砖厂有四块黑板报,天天都有新内容。经过各种活动,职工队伍焕然一新,激发了劳动积极性,打仗斗殴、不团结现象大大减少。
  新林区是个沙石多,黄土少的地方,烧砖需要大量的黄土作为原料,砖厂的土层又很薄,托1000块砖坯要一大片黄土,工人托砖坯的时间还没有挖土的时间长,挖土前挖掉草皮就是一大难关,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为了保证生产红砖用土,每天晚饭后都要组织青年工人义务劳动挖草皮。青年工人在老工人带动启发下,采用切开草皮,下边铲上边卷,提高了速度,供上了制坯用料。后来我们把挖草皮形容成“卷地毯”。广大青年的义务劳动,有力地促进了红砖任务的完成。通过各种活动和义务劳动,使青年工人增进了团结,加强了纪律性。

高寒奇迹

1967年红砖厂解体后,大部分老工人调入红林林场,其余工人并入工程处,我到第一施工队任支部书记,当时叫指导员,全队有100多人。1968年我们施工一队承担了新林职工医院建筑任务,其中有一座三十公尺高的烟囱。为保证医院建成后及时供暖,首先要建成烟囱。下达任务时已是秋末,基础完成后已进入冬季,如果等明春再建,必定影响医院供暖。冬季施工野外作业,汽温零下三四十度,滴水成冰,又是高空作业,在室外站一小时手脚都会冻僵。在这种情况下,队长王志邦和班长瓦工付荣带领老工人何广志等人硬是战胜严寒,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了这座大烟囱,创造了大兴安岭建筑史上的奇迹。1969年地区建委来新林检查工作,专门为这个大烟囱召开了现场会,建委领导说,全省去年冬天建了八座烟囱,倒了七座,唯独你们这座没倒,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它建起来的?队长王志邦说:我们用的土办法,烟囱内24小时用火烤,热水和灰,每天所砌的砖全部钩缝,来年开化后,保持沙浆水份不外流,这样烟囱就不能倒。

知识青年

1969年成千上万的上海、杭州知识青年来到大兴岭。新林林业局工程处第二连队三年内知青人数达到总人数的一半,约60多人。如何发挥好青年人的作用,同时抓好“传帮带”,把工人阶级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好技术传给青年,使他们早日成为工人阶级队伍中合格的一员。我们要求干部和老工人对新来的知青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爱护,年轻的原有职工对知青要像对自己的兄弟姐妹那样帮助照顾,我们对原有职工提出三不准要求:一不准拉山头结宗派;二不准歧视知青;二不准摆老工人架子。我们还召开了新工人入场欢迎大会,让不同层面的人员代表发言表态。吴维民代表知青在会上发言,认真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刘孟全代表军工发言,把解放军的好思想、好传统带入工人队伍发扬光大。杨玉良、金永林、安士芳分别代表老工人在会上如何带好青年表了决心,当地知青秦绪兰代表女知青发了言。组织职工反复学习为人民服务,大唱《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通过学习和各种活动,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知青也很快融入到工人队伍中,《赞知青》写出了当时的场景。
  赞知青
  兴安开发有七年,江南来了好青年。
  各条战线添血液,他们竞能战严寒。
  上杭知青来兴安,文化战线大改面;
  老师多为“老三届”,工程桥队女子连。

碧洲筑路

1969年底,工程处施工二队被安排到碧洲林场筑路(修筑十二公里运材线),为了更好地完成筑路任务,春节前我们召开了动员大会,为了按时把队伍拉出去,春节前挨家挨户家访,对到外地工作有困难的职工全面做了安排。1970年大年初二,我和周殿文就带领全队职工奔赴碧洲筑路现场。到碧洲后,首先建帐蓬,垒锅灶,当天每个班排都住进了帐蓬,吃上了热乎饭菜。野外生产困难多多,天寒地冻,食堂顿顿是粗粮冻菜,吃水化冰块,这种条件上海知青很不适应,特别女知青容易发生冻伤,我们教她们如何防冻,后勤工人满足她们的热水供应。深山老林安营扎寨,文艺生活十分缺乏,为了活跃业余生活,缓解知青的思乡情绪,组织上海知青为大家读报和教唱革命歌曲,读报唱歌活跃了职工业余生活,增强了新老工人团结,也克服了一些老工人对知青不良看法。
  筑路需要大量土石方,天寒地冻,要用土石方,必须爆破,田凤祥和许洪祥两个班组三班倒,用了最快的速度打了两眼十米多深的炮井,一次炸出来七千多土石方。当时筑路没有机械,全部人推肩挑,很多青年不会推车,就请山东老工人为师,很快学会了推车。任务下达后,各班排展开竞赛,比进度,比质量,比新老工人团结,比安全生产,比防火制度落实。经过十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按期完成筑路任务。在整个筑路过程中,为保证任务提前完成,职工主动的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我有感而发地写了一首打油诗:
  兴安五月满山红,
  杜鹃花开红彤彤。
  密林深处锹镐响,
  室内不断读书声。

新林情怀

1969年新林工程处和地区建工第一施工队合并,一千多人的工程处并给了不足300人的施工队,当时职工说:”小鱼吃了大鱼”,工程处原来领导都变为副职,施工队驻军代表于桃新成为第一主任。
  在新林医院施工工程中,当施工到屋面时,为早日完成任务,我组织一次起早运板方材的义务劳动,由王守义、高生带领他们全班负责装运,在运输中车到弯道时,行速过快,捆绳断了,车的上人都被甩下来,大高生腰骨折,王守义脚受伤,我被甩到泥里头,脑袋差一点碰到石头上,其他工人程度不同都受了伤。
  1969年冬季,我调到合并后的第二施工队,这个施工队是新合并的一个队,原来班子不团结,二队工人来自多个单位。领导找我谈话说,你到二队后要抓好团结,消除派性。我到二队一了解,原来二队没有党支部,也没有党员,只有新来的军工三个党员,我首先建立党支部,我任书记,我首先搞了一次职工登记,特别要写清原来单位,通过登记基本掌握了职工情况,半数职工是原来施工队的老工人,一部分是从工程处合并过来的,也有绥凌的、山河屯、田升的、新清林业局转来的。再就是新来的转业军工。转业军工也不是来自一个地方,刘孟全、周志强来自河北,赵海元来自讷河,也有泰来和依安的,各地人员新到一起,产生小山头不稀奇,派性是文化大革命的通病,人与人之间互不了解,互相戒备,人人自危,很少沟通。关键是二队没有党组织这个桥梁,二队除周殿文是正式干部,其余都是代干,党支部建立后首先要确定工作任务。党员和团员和队里的干部要带头讲团结,作团结的表率,召开老工人班长座谈会,征求意见,召开新来的工人座谈会,让他们谈看法,希望他们都能畅所欲言,经过各种活动基本掌握了职工思想情况,二队正在教育职工,要团结,不要分裂,要集体主义,不要分裂主义,要搞五湖四海,不要山头宗派的时候。第一批上海知青来到了新林。一次分给二队男女知青近40人,一个施工队一次就进了四五十人。借此机会全队职工进行了重新编制,原来只是班组,这次按军工编制,全队编成四个排,这次连队重新编制,打乱了原来的班组,不同单位来的人也进行了混编,各个班组进入了知青和转业军工,新老工人比例都作了平衡。组织建全后,当务之急是抓好教育,党支部召开了党员、团员、队干部、班排长、老技术工人座谈会,我们还分别对老工人困难和伤病职工做了家访,增进了领导班子成员和全队职工的感情。

人生感悟

从1965年进入大兴安岭到退休,我在新林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当支部书记近十年,我在职的三十年,没离开生产第一线,没离开政工这个部门,是新林区第一届政协委员,1991年被评为政工师,也曾多次受到单位和上级领导表扬奖励,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五个奖状和奖牌。特别是开发大兴安岭二十年大庆时,新林局受表彰的共有100人,工程处干部中唯我受奖。退休离开新林二十多年了,当年的同事,我领导过的干部工人知青依然保持联系,一些人还来山东我家看望。这情谊让我欣慰,让我感动。思来想去人这一生做人特别是做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要忠诚,对工作要尽心尽力,对朋友要坦诚实在,对群众要诚实守信。
  自1959年入党以后,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从来不和别人争位子,争名利,争待遇。如70年工资低调,按文件规定我条件最优,但我把指标让给了刘玉祥,80年代让给了刘贵,新林按级别分房时,我分了65平方米的砖房,我让给了付荣。每年拉烧柴,送秋菜,我都先给工伤,病号和家中无劳力的人家先送,我自己都是最后一车。我和队长周殿文共事多年,工作上勤商量,互相尊重,对那些老工人老班长安士芳、王振文、王增先等充分信任。
  职工来自四面八方,在多年的工作生活中,我们队从未出现过派性和不团结现象,施工中团结协作,年年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上杭知青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聚会时,不少知青还想念着当初和他们一起工作的老工人。当初在二队工作的那些上杭知青至今还像亲兄弟一样,经常来往不断。我当支书期间每到过年过节我都到单位值班,让队长在家放心过年,特别是有了上杭知青以后,有些知青春节不回家,一定要让他们过好春节。除夕夜要有酒有菜,要吃饺子,还要陪他们聊天。
  五十年过去了,上杭知青陈光华、孙海祥、陈建新等人还说起我们在大兴安岭时每年在那里过春节,鹿指导员都陪我们炒些好菜,吃饺子。
  自从1953年参加林业工作至1996年退休,长达40多年,当过伐木工人,提干后,管过安全防火,参加过四清运动,筑过公路,烧过红砖,搞过土建,采沙,采石都干过,不管干哪项工作都由组织上安排的,我个人从没挑捡过,实现了我的入党誓言:一生交给党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
  我几十年工作没离开过政工口和青年工作,对政治工作很有感情也非常热爱。1982年清明节,我带领工程处青年到烈士陵园扫墓,见到铁道兵十五连团干部王同志之墓,想起王同志面容,写一首悼念诗:
  清明四月雪纷纷,烈士陵园悼忠魂。
  
  兴安建设多壮志,留有忠魂益后人。
  2005年是我离开新林12年后,又回到新林看望老朋友,一些老朋友听说我回到新林,都到招待所来看我,一见面非常亲切,问寒问暖,见到我身体健康,都非常高兴,我的感觉是:真诚的革命友谊像老酒,年头越长情义越深。谨用下面的诗表达对朋友的心意:
  浩瀚林海雾茫茫,松涛滚滚似海洋。
  四季常青千年翠,不畏严寒立山岗。
  迎风傲雪战高寒,兴安岭顶是家乡。
  无私无畏无私念,牢记初心志如钢。

  北极光 2022年1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